中药资源变化情况
几千年来,中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认识并应用中药来防病治病。随着人们对中药的广泛应用,中药材生产和收购在历史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生产发展相当缓慢,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意识十分淡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支持下,中药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收购品种由少到多,种植面积由小到大,中药材生产收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一、珍贵药材的变化情况
焦作市珍贵药材主要有人参、天麻、麝香、豹骨、牛黄等,人参原为东北特产,焦作市根本无种植历史,1976年济源县医药公司结合林业部门在济源县天坛山王母洞附近建立了一个药材培植场。这里气温低,能够适应人参生长。1978年药材培植场第一次从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购回人参种苗,试种成功,1981年收获鲜人参252千克,加工成品68千克,经药检部门检验符合正品质量,使焦作市第一次有了地产人参。以后又进行了栽种,发育生长正常。天麻、麝香、豹骨等在济源县系野生资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少,资源仍颇多,医药公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收购中药材后,每年都不同程度收购麝香、牛黄、豹骨等珍贵药材。如今已禁止捕猎。
二、道地大宗药材的变化情况
焦作市道地大宗药材主要有地黄、牛膝、山药、菊花、故子、竹、姜、枣仁、山茱萸、冬凌草、全虫、连翘、五加皮、五味子、防风、苍术、桔梗、首乌等50多个品种,具有产量大、应用历史久、收购量大、销售调出多的特点。在焦作市道地大宗药材中,山茱萸的发展比较正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济源县就有收获山茱萸的记载,但当时由于局限性,群众对山萸肉的生长习性没有正确认识,有“河口的山茱萸树听不见洪水响不结果”的说法,致使山萸肉资源得不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医药公司开始就人工栽培山萸肉做了一些试验,但由于没有技术,几次均告失败,在1974年,医药公司派专人到西峡县学习山萸肉的栽培技术,在分析了济源县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后,首先在济源县坡头乡佛涧村取得成功,以后逐渐扩大到承留乡、思礼乡及博爱县的部分地区,每年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药源。
焦作市道地药材变化情况较大的是种植历史悠久的地黄。其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武陟、温县、孟县。平原地区20世纪50年代种植面积大量扩大。1957年种植3.3万亩,年收购量达175万千克;1967年扩大种植面积达6.5万亩,年收购量达1689万千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进入20世纪80~90年代,由于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全面开放,多渠道经营,市场预测困难,造成地黄大量积压,收购价格一降再降,严重影响了药农的生产积极性,种植面积和收购量逐年下降,到1985年仅收购169万千克,种植面积仅5.7万亩。
1956~1965年间地黄收购量在21万~ 444万千克。1967年收购量大幅度上升,达959万千克,为历史最高水平。1979年又出现了一次高峰,达295万千克。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地黄的种植和收购一直处于低潮时期。近年来市场已有畅销趋势,又出现恢复和发展势头。根据地黄历年收购量的分析,其升降规律是由少到多,由多渐少,再由少增多的波浪式起伏变化,时限一般为9年左右,“紧三年,慢三年,不紧不慢又三年”是地黄也是四大怀药的变化规律。
三、引种药材变化情况
焦作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南药北种,北药南移”,先后引种、试种的有180多个品种,主要有人参、北沙参、白术、川芎、白芍、二花、天麻、黄芪、杜仲、枳壳、白芷、玄参、玄木香等。取得大面积种植成功的有30余种,最高种植面积达5000亩。不仅满足了焦作市用药需要,还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药材。
在引种药材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玄参是引种品种中较成功的一种,1966年在济源引种成功,当年种植4亩,当年收获770千克。1968年种植面积扩大到80亩,收购万余千克。孟县1958年引种白芍后,最大种植面积300亩,1975年收购达35605千克;沁阳在1970年引进牡丹,1976年收获亩产达600千克;等等。在引种药材中,本地气候、自然条件、生产技术能适应的且质量高的品种被保留了下来,至今仍有30多个品种。但相当一部分因不宜种植而被淘汰,如黄柏、贝母、甘草、黄芪等。如黄柏在济源王屋山区种植,几年后就死亡,即使活下来的也发育很慢,见不到效益;孟县引进党参,种植后因油性小、不柔润而被淘汰;等等。
四、家种家养药材变化情况
焦作市有传统的种药习惯,历史沿袭下来的有四大怀药、怀故子、姜、竹、黑芝麻、赤小豆等品种,后来发展的品种有山楂、薏苡仁、大麻仁、红花、白附子、天南星、白扁豆、鸡内金、土元等40多个品种。其中产量较大的有四大怀药、山楂、薏苡仁、故子、黑芝麻、大麻仁等20个品种。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政府重视,群众支持,在全市范围内大搞药材种植,以发展大宗的四大怀药为主,二三类药材也同时发展。建立了四大怀药及怀故子、姜、竹、山楂等生产基地。到20世纪70年代,药材种植面积虽有下降,但比较稳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后,变化较大,群众多着重于经济效益,这几个品种因销路不畅,价格下降,群众已不愿种植,渐趋减少。其他品种也只有少量种植。面积逐渐缩小,收购逐年下降。但山楂发展很快,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0多年的药材种植、引种的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选种、选苗、气候、土壤、降水、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总结分析,可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第一,品种要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种植和引种的品种如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山萸肉、元参、山楂等,能够适应焦作市的气候、土壤、技术等条件,因而生长良好,产量稳定,质量好。第二,要有一定的管理技术,掌握作物的生长习性。如地黄适宜排水良好、疏松、肥厚的土质干燥温暖的气候。焦作市把地黄安排在冲积平原地带和黄土丘陵土地上,并加强管理后,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山萸肉在济源县的栽培过程中,开始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当地派人到外地学习,掌握了山茱萸的栽培技术。在分析了本地的自然条件后选择了济源县坡头乡佛涧村栽培山茱萸,使山萸肉生产得到了大力发展。以后逐渐发展到沁阳县、博爱县的适宜区。第三,药材种植应符合群众发展需要。1979年济源县医药公司拨专款扶持山区发展酸枣生产,在当时起到了很大作用,有部分村庄以生产小酸枣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所以发展很快,但近几年由于中药材价格低廉,生产小酸枣已不如发展其他工副业经济效益显著,故小酸枣的收购量急剧下降,有许多资源受到破坏。
由于土壤、气候、温度等自然条件不能适应药材生产发育需要,不懂栽培、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而种植、引种失败的现象在焦作市各县也都存在。1979年,济源、修武、武陟、孟县等在东北购回一批黄芪种子,种植栽培后长势良好,但采挖后,黄芪根细且硬,不能入药,远远比不上济源产红芪的质量。1982年,焦作市有几个县引进川芎,栽培后,茎叶长势繁茂,而根很小,产量极低,且药效不佳,因此川芎在焦作市被淘汰。济源还引种过黄连、黄柏。前者没有成功,后者生长缓慢,死亡率很高。
从这些情况看,要发展引种、种植药材品种,必须因势利导,做到:①认真分析种植药材的生理习性,考虑地理气候、自然条件,不能盲目从事,以利种植成功。②科学种药,努力掌握药材生产管理技术,提高入药部位的质量。凡是根及根茎类药材,要控制地上部分的旺长,促使其根部生长增加,有效成分的积累,提高产量,及时更换种子,培育新品种,加强病虫害防治,促使植物正常生长。③扬长避短,发挥已经掌握了的生产、加工、管理技术,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对四大怀药加强科研工作,降低成本,提高单产,增强竞争力,获更高的经济效益。④把当地劳动力的投入、经济发展因素考虑进去,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只有这样,种植、引种中药才能得以正常发展。
另外,引种的木本中药材,由于没有纳入林业发展规划,在种植时,只管种,不保证活,造成了引进品种数量多、成活率低,也是失败的教训之一。
五、家野兼有药材变化情况
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单靠野生资源,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供应。为了扩大药源,开展了野生变家种,由于品种增多、面积扩大,很自然地形成了家种野生兼有的药用资源新支流。焦作市家野兼有的主要药材有桔梗、丹参、天南星、白附子、半夏、土贝母、桃仁、杏仁、天花粉、栝楼、薄荷等20余种,其中以桔梗、丹参、天南星、白附子、薄荷、天花粉、半夏等产量最大。桔梗、丹参、半夏、白附子等过去一直靠釆挖野生资源,开发家种是从1965年开始的,这些药材家种以后,产量大增。丹参1965年在济源县收购1 297千克,在这以前,每年收购量不超过600千克;天南星、白附子、半夏近几年来主要以家种为主,产量高,其他品种则产量不大,以野生为多。花粉、栝楼虽然有部分栽培,但主要是用于庭院观赏。
随着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品种和蕴藏量会逐渐变化,常受政策、生产技术、价格和市场需求的制约而呈现规律性变化,同时,还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而变化,变化的规律呈波浪式。
焦作市中药资源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品种少,下降的品种多,少数品种濒危灭绝。上升的品种有冬凌草、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山楂、内金、钟乳石,持平的品种有连翘、柴胡,下降的品种有远志、天麻、天花粉、全虫。
上升的原因:一是市场销路好;二是新开发品种或提供成药原料,如菊花由于药物枕头销售量大增而随之用量增加,钟乳石用于治胃炎疗效可靠而增加;三是栽培养殖增多。
下降的原因:一是收购价格偏低,采集种植减少;二是生产收购无计划,多了降价,少了提价,挫伤了药农的积极性;三是乱砍、乱采,资源受到破坏,品种减少。
焦作市中药资源品种多,但蕴藏量悬殊,有些品种蕴藏量大,但用量小;有些品种生产周期长、市场需求量大,常年大量收购,蕴藏量逐年下降;有些品种由于掠夺性抢购,连年采挖,再生不及,已临灭迹;有些品种综合利用不够,其他部门开发兼用资源时,取其所需,把药用部分弃之不用;从资源情况看,开发利用品种由少到多,收购量由多到少;有的品种已近绝迹。焦作市中药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品种减少,蕴藏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