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叶、皮、藤木、全草类及其他

第三节 花、叶、皮、藤木、全草类及其他

一、月季花

1.本地用名 月季花,本地称月月红、月季红。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月季的干燥花。根、叶和枝亦入药。

225

3.识别要点 月季叶互生,小叶3~5片,少数7片,宽卵形或卵状短圆形,长2~7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锐锯齿,两面无毛;叶柄和叶轴散生皮刺和短腺毛;托叶大部附生于叶柄上,边缘有腺毛。春末开花,直至秋季,粉红色或近于白色,花常数朵聚生;花梗长2~3厘米;花红色或玫瑰色,微香。蔷薇果卵形或梨形,红色。

4.习性分布 月季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微带酸性的沙壤土最好。焦作市各地均有栽培,生长良好。月季为焦作市市花。

5.采收加工 择晴天,采收将开放的花蕾,及时摊开,晒干,如遇阴天可用微火烘干。春秋挖根,洗净,晒干,叶多鲜用。

6.药材性状 本品花蕾完整或散碎。完整的花蕾呈球形或卵圆形,长1.5~2厘米,质轻易碎。花萼钟状,上部5深裂,裂片呈长尾状,锐尖头向下反曲,顶端玫瑰色,基部渐成淡黄棕色,脉纹明显。雄蕊多数,黄棕色,卷曲,着生于花萼筒上。心皮多数,子房有毛。气微香,味微苦而涩。

本品以花大、色红、含苞不散瓣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性温。归肝经。

(2)功能主治:活血调经,疏肝解郁。用于气滞血瘀、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胸胁胀痛。

(3)用法用量:水煎服,3~6克。

8.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拣去杂质,摘去梗,筛去灰屑。

二、辛夷

1.本地用名 玉兰,本地又称木笔花、望春花、春花。其花初出枝头,苞长半寸,而尖锐俨如笔头,因而俗称木笔。及开则似莲花而小如盏,紫苞红焰,作莲及兰花香,亦有白色者,人又称为玉兰。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玉兰的干燥花蕾。

3.识别要点 玉兰为落叶乔木,高数丈,木有香气。树冠卵形,分枝少,幼枝有毛。叶互生;花大,单生,先叶开放,杯状,直径10~15厘米,白色,或外面紫色而内面白色;果实圆筒形,长7~10厘米。花期2月,果期6~7月。

226-1

4.习性分布 玉兰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耐旱,忌积水。幼苗怕强光和干旱。以选阳光充足、肥沃、微酸性的沙壤土栽培为宜。主产于河南,多栽培或野生于阔叶林中。焦作市有大量栽培,作观赏植物。

5.采收加工 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

6.药材性状 本品为干燥的花蕾,呈倒圆锥状,形如毛笔头,基部带有木质短枝。花蕾长1~4厘米,中部直径0.7~2厘米。外裹苞片2枚成两层,两层之间尚可见小芽鳞。苞片表面密被长约5毫米的黄绿色柔软茸毛,内表面平滑,棕紫色。除去苞片后可见3枚花萼与6~12枚紧密相包的棕紫色花瓣,其内有多数棕黄色雄蕊与1枚褐色雌蕊。质脆易破碎。有特殊香气,味辛凉而稍苦。

本品以花蕾未开、身干、色绿、无枝梗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归肺、胃经。

(2)功能主治:散风寒,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

(3)用法用量:水煎服,3~10克,包煎。外用适量。

8.加工炮制 拣净枝梗杂质,捣碎用。

三、洋金花

1.本地用名 洋金花,本地又称曼陀罗、胡茄、醉心花。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茄科植物的曼陀罗和毛曼陀罗的花。叶和种子亦入药。

226-2

3.识别要点

(1)曼陀罗:一年生直立草本,高0.5~2米,光滑无毛,有臭气。茎基部木质化,上部呈二叉状分枝。单叶互生,具柄;叶片宽卵形或宽椭圆形,长8~16厘米,宽4~12厘米,顶端渐尖,茎部不对称楔形,边缘有不规则波状浅裂,裂片三角形,有时具疏齿。夏季开花,花单生于枝分叉处或叶腋,直立;花萼筒状,长3~5厘米;花冠漏斗状,白色或紫色,长7~15厘米;蒴果直立,卵形或卵状球形,表面密生坚硬的针刺,或稀仅粗糙而无针刺,熟后4瓣裂。种子多数,黑色或淡褐色。

(2)毛曼陀罗: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具恶臭,全株密生白色细腺毛和短柔毛。单叶互生成近对生,具长柄;叶片宽卵形,长8~20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呈不对称楔形或圆形,边缘全缘或具少数微波状短刺。夏季开花,单生,直立或斜上花萼筒状,长8~10厘米,花冠漏斗状,长15~20厘米,白色或淡紫色。蒴果,果柄下垂,近圆形,外表密生柔软针刺和白色短柔毛,熟时顶端不规则开裂。种子多数,略呈肾形,淡褐色或黄褐色。

4.习性分布 曼陀罗和毛曼陀罗喜温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之地,要求土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一年生草本,在低纬度地区可长成亚灌木。常生于荒地、旱地、宅旁、向阳山坡、林缘、草地。上述两种植物,焦作市各地均有栽培或野生。

5.采收加工 本品4~11月花初开时采收,晒干或低温,置于干燥处,防霉,防蛀。

6.药材性状

(1)曼陀罗:全花呈喇叭状,已压扁,多皱褶;萼筒长3~4厘米,淡黄绿色,具5条明显棱角;花冠管长7~10厘米,多白色,雌蕊5枚,雄蕊略等长或稍长。

(2)毛曼陀罗:花形与曼陀罗相似,但较大。花萼筒状,长5~10厘米,黄绿色至灰绿色。花冠长15~20厘米,黄棕色至淡棕色,上端5裂,裂片尖端丝状。雄蕊6枚,略短于花冠,革质,易碎。气微,味苦。

本品以去萼、朵大、整齐、有香气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有毒。归肺、肝经。

(1)性味归经:味辛,性温,

(2)功能主治:平喘止咳,解痉定痛。用于哮喘咳嗽、脘腹冷痛、风湿痹痛、小儿慢惊;外科用于麻醉。

(3)用法用量:①内服:0.3~0.6克,宜入丸散;亦可作卷烟分次燃吸(每天量不超过1.5克)。②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8.加工炮制 去净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四、野菊花

1.本地用名 野菊花,本地也称野菊、野黄菊、苦薏。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227

3.识别要点 野菊为多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有特殊香气,全株有绒毛。茎基部常匍甸,上部多分枝,表面有细纵槽。单叶互生,有柄;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卵状三角形,羽状分裂,顶端裂片大,侧裂片2对,全部裂片边缘浅裂或有锯齿,两面均有细柔毛,上部叶渐小。秋末开花,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直径2~2.5厘米,总苞半球形,外层薄片椭圆形,较内层苞片短,小花黄色,外围一层舌状花,中部管状花,两性。瘦果无冠毛。

4.习性分布 野菊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为宜。生长于路边、丘陵、荒地、山坡及林缘。焦作市广为分布,以山区为多。

5.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

6.药材性状 野菊花头状花序的外形与菊花相似,呈类球形,直径0.3~1厘米,棕黄色。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舌状花一轮,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体轻。

本品以色黄无梗、完整、苦辛、花未全开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经。

(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3)用法用量:煎汤内服,9~15克。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制膏外涂。

8.加工炮制 秋、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

五、旋覆花

1.本地用名 旋覆花,本地也称金沸草、六月菊、鼓子花、滴滴金、小黄花子。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干燥头状花序。

228

3.识别要点 旋覆花为多年生草本,茎具纵棱,绿色或微带紫红色。叶互生,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窄长椭圆形。头状花序少数或多数,顶生,呈伞房状排列。瘦果长椭圆形,被白色硬毛,冠毛白色。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4.习性分布 旋覆花以温暖湿润的气候最适宜。以肥沃的沙壤土或腐殖质壤土生长良好。生于山坡、沟边、路旁湿地。焦作市均有生长。

5.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花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干燥头状花序呈扁球形,有时散落,直径8~15毫米。底部有4层浅灰绿色、膜质的总苞片,有时残留花梗。外缘1层舌状花,黄色,长约1厘米,先端3齿裂,多卷曲;中央管状花密集,花冠5齿裂,子房顶端有多数白色冠毛,长约5毫米,质柔软,手捻易散。气微弱,味微苦咸。

本品以朵大、金黄色、有白绒毛,无枝梗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辛、咸,性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

(2)功能主治: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满、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

(3)用法用量:水煎服,3~9克,包煎。

8.加工炮制

(1)旋覆花:拣净杂质,除去梗叶,筛去泥土。

(2)蜜炙旋覆花:取净旋覆花,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晾凉。每50千克旋覆花,用炼熟蜂蜜12.5千克。

六、款冬花

1.本地用名 款冬花,本地也称冬花。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

229

3.识别要点 款冬为多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根状茎褐色,横生地下。叶基生,具长柄;叶片圆心形或肾心形,长7~10厘米,宽10~15厘米,先端钝尖或近圆形,基部心形,边缘有波状疏齿,表面暗绿色,光滑,背面密生白茸毛,具主脉5~9条。花冬季先叶开放,花葶数枝,高5~10厘米,被白茸毛,具互生鳞片状叶10多片,淡紫褐色;头状花序顶生,总苞片1~2层,被茸毛;边缘有多层雌花,舌状,黄色,子房下位,柱头2裂;中央为两性管状花,顶端5裂,雄蕊5枚,柱头头状,因通常不结实,故亦有人称此花为雄性。瘦果长椭圆形,具纵棱,冠毛淡黄色。

4.习性分布 款冬性喜凉爽湿润气候和肥沃疏松土壤,怕热、怕旱、怕涝。多生于山区沟谷两侧,林缘较潮湿处。焦作市山区均有野生,孟州、博爱、武陟等地有栽培。

5.采收加工 本品在12月药尚未出土时挖取花蕾,不宜用手摸或水洗,以免变色,放于通风处阴干,待半干时筛去泥土,去掉花梗,再晾至全干备用。还宜日晒及用手翻动,并防止雨雪冰冻,否则变色发黑。

6.药材性状 本品花蕾呈不整齐棒状,长1~2.5厘米。表面黄棕色至棕紫色,被有鳞片状叶,取下鳞片状叶,可见其内表面密被白色茸毛。舌状花及管状花细小,长约2毫米,子房下位。气清香,味微苦而带黏性,久嚼似棉絮。

本品以干燥、色紫红、不破碎、无花梗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微甘,性温。归肺经。

(2)功能主治:润肺下气,化痰止咳。用于新久咳嗽、气喘、劳嗽咳血。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10克;或熬膏;或入丸、散。②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8.加工炮制

(1)款冬花:拣去残梗、沙石、土块。

(2)蜜冬花:取拣净的款冬花同炼蜜加适量开水,拌匀,稍闷,放入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50千克款冬花,用炼蜜12.5千克。

七、槐花

1.本地用名 槐花,本地也称金药树、护房树、豆槐。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槐树的花。花蕾(槐米)、果实(槐角)、树皮和嫩枝均入药。

230

3.识别要点 槐树为落叶乔木。树皮灰色至棕灰色。一年生枝暗绿色,具皮孔。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17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5~7.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色并有细毛。夏季开花,圆锥花序顶生;花萼钟形,具5枚小齿;蝶形花冠乳白色或略带黄色。荚果肉质,串珠状,长2.5~5厘米,无毛,不裂。种子1~6枚,肾形,棕黑色。

4.习性分布 槐树多生于温带,土层深厚、湿润、肥沃、排水良好,一般为中性及微酸性的沙壤土中。常栽培于屋边、路边。本区各县均有栽培,生长良好。焦作市药王庙等地多有千年古槐。

5.采收加工 夏、秋采花蕾(槐米)、初开放的花(槐花),晒干;冬初采果实(槐角),晒干;春、夏采收树皮、嫩枝,切片晒干。果实于11~12月成熟时采收。将打落或摘下的果实平铺席上,晒至干透成黄绿色时,除去果柄及杂质,或以沸水稍烫后再晒至足干。鲜果实在果期随采随用。

6.药材性状

(1)槐花:花瓣多数散落,完整的花呈飞鸟状,花瓣黄色或浅棕色,皱缩或卷曲;萼筒黄绿色,上端5浅裂;雄蕊10枚,9枚基部连合,花丝细长,有时弯曲;子房膨大。质轻,气微弱,味微苦。以黄白色、整齐、无枝梗杂质者为佳。

(2)槐米:花蕾呈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5~5毫米。外表黄褐色或黄绿色,稍皱缩,下部为钟状花萼,先端具5齿裂,上部为未开放的花冠,大小不等,花冠和花萼外面均疏生白色短柔毛。质松脆。气弱,味微苦。以花蕾干壮、花萼绿色而厚、无枝梗杂质者为佳。

(3)槐角:荚果呈串珠状,有时弯曲,长1~6厘米。表面黄绿色、棕色至棕黑色,一侧边缘(背缝线)呈黄色。顶端有突起的残留柱基;基部常有果柄残存。果肉肉质柔软而黏,干后皱缩,气微弱,味微苦。剥开果皮,可见1~6枚种子,肾形,表面棕色至棕黑色,种皮革质。以肥大、角长、黄绿色、饱满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花味苦,性微寒。果实(槐角)味苦,性寒。归肝、大肠经。

(2)功能主治:

1)功能:①花:凉血止血,清肝明目。②果实(槐角):凉血止血。

2)主治:①花:主治吐血、衄血、便血、痔疮出血、血痢、崩漏、风热目赤、高血压病。②果实(槐角):主治便血、痔疮出血、血痢、崩漏。

(3)用法用量:

1)果实。①内服:煎汤,6~12克;或入丸、散;嫩角捣汁。②外用:适量,水煎洗;研末掺或油调敷。

2)花:水煎服,9~15克。

8.加工炮制

(1)槐角:①生用:拣去果柄及杂质,洗净晒干。②清蒸:取净槐角,置于笼内或罐内,隔水加热,蒸至黑褐色为度,取出晒干。③炒炭:取净槐角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黑褐色为度,喷洒凉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④蜜炙:先将净槐角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倒入蜂蜜,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500克用炼熟蜂蜜30~60毫升。

(2)槐花:①生用:拣去杂质,筛去皮屑。②炒黄:取净槐花置于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③蜜炙:先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至沸,倒入净槐花,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500克用炼熟蜂蜜120毫升。④炒炭:取净槐花置于锅内,用中火炒至黑褐色为度,喷洒凉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八、艾叶

1.本地用名 艾叶,本地称艾、家艾、艾蒿。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的叶。

3.识别要点 艾为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茎直立,有沟棱,密生灰白色绵毛。叶互生,基生叶羽状深裂或浅裂,茎生叶不规则3~5裂,叶背灰白色。夏、秋季开花,头状花序,无梗,多数集成圆锥花序,总苞密被白色绵毛,边花为雌花,不发育中央两性花,为管状花,红色。瘦果长圆形。

231

4.习性分布 艾对气候的适应性强,以阳光充足的湿润环境为佳,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可种植,但在盐碱地中生长不良。野生于山坡原野、草地、路旁等处,多见栽培。焦作市各地有野生或栽培。

5.采收加工 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6.药材性状 为皱缩卷曲或破碎的叶,少数有茎枝,茎灰黄色,有沟棱,表面密被灰白色绵毛。叶片1~2回羽状深裂,茎端叶不分裂,表面深黄绿色,有腺点及稀疏的白绵毛,背面灰白色,密被绵毛。有香气,味苦。以叶正面色灰绿,背面灰白色,香气浓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2)功能主治: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吐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用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3)用法用量:水煎服,3~10克;外用适量。

(4)用药禁忌:阴虚血热者忌用。

8.加工炮制 醋艾炭:取净艾叶,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喷醋,炒干。

【附注】

本区各县常见一种野艾的叶,可当艾叶入药,性味功效相同。主要区别是:野艾叶为1~2回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全缘,边缘常稍外卷。花序淡褐色。

九、侧柏叶

1.本地用名 侧柏叶,本地称扁柏、香柏、柏树、柏子树。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枝梢、叶。

3.识别要点 侧柏为常绿乔木或灌木。小枝扁平,为交互对生的鳞片状绿叶所包。3~4月开花,单性,雌雄同株,着生于上年小枝顶上。球果圆球形,熟时木质化,褐色,干后开裂。种子卵状,棕褐色。

232

4.习性分布 侧柏为温带阳性树种,栽培、野生均有。喜生于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钙质土壤耐寒、耐旱、抗盐碱,在平地或悬崖峭壁上都能生长;在干燥、贫瘠的山地上,生长缓慢,植株细弱。浅根性,但侧根发达,萌芽性强、耐修剪、寿命长,抗烟尘,抗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有害气体,分布广,为我国应用最普遍的观赏树木之一。焦作市山区及沿太行山山区常见野生,平原区域多有栽培。

5.采收加工

(1)嫩枝、叶:全年可采,将嫩枝叶剪下,阴干,生用或炒炭用。

(2)种子:秋季球果成熟时采收,除去外壳,簸净,晒干,为毛柏子。

6.药材性状 本品为干燥枝叶,长短不一,分枝稠密。叶为细小鳞片状,贴伏于扁平的枝上,交互对生,青绿色。小枝扁平,线形,外表棕褐色。质脆,易折断。微有清香气,味微苦,微辛。以叶嫩、青绿色无碎末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涩,性寒。归心、肝、大肠经。

(2)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祛风湿,散肿毒。治吐血、衄血、尿血、肠风、崩漏、风湿痹痛、细菌性痢疾、咳嗽、丹毒、痄腮、烫伤。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6~12克;或入丸、散。②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8.加工炮制

(1)侧柏叶:拣净杂质,揉碎去梗,筛净灰屑。

(2)侧柏炭:取净侧柏叶,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存性,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十、薄荷

1.本地用名 薄荷,本地称苏薄荷。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和家薄荷的地上部分。

233

3.识别要点

(1)薄荷:多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有清凉香气。根状茎细长;地上茎基部稍倾斜向上直立,四棱形。叶对生,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边缘具尖锯齿,两面有疏短毛,下面并有腺鳞。夏季开花,花小,唇形,淡紫红色,轮生于茎上部的叶腋中成轮伞花序。小坚果长圆形,藏于宿萼内。生于山溪边、路旁及山野潮湿地。焦作市各地均有分布。

(2)家薄荷:与薄荷相似,其区别在于本种叶为卵形至长圆形,两面均有腺鳞;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多为栽培,有时逸为野生。焦作市各地均有栽培或野生。

4.习性分布 薄荷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不宜在荫蔽处栽培,薄荷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湿润的夹沙土或油沙土较好。土壤pH 5.5~6.5为宜,微碱性的土壤也能栽培。产于南北各地,生于水旁潮湿地。

5.采收加工 以每年收割2次为好。第一次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二次在10月上旬开花前进行。割回后要立即摊开暴晒干,不能堆积,以免发酵。

6.药材性状 茎方柱形,直径2~5毫米。紫红色或淡绿色,有节,节间2~6厘米,上部有对生的分枝,折断面中空而白色,四面平坦或微有凹陷,表面有白色茸毛。叶对生,多卷曲皱缩或破碎,叶表面有白色茸毛,上表面深绿或灰绿色,下表面浅绿色,质脆易破碎。枝顶常有轮伞花序。气芳香,搓碎时更显著,味辛而凉。以条匀、叶密、红梗、白毛、香气浓、叶绿不带根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性凉。归肺、肝经。

(2)功能主治:疏散风,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主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温病初起、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3)用法与用量:水煎服(不宜久煎),3~9克;或入丸、散。

8.加工炮制 除去老茎及杂质,略喷清水,稍润,切短段,及时低温干燥。本品多为5~8毫米的短段,墨绿色、紫棕色或灰褐色。

十一、五加皮

1.本地用名 五加皮,本地称北五加皮、杠柳皮、香五加皮、香五加。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萝蘑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

234

3.识别要点 杠柳为落叶蔓性灌木,折断流出乳汁,除花外全株无毛。主根圆柱形,外皮灰棕色,有香气。茎灰绿色至灰棕色,有光泽,具突起皮孔。小枝常对生,黄褐色。单叶对生,革质,具短柄;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夏秋开淡紫红色花,聚伞花序腋生。蓇葖果圆锥形,对生,微弯。种子褐色,顶端生多数白色细长毛。

4.习性分布 杠柳性喜阳性,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阴。对土壤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抗风蚀、抗沙埋的能力。多生于平原、丘陵、山坡、沙质地、低山的林缘、沟坡。焦作市各地均有生长,资源丰富。

5.采收加工 栽后4~5年采收,但10年以上的产量质量较好,夏、秋、季挖取全根,除去须根,洗净,用木棒轻轻敲打,剥下根皮,晒干或烘干。

6.药材性状 本品呈卷筒状,少数呈槽状或不规则块片状,长短不一,筒直径0.7~2.5厘米,厚2~5毫米。外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栓皮常呈鳞片状剥离。内表面淡黄色,有纵向纹理,质较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较整齐。有浓烈的香气,味极苦。以块大肉厚、呈卷筒状、不带木心、香气浓、味苦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肝、肾、心经。

(2)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主治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

(3)用法用量:水煎服,6~9克;浸酒或入丸、散。

8.加工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筛去泥沙,拣去木质。

(2)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如有长条者,适当铡短即可。

(3)炮炙、酒制:将五加皮片与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取出晾干。每500克五加皮,用黄酒60克。

【附注】

(1)本品功能与南五加皮略同,有毒,不可过量和久服,以免中毒。

(2)五加(南五加皮、刺五加、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根皮入药。与杠柳的主要区别:五加为落叶灌木,不含乳汁;干、枝上常有短而粗壮的刺;掌状复叶,小叶5片,稀3~4片;伞形花序腋生或顶生,浆果近球形。五加仅生于辉县、博爱、修武、济源等山区的山坡、沟谷林边或灌木丛中等处。

根皮中含芳香成分为4-甲氧基水杨醛。此外,尚含有花生酸、鞣质、软脂酸、亚油酸及亚麻仁酸等。

十二、合欢皮

1.本地用名 合欢,本地称绒花树、马缨花、夜合花。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合欢的干燥树皮。

235

3.识别要点 合欢为落叶乔木,高达10米以上。树皮灰褐色,有皮孔,嫩枝绿色。被短绒毛。2回双数羽状复叶,互生,具柄,基部大;羽片4~16对,每片有小叶10~30对,昼开夜合,小叶无柄,叶片镰状长圆形,长6~12毫米,宽2~3毫米。夏季开淡红色花,头状花序簇生叶腋或密集于小枝先端而呈伞房状。荚果扁长,边缘波状。种子扁椭圆形。

4.习性分布 合欢喜温暖向阳环境,耐寒和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沙壤土和黏壤土中生长迅速。野生于山坡或栽培。

5.采收加工 6~9月间剥皮,切段,晒干或烘干。

6.药材性状 合欢树皮卷曲呈筒状或半筒状,外表面粗,灰绿色或灰褐色,有横细裂纹散在,稍有纵皱纹,见带红棕色的皮孔。内表面淡棕色或淡黄色,有细密的纵纹。质硬脆,折断面淡黄色,呈纤维状。微有香气,味淡。

本品以皮薄条匀,不粗糙,外表灰黑色或灰白色、内皮黄白色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心、肝经。

(2)功能主治:安神解郁,活血消痈。主治心神不安、惊悸、忧郁、不眠、内外痈疡、跌打损伤。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10~15克;或入丸、散。②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8.加工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或块,干燥。

【附注】

山合欢(山槐)亦属豆科植物。形态与合欢相似,不同点是:山合欢羽片2~3对,小叶5~14对,小叶片近矩形,长达4~5厘米,宽达1.8厘米;花白色。本地山区各县市区均有野生,其树皮亦作合欢皮入药。

十三、牡丹皮

1.本地用名 牡丹皮,本地称丹皮、粉丹皮、木药、条丹皮、洛阳花。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236

3.识别要点 牡丹为落叶小灌木,高1~2米。根状茎肥厚,根皮折断有香气。茎干直立,分枝短而粗。叶互生,2回三出复叶;顶生小叶长达10厘米,3裂近中部,裂片上部3浅裂或不裂;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不等2浅裂,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有白粉,只在中脉上有疏柔毛或近无毛。花大型,单生于枝顶,有紫、红、白、黄、玫瑰等颜色。蓇葖果卵形,绿色,常5枚聚生,其上密生黄褐色毛。

4.习性分布 牡丹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耐旱、怕涝、怕高温,忌强光。喜上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沙壤土或粉沙壤土。盐碱地、黏土地不宜栽培。忌连作,隔3~5年再种,种子千粒重198克,适宜随采随播。生于向阳及土壤肥沃的地方,常栽培于庭院。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5.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和泥沙,剥取根皮,晒干;或刮去粗皮,除去木心,晒干。前者习称连丹皮,后者习称刮丹皮。

6.药材性状 根皮呈圆筒状、半筒状或破碎的块片,有纵剖开的裂缝,向内卷曲,长短不等,通常长3~8厘米,厚约2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紫棕色,稍粗糙,常带少许泥土,木栓层有的已脱落而露棕红色,可见须根脱落后的根痕及突起的横皮孔,内表面淡棕色或灰黄色,有明显的纵细纹理及发亮的结晶状物。质硬而脆,折断面不平坦,或显粉质状,淡黄色而微红。有特殊香气,味淡。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

(2)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见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

(3)用法用量:水煎服,6~12克。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除去残留木心,清水洗净,捞出,润透后切3毫米厚片,晒干。

(2)炒黄:取牡丹皮片置于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

(3)酒炙:取牡丹皮片与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置于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500克牡丹皮片用黄酒60毫升。

(4)炒炭:取牡丹皮片置于锅内,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褐色、内呈焦黑色为度,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十四、远志

1.本地用名 远志,本地称小草、细草、小鸡腿、小鸡根、细叶远志。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远志科植物远志的干燥根皮。

237

3.识别要点 远志为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根圆柱形,肥厚,长而稍弯。茎直立或斜上,多数,由基部丛生,上部多分枝。单叶互生,斜向上,无柄或近于无柄;叶片条形,长1~4厘米,宽1~3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全缘,中脉明显,侧脉不显,无毛或稍被柔毛。夏季开花,总状花序,花小,有长梗,淡紫色,花瓣3枚,其中1枚较大,先端有丝状附属物。蒴果扁卵圆形,先端微凹,边缘有窄翅。

4.习性分布 远志喜凉爽气候,耐干旱,忌高温,多野生于较干旱的田野、路旁、山坡等地,以向阳、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栽培为好,其次是黏壤土及石灰质壤土,黏土及低湿地区不宜栽种。焦作市山区、孟州丘陵和黄河大堤上均有生长。

5.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去掉残茎、须根及泥土,放置2~3天,待皮皱缩柔软后,用木棍捶打,使皮离木心,抽出木心,晒干为远志桶。另一部分细小的,不能抽木心,用木棒捶打后,拣去木心晒干为远志肉。

6.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形似蚯蚓,中空。表面浅棕色或灰黄色,有支根脱落的痕迹,并有密而深陷的横皱纹或裂纹。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平坦。气特殊,味苦微辛,有刺激感。以皮细、肉厚、条长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归心、肺、肾经。

(2)功能主治:安神益智,祛痰,消肿。主治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3)用法用量:水煎服,3~10克;或入丸、散。

8.加工炮制

(1)制远志:取甘草适量,置于锅内加清水适量,煎煮取汁,取净远志肉放入药汁内,泡至汁尽为度,取出晒干。每500克远志肉用甘草30克。

(2)蜜炙:先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至沸,放入制远志,用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黄色、不粘手为度。每500克制远志用炼熟蜂蜜90克。

(3)麸炒:先将麸皮撒于锅内,待麸皮冒烟时放入制远志,用武火炒至表面呈焦黄色为度,除去麸皮。每500克制远志用麸皮9克。

十五、苦楝皮

1.本地用名 苦楝皮,本地称苦楝、楝树果、楝树皮、苦楝子、楝枣子、楝树。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楝科植物楝的根皮和树皮。花和果亦入药。

238

3.识别要点 楝为落叶乔木。树皮暗褐色、有纵裂纹,幼枝棕绿色,老枝紫色。叶互生,多为2回羽状复叶,叶柄基部膨大;小叶卵形或椭圆形,先端长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钝锯齿。夏季开淡紫色花,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核果近球形或长卵形,初时绿色,熟后变黄色。种子黑色。

4.习性分布 楝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碱、耐瘠薄。适应性较强。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栽培为宜。多生于山坡田野、路边、树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或半野生。本区各地均有生长。

5.采收加工 楝的根皮和树皮以冬春采为好,伐后剥取,去净粗皮,晒干;4月采花,阴干;霜降采果实(苦楝子),晒干。果实秋、冬两季成熟呈黄色时采收,或收集落下的果实。晒干、阴干或烘干。

6.药材性状

(1)树干皮:呈不规则长块状或稍呈槽状卷曲,老皮外表粗糙,紫棕色,有宽大的纵裂纹与细小的横向纹,可见横生皮孔。幼枝外表较平滑,皮孔明显。内表皮绿色。不易折断,断面纤维状,可剥离为十多层,黄白相间的薄层微臭,味极苦。

(2)根皮:呈弯曲不规则条块,卷筒或半卷筒,表面粗糙;带木栓层者外表呈棕黄色,有大小横向皮孔,刮去栓皮后呈淡黄白色,内表面呈淡黄白色,有纵直细纹,质坚不易折断,断面可见薄片状纤维。气微,味极苦。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①苦楝皮:味苦,性寒。②苦楝子: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肝、胃经。

(2)功能主治:

1)功能:①苦楝皮:杀虫,疗癣。②苦楝子:理气止痛,杀虫,疗癣。

2)主治:根皮:主治蝈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疥疮、头癣等。苦楝子:主治胃痛、腹痛、疝痛、虫积腹痛等。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苦楝皮干品8~10克、鲜品15~30克,苦楝子10~15克。②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8.加工炮制 拣去杂质,刮去粗皮,浸泡至七八成,润透后切3毫米厚横片,晒干。

苦楝子:

(1)生用:拣去杂质,除去果柄,洗净,晒干,破碎。

(2)盐炙:取净碎苦楝子与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尽,置于锅内用中火炒至表面微带焦斑为度。每500克碎苦楝子用食盐15克,加水适量。

十六、桑白皮

1.本地用名 桑白皮,本地亦称桑白皮。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根皮。其桑枝、桑葚、桑叶均可入药。

239

3.识别要点 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根皮红黄色至黄棕色,纤维性甚强。单叶互生,具柄;叶片卵圆形至宽卵形,先端尖,急尖或钝,基部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有时不规则分裂。春、夏开绿色单性花,雌雄异株,均为野生穗状花序。聚花果(桑葚)长1~2.5厘米,熟时多紫黑色,瘦果外被肉质花被。

4.习性分布 桑对土壤气候没有特殊要求,一般海拔1 700米以下都能生长。野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焦作市多为人工栽培。

5.采收加工 春、秋挖根,剥取根皮,刮去黄棕色外皮,晒干。春、秋采嫩枝,晒干。霜降后采叶,晾干。果实成熟时采桑葚,晒干或烘干。

6.药材性状

(1)根皮:常呈槽状、卷筒状或为长带状块片。除去栓皮者外表面呈乳白色、白色至淡黄色,平坦,具细纵纹,并可见许多茸毛状纤维;内表面呈淡黄白色,平坦有细纵纹。质柔韧,不易横向折断,但易纵向撕裂,断面粗纤维性。气微弱,味淡而微涩。以皮厚、色洁白、质柔韧者为佳。

(2)桑枝:为细长的幼嫩枝条,表面灰绿色至淡灰绿色,可见小点状皮孔和细纵皱纹。叶痕明显,常可见腋芽,栓皮甚薄,韧皮部较窄,纤维性,淡乳白色,木质部宽广,并可见放射性花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粗纤维性。气微弱,味淡。

(3)桑叶:市售通常破碎或卷缩,亦有整齐平叠成小捆者。完整的叶片呈卵形或宽卵形,基部近心形,先端尖、急尖或钝,边缘有粗锯齿,表面平坦或稍皱缩,浅黄棕色或黄绿色,嫩桑叶多呈暗绿色,上面颜色较深,下面颜色稍浅,叶脉突起呈网状。质脆,易碎,气淡,味微涩。以叶大、不碎、色黄绿、无霉者为佳。

(4)桑葚:呈圆柱状,有的稍弯曲,长1~2厘米。基部具总花柄。表面土黄色至深棕色。桑葚由30~60个瘦果紧密聚合而成,瘦果稍扁,呈卵圆形或心脏形,表面光滑,淡棕色。气微,味酸。以紫红色、粒肥大、饱满纯净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①桑根皮:味甘,性寒。②桑枝:味苦,性平。③桑葚:味甘、酸,性平。④桑叶:味苦、甘,性寒。归心、肝、肾经。

(2)功能主治:

1)功能:①桑根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②桑枝:祛风湿,利关节,通络,清热。③桑葚:滋补肝肾,养血明目,生津止渴。④桑叶:清热疏风,清肝明目。

2)主治:①桑根皮:主治肺热咳嗽、面目浮肿、小便不利、高血压病、糖尿病、跌打损伤。②桑枝:主治风湿性关节炎、风热臂痛。③桑葚:主治耳聋目昏、须发早白、神经衰弱、血虚便秘、风湿关节痛。④桑叶: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肺热咳嗽。

(3)用法用量:水煎服,9~15克。注意:脾胃虚寒、便溏者禁服。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用清水洗净,略泡,捞出,润透后切2~3毫米宽丝,干燥。

(2)蜜炙:取桑皮丝与蜂蜜拌匀,略润,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500克桑白皮丝,用炼熟蜂蜜120~150克。

十七、石南藤

1.本地用名 石南藤。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胡椒科植物石南藤的干燥带叶藤茎。

3.识别要点 石南藤为多年生攀缘藤本。茎节明显,下部节处生根,平滑无毛。叶互生,革质,椭圆形,全缘,下面被毛,基出脉5条,单性花,雌雄异株;穗状花序,下垂;苞片盾状,无花被。浆果无柄,集成长短不等的果穗。花期5~6月,果期8~9月。

240

4.习性分布 石南藤主产于四川、广西、贵州、湖北等省区,本地也有生长。生于山地林边,攀缘于树上或石山上。

5.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或于夏秋季采集茎、叶,除去杂质,干燥。

6.药材性状 本品藤茎呈扁圆柱形,有分枝;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细皱纹和纵沟纹,节膨大,具不定根;体轻而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皮部窄,维管束与射线相间排列,呈射线状,髓部宽,内有纤维束数个。叶多皱缩,展平后呈卵圆形,顶端渐今尖至短尖,基部稍偏斜,上表面灰绿色至灰褐色,下表面灰白色,两面或下面被短柔毛,有5条明显凸起的叶脉。气清香,味辛辣。

7.中药性能

(1)性味归经:性温,味辛。 归肝、脾、小肠经。

(2)功能主治:祛风湿,强腰膝,止痛,止咳。主治湿风痹痛,扭挫伤,腰膝无力,痛经,风寒感冒,咳嗽气喘。

(3)用法用量:水煎服,9~15克。

8.加工炮制拣去杂质,用清水洗净,捞出,润透后切9毫米长段,晒干。

十八、络石藤

1.本地用名 络石藤,本地称络石。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带叶藤茎。

3.识别要点 络石为常绿攀缘木质藤本。老茎紫褐色,节稍膨大,多分枝,表面有点状皮孔,有气根;幼茎绿色,密生灰褐色柔毛。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近革质,先端尖或钝,基部楔形,全缘,无毛或叶背有短柔毛。夏季开白花,芳香,聚伞花序腋生。蓇葖果2个,圆柱状,褐色,成熟时开裂,含多数顶端有一束白毛的种子。

4.习性分布 络石性喜温暖,湿润,半阴。不择土壤,耐一定干旱,但忌水涝。多生于山野、溪边、路旁、林绿或杂木林中,常缠绕于树上或攀缘于墙壁、岩石上。焦作市山区有分布。

5.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以秋末冬初采收为好。割取带叶茎藤,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茎枝呈圆柱形,弯曲,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1~5毫米。表面棕褐色,散生攀缘根及点状突起的根痕。质地坚韧或脆。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椭圆形,厚革质,呈淡黄绿色。药材中未见花、果。气微弱,味微苦。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

(2)功能主治:通络止痛,凉血清热,解毒消肿。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跌打损伤、痈疖肿毒,外用治创伤出血。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6~15克,单味可用至30克;浸酒,30~60克;或入丸、散剂。②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汁涂。

8.加工炮制 用水洗去泥土,拣净杂质,稍浸泡,润透,切断,晒干。

十九、马兜铃

1.本地用名 马兜铃,本地称臭葫芦。

2.药材来源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的成熟果实。茎叶入药,称天仙藤。

3.识别要点 北马兜铃为多年生缠绕草本,长1~2米,全株无毛。根细长圆柱形,外皮黄褐色,有香气,断面具油点。茎丛生,有纵棱。单叶互生,叶片广卵状心形或三角状心形,先端钝圆,基部深心形,全缘。夏季叶腋簇生8~10朵绿紫色花,花被喇叭状,有长梗花上部紫色,先端渐尖成尾芒状,中部收缩成管状,下部子房处膨大成球头为形。蒴果宽倒卵形,果柄长,果下垂,熟时黄绿色,熟后由基部沿室间开裂。种子扁平三角形。多数,周围有宽翅。

4.习性分布 北马兜铃多生于山坡、沟谷、林缘灌木丛中。焦作市山区都有生长,沁河堤上亦有少量野生。

5.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由青变黄时采收,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蒴果宽倒卵形,长3~7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黄绿色或灰棕色,有12条纵棱线。果实顶端较平坦,与每一果瓣相连。果皮质脆,易破裂。种子扁平三角形,表面灰黄色、灰棕色或棕褐色,稍光滑。气微弱,味淡。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微辛,性寒。归肺、大肠经。

(2)功能主治:清肺降气,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热咳嗽、百日咳。

(3)用法用量:水煎服,3~9克。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搓碎去筋,筛去灰屑。

(2)蜜炙:先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至沸,放入搓碎之马兜铃,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每500克马兜铃用熟蜜250毫升。

【附注】

(1)天仙藤:为北马兜铃的茎叶,多为霜降前叶未落时割取地上部分,打捆晒干。茎叶中含兜碱,性温,味苦,有行气活血、止痛、利尿之效。主治妊娠水肿、胸腹痛、疝痛、风湿痛等症。

(2)青木香:为北马兜铃的根,于春、秋采挖,去泥,晒干切片。味辛、苦,性寒。具理气止痛、健胃、解毒疮之效。主治胸腹胀痛、疝气痛、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等症。

二十、马齿苋

1.本地用名 马齿苋,本地称马食菜、马杓菜、豆瓣菜、马齿菜、马见菜、猪母菜、瓜仁菜、瓜子菜、长寿菜、马蛇菜等。

2.药材来源 本品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幼嫩茎叶。

3.识别要点 马齿苋为一年生肉质草本,茎平铺地面或斜上,多分枝,常带紫红色。单叶互生或对生,叶片肉质肥厚,瓜子状,先端圆,稍凹下或平截,基部宽楔形。夏季开黄色小花,3~5朵簇生于枝顶的叶状总苞内。蒴果短圆锥形,盖裂。

4.习性分布 马齿苋喜欢温暖、阳光充足而干燥的环境,阴暗潮湿之处生长不良。极耐瘠薄,一般土壤均能适应,能自播繁衍。见阳光花开,早、晚、阴天闭合,故有太阳花、午时花之名。大部分生于山坡、田野间和路边。焦作市分布极广,为一种常见田间杂草。

5.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割取全草,洗净泥土,除去根部,用开水略烫或略蒸,取出,晒干或鲜用。

6.药材性状 本品茎细而扭曲,表面黄褐色至绿褐色,有明显的纵沟纹,折断面中心黄白色,叶皱缩呈团形或卷曲,暗绿色或深褐色。茎端常有椭圆形蒴果或其裂瓣残留,果内有多数黑色细小的种子。全革质脆,易破碎。气微弱而特殊,味淡而黏。

本品以干燥、色绿、整齐不碎、叶多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酸,性寒。归心、肝、脾、大肠经。  

(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祛湿,散血消肿,消炎止痛,止血凉血。主治痢疾、肠炎、肾炎、产后子宫出血、便血、乳腺炎等病症。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9~15克。②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8.加工炮制 除去残根及杂货,洗净蒸干后或烫后晒干。

二十一、马鞭草

1.本地用名 马鞭草,本地又称马鞭梢、铁马鞭、白马鞭。

2.药材来源 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3.识别要点 马鞭草为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茎四棱,棱及节上有刚毛。叶对生,基生叶有柄,茎生叶无柄;叶片卵形至长圆形,通常3裂,裂片呈不规则羽状分裂,边缘有锯齿,两面有粗毛。夏、秋开花,穗状花序细长,顶生或腋生,花小,淡紫色。小坚果,褐色。

4.习性分布 马鞭草喜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喜肥,喜湿润,怕涝,不耐干旱。一般的土壤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及沙壤土长势健壮,低洼易涝地不宜种植。常生长在低至高海拔的路边、山坡、溪边或林旁。

5.采收加工 常于6~8月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茎方柱形,灰绿色或个别多黄绿色,有纵棱;表面粗糙,具稀疏的草毛,以嫩枝为多质硬,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叶片灰绿色或棕黄色,质脆,多已皱缩破裂,具毛。顶端具花穗,小花排列紧密,有时可见黄棕色的花瓣。有时已成果穗,而果实排列较稀,果实外有灰绿色萼片,有时萼片已脱落而露出灰黄色的4枚小坚果,有时二者均已脱落,只见其残痕。味微苦。

本品以色青绿、带花穗、无根及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肝、脾经。

(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疮毒、牙疳。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0.5~1两(鲜者捣汁1~2两);或入丸、散。②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8.加工炮制 除去残根及杂质,洗净,稍润,切段,晒干。

二十二、小蓟

1.本地用名 小蓟,本地称刺菜、刺儿菜、刺牙菜、青青菜、曲曲菜、齐齐菜、刺角菜、白鸡角刺、小鸡角刺、小牛扎口、野红花、刺脚菜、刺脚芽。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地上部分。

3.识别要点 刺儿菜为多年生草本,具葡萄根状茎,白色,肉质。茎直立,微紫色,有纵槽纹和绵毛。叶互生,无柄,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全缘或有微齿裂,边缘有金黄色的小尖刺,故称“刺角(脚)芽”,两面均有绵毛,开花后下部叶凋落。春、夏开花,头状花序顶生,紫红色,总苞钟状。瘦果长椭圆形,无毛。

4.习性分布 刺儿菜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生于田间、荒野、路旁、渠边。本区各地分布极广,药源丰富。

5.采收加工 夏、秋开花时收割全草,晒干或鲜用。

6.药材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有的上部分枝,长5~30厘米,直径0.2~0.5厘米;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及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2厘米,宽0.5~3厘米;全缘或微齿裂至羽状深裂,齿尖具针刺;上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顶生;总苞钟状,苞片5~8层,黄绿色;花紫红色。气微,味微苦。

本品以茎叶黄绿色、无杂质、不发黑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

(2)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4.5~9克。②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8.加工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小蓟炭:取净小蓟段,照炒炭法炒至黑褐色。

二十三、大蓟

1.本地用名 大蓟,本地称飞廉、大刺儿菜、大刺盖、牛喳口、鸡母刺、山萝、刺萝。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

3.识别要点 大蓟为多年生草本,高0.5~1米。根簇生,圆锥形,肉质,表面棕褐色。茎直立,有细纵纹,基部有白色丝状毛。蓟基生叶丛生,有柄,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羽状深裂,边缘齿状,齿端具针刺,上面疏生白丝状毛,下面脉上有长毛;茎生叶互生,基部心形抱茎。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外被蛛丝状毛;总苞片4~6层,披针形,外层较短;花两性,管状,紫色;花药顶端有附片,基部有尾。瘦果长椭圆形,冠毛多层,羽状,暗灰色。花期5~8月,果期6~8月。

4.习性分布 大蓟生于山野、路旁、荒地。焦作市常见分布。

5.采收加工 夏、秋季花盛时采割全草,洗净泥土,阴干。

6.药材性状 本品地上部分呈圆柱形,基部直径可达1.2厘米。褐棕色或绿褐色,有很直的棱线(有数条纵棱),质略硬而脆。断面灰白色,髓部疏松或中空。叶皱缩,多破碎,绿褐色,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边缘具有不等长针刺,茎、叶均被灰白色蛛丝状毛,质松脆,头状花序球形或椭圆形,总苞黄褐色,苞片披针形,先端微带紫黑色,花冠常脱落,露出灰白色羽状冠毛。气微,味淡。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凉,无毒。归心、肝经。

(2)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主治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痈肿疮毒、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等。

(3)用法用量:水煎服,3~9克。

8.加工炮制 洗净,润软,切段,干燥。

二十四、木贼

1.本地用名 木贼,本地称节节草、接续草、马草、笔头菜、节疤草。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全草。

3.识别要点 木贼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黑色。地上茎高20~100厘米,直立,基部分枝,各分枝中空,表面粗糙,有棱脊6~20条。叶退化,下部连合成鞘,包被节间基部,膜质,棕褐色;每节有小枝2~5个。孢子囊穗顶生,矩圆形,有小尖头,黄褐色。

4.习性分布 木贼喜潮湿,喜直射阳光。多生于山坡河岸、路边、沙地、荒地和田间,为常见的杂草。本区广泛分布,资源丰富。

5.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储藏。

6.药材性状 本品长管状,不分枝,长40~60厘米,直径约0.6厘米。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纵棱,粗糙,节明显,节间长2.5~9厘米。节上着生筒状鳞叶,叶鞘基部和鞘齿深棕色,中部淡黄色,棱上有多数光亮的疣状突起。质脆,易折断,中空,周边有多数圆形小空腔,排列成环。气微,味甘、微苦涩,嚼之有沙粒感。以茎长、粗壮、棱锋锐利、表面青绿色的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平。归肺、肝经。

(2)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主治目生云翳、迎风流泪、肠风下血、血痢、脱肛、疟疾、喉痛、痈肿。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②外用:研末撒。

8.加工炮制 除去枯茎及残根,喷淋清水,稍润,切段,干燥。

二十五、乌蔹莓

1.本地用名 乌蔹莓,本地称绞股蓝、五爪龙、猪草秧、母猪藤、红母猪藤、五叶藤、五龙草。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的全草。

3.识别要点 乌蔹莓为多年生草质藤本。茎细长,有卷须,卷须与叶对生,上部分2枝。叶互生,鸟足状复叶,小叶5片,椭圆形至狭卵形,长2.5~7厘米,顶端急尖或短渐尖,边缘有疏锯齿;中间小叶较大,侧生小叶较小。夏季开黄绿色小花,聚伞花序腋生或假腋生。浆果紫黑色。

4.习性分布 乌蔹莓多生于田间、路旁、荒野、宅边和河岸等地方。焦作市各地广泛分布,产量丰富。

5.采收加工 夏、秋挖取带根全草,洗净,晒干或鲜用。

6.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酸、苦,性寒。归心、肝、小肠经。

(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炎,利尿。内服主治咽喉肿痛、目翳、乳痈、咯血、尿血、痢疾;外用主治痈肿、腮腺炎、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15~30克。②外用:适量,捣敷。

7.加工炮制 拣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后切9~10毫米长段,晒干。

二十六、龙葵

1.本地用名 龙葵,本地称黑天茄、天地棵、黑天天、天茄子、苦葵、黑茄子。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茄科植物龙葵的全草。果亦入药。

3.识别要点 龙葵为一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直立,有分枝。单叶互生,叶片菱状卵形,长4~10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尖,基部宽楔形,下延至叶柄,全缘或有疏波状齿。夏季开花,伞形聚伞花序腋生,花冠5裂,白色。浆果球形,下垂,熟时黑色,基部有宿萼。

4.习性分布 龙葵多生于田边、荒地及村庄附近。本区各地分布极广,产量很大。

5.采收加工 夏、秋采全草(将果摘下另行干燥,另用),洗净,晒干。

6.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肾、脾经。

(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气管炎、急性肾炎。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痢疾。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15~30克。②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7.加工炮制 将原药去除老梗及杂质,喷淋清水,切段干燥。

二十七、白屈菜

1.本地用名 白屈菜,本地称山黄连、土黄连、牛金花、八步紧、断肠草等。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罂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全草。

3.识别要点 白屈菜为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主根粗壮,圆锥形,土黄色或暗褐色。全株有细长白毛,折断后有黄色苦汁外流。叶互生,1~2回羽状分裂,边缘有缺刻,表面绿色,叶背面灰绿色。夏季开黄色花,伞形花序顶生和腋生,萼2枚,早落,花瓣4枚。蒴果细长圆柱形,成熟时由基部向上开裂。

4.习性分布 白屈菜喜阳光充足;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热;不择土壤;耐干旱,耐修剪。种子自播能力强。生于山谷湿润地、水沟边、绿林草地或草丛中、住宅附近。焦作市山区有分布,平原地区也有生长。

5.采收加工 盛花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储放于通风干燥处。亦可鲜用。

6.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凉,有小毒。归肺、心、肾经。

(2)功能主治:镇痛,止咳,利尿,解毒。用于胃痛、腹痛、肠炎、痢疾、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咳嗽、黄疸、水肿、腹水、疥癣疮肿、蛇虫咬伤。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6克。②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研粉调涂。

7.加工炮制 拣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后切9~12毫米长段,晒干。

二十八、刘寄奴

1.本地用名 刘寄奴,本地又称阴行草、金钟茵陈、黄花茵陈、铃茵陈。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干燥全草。

3.识别要点 阴行草为一年生草本,高25~70厘米。茎直立,不分枝或上部分枝,通常被白色柔毛。叶对生,羽状分裂,小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夏季开花,花单朵腋生或顶生,集成总状花序;花萼长筒状,有明显棱肋10条,先端5裂;花冠二唇形,黄色。蒴果长椭圆形,包于宿萼筒之内。

4.习性分布 阴行草喜温和湿润气候,土质疏松肥沃的沙壤土。野生于山坡、树林下。

5.采收加工 7~9月开花时节,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泥土,晒干即得。

6.药材性状 本品为带果的干燥全草。茎硬而直立,长达30厘米以上,表面灰棕色或棕黑色,叶多已脱落,留有残痕,枝梢有多数筒状花萼,长约1.5厘米,表面有明显的棱肋10条,顶端5裂,有时可见唇形花冠残留,棕黄色。蒴果长椭圆形,黑色,长0.5~1厘米,上有多数纵肋,质脆易破裂,藏于宿存的萼筒内。种子多数,细长。气微,味淡。

本品以棕紫色、无根、果多、整齐、无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脾、胃、肝、胆经。

(2)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凉血止血,清热利湿。主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瘀血经闭、月经不调、产后瘀痛、瘢瘕积聚、血痢、血淋、湿热黄疸、水肿腹胀、白带过多。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服,6~9克。②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亦可用鲜品捣烂外敷。

8.加工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二十九、仙鹤草

1.本地用名 仙鹤草,本地又称龙芽草、狼牙草。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的地上部分。

3.识别要点 龙芽草为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状茎横走,圆柱形,棕褐色,秋末自当年的根状茎先端生出一至数芽,白色,圆锥形,向上弯曲。茎直立,绿色,老时带紫色,具纵棱,上被柔毛。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7~21片,大小相间排列,顶生小叶片较大,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先端尖,基部楔形,两侧边缘各有尖锯齿7~13枚,两面绿色,有长柔毛,下面密布细小的金黄色腺点,上面腺点较少。夏季开花,总状花序顶生,花黄色。瘦果小,每1~2枚包于具钩刺的宿存萼筒内。

4.习性分布 龙芽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沙壤土为好,种植用种子或分根繁殖。多生于林边、山坡、路旁、草地等处。焦作市山区有大量分布。

5.采收加工 夏、秋间,在枝叶茂盛未开花时,割取全草,除净泥土,晒干。

249

6.药材性状 本品茎基部木质化,淡棕褐色,直径4~6毫米,茎节明显,节间距离2~2.5厘米,愈往上则节间愈长,下部茎上有时可见托叶残存。上部茎绿褐色或淡黄色,被白色柔毛。叶灰绿色,皱缩且卷曲。偶可见花及果。气微,味微涩。

本品以梗紫红色、枝嫩、叶完整、无杂草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涩,性平。归心、肝经。

(2)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止痢,解毒,补虚。用于咯血、吐血、阴痒带下、脱力劳伤。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6~12克。②外用:适量。

8.加工炮制 除去残根及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三十、旱莲草

1.本地用名 旱莲草,本地称墨旱莲、鳢肠、胖婆娘腿、水旱莲、莲子草、墨菜、墨汁草、乌心草。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鳢肠的全草。

250

3.识别要点 鳢肠为一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全株有白色粗毛。茎直立,下部常匍匐,着地部分节上生根,圆柱形,绿色或带紫色。叶对生,无柄,叶片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8~10厘米,宽0.5~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或有疏齿,两面均密被白色粗毛。茎叶折断后,数分钟后断口处即变为蓝黑色,故又名“墨旱莲”。夏秋季开花,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具细长的总花梗或近无梗,总苞钟形,密被粗毛;花杂性,边缘1~2层为舌状花,白色,雌性,发育或不发育;中央花为管状花,淡绿色,两性,发育。瘦果椭圆形而扁,无冠毛。

4.习性分布 鳢肠喜生于湿润之处,见于路边、田边、塘边及河岸,亦生于潮湿荒地或丢荒的水田中,常与马齿苋、白花蛇舌草、千金子等伴生。耐阴性强,能在阴湿地上良好生长;不耐干旱。常见于路旁草丛、沟边、田埂、溪边等潮湿之处。焦作市各地广泛分布,产量很大。

5.采收加工 夏、秋季割取全草,洗净泥土,去除杂质,阴干或晒干。鲜用或随采随用。

6.药材性状 本品茎圆柱形,有纵棱,常折断,长短不等。表面绿棕色至紫棕色,被有白色粗毛,具节,节上有对生叶,叶腋间有小枝,茎顶端有头状花序。质胞易折断,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常皱缩、卷曲或破裂,灰绿色或墨绿色,两面有白色粗毛。头状花序(多已成熟为果实),直径4.6毫米。瘦果椭圆形而扁,棕黑色。气微弱,味涩。

本品以色墨绿、茎长、叶大、无杂质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酸,性凉,无毒。归肝、肾经。

(2)功能主治:滋补肝肾,凉血止血。主治各种吐血、肠出血等症。捣汁涂眉发,能促进毛发生长,内服有乌发、黑发的功效。在临床上,墨旱莲常与女贞子同用。旱莲草和女贞子都有保肝、解毒、降低转氨酶的作用,能治疗肝肾阴虚、失眠心烦、耳鸣头晕、腰膝酸软等病症。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9~30克;或熬膏;或捣汁;或入丸、散。②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绒塞鼻;或研末敷。

8.加工炮制

(1)将原药拣去杂质,用清水洗去泥屑,捞出摊开晾干,切短片晒干。

(2)墨旱莲炭。取旱莲草短片,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取出洒水灭火星,待凉透后晒干。炒炭有增强止血的功效。

三十一、佩兰

1.本地用名 佩兰,本地称兰草、泽兰、省头草。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佩兰的地上部分。

251

3.识别要点 佩兰为一年生草本,高70~120厘米。茎直立,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有柔毛。叶对生,下部的叶常早落,中部的叶有短柄,通常8深裂,裂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9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上部较小,通常不分裂,揉碎后有香气。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在茎端排列成伞房状聚伞花序;总苞钟状,常带紫红色。每个头状花序有4~6朵花,花两性,全为管状花,花冠白色。瘦果圆柱形,熟时黑褐色。

4.习性分布 佩兰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怕旱、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栽培为宜。常生于溪边或原野低洼湿地。焦作市沁阳、修武、孟州及济源、辉县等地有野生,其他地方有栽培。

5.采收加工 7月底至8月初,当植株刚形成花蕾不久时收割。晒干,或置于通风处晾干。

6.药材性状 本品茎多平直,圆柱形或呈扁压状,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并有紫彩带,带明显,表面有纵纹理。质脆,易断,断面类白色,髓大,有时中空,叶对生,皱缩,多少破裂,两面光泽无毛,暗绿色或微带黄色,质薄脆,易破碎。多不具花。气芳香,味微苦。

本品以叶多、茎少、未开花、香气浓、不带根及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性平。归脾、胃经。

(2)功能主治:解暑化湿,辟秽和中。主治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润内蕴、脘痞不饥、恶心呕吐、口中甜腻。

(3)用法用量:水煎服,6~10克;鲜品可用15~20克。

8.加工炮制 拣净杂质,用水洗净,捞出,稍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

【附注】

本区沁阳、修武、博爱、孟州等县、市还有菊科的两种植物可作佩兰入药。

(1)泽兰(山泽兰、红花蛇草、伤力草):高80~200厘米。茎全部有短毛和细点,香气较佩兰差。叶片卵圆形、卵状椭圆形,长7~12厘米,宽2~5厘米,不深裂,两面有毛,下面有腺点,最下一对侧脉常较长。筒状花的花冠与冠毛等长。

(2)白鼓钉(尖佩兰、佩兰):叶无柄,条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2厘米,或基部三裂,叶脉通常三出,下面有腺点,边缘为不规则齿裂。筒状花的花冠长于冠毛。

三十二、卷柏

1.本地用名 卷柏,本地称一把爪、老虎爪、长生草、万年松、老不死、九死还魂草。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卷柏科植物卷柏或垫状卷柏的干燥全草。

252

3.识别要点 卷柏为多年生常绿草本,高5~15厘米。全株呈莲座状,干后内卷如拳,遇湿复又展开,故名“卷柏”。根多,聚生成短干。主茎短或长,直立,上部分枝多而丛生,各枝为二叉式扇状分枝到二至三回羽状分枝。叶鳞毛状,密生于小枝上。枝端生棒状四棱形的孢子囊穗。

4.习性分布 卷柏喜光,具很强的抗旱能力,多生于向阳的山坡岩石上,或干旱的岩石缝中。焦作市山区有分布。

5.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全体紧缩如拳形,基部簇生许多须根,呈棕色至棕黑色或灰白色。枝丛生,形扁有分枝,绿色或棕黄色,向内卷曲。质脆易折。鳞叶质厚而稍硬,无叶柄。气无,味淡。

本品以色青绿、不带大根、叶多、完整不碎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性平,无毒。归肝、心经。

(2)功能主治:活血通经。主治经闭、症瘕、跌打损伤、腹痛、哮喘、吐血、便血、尿血、衄血。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5~10克。②外用:适量,研末敷。注意:孕妇禁服。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除去残根,洗净捞出,略润后切成1厘米左右长的段,晒干。

(2)炒炭:将卷柏段放入锅内,武火炒至外呈焦黑色、内呈棕黄色为度,但要存性,取出,喷洒凉水,晒干即得。

【附注】

焦作市山区还零星分布一种垫状卷柏,全株入药,当卷柏用,性味功能与卷柏相同。垫状卷柏形态与卷柏相似,主要区别是:垫状卷柏根散生,不聚生成干。主茎短。

三十三、青蒿

1.本地用名 青蒿,本地称臭蒿、黄花蒿、香蒿。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253

3.识别要点 黄花蒿为一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全株有特殊气味。茎直立,有纵条,多分枝,光滑无毛。叶互生,幼时绿色,老时变为黄褐色,3回羽状全裂,裂片短而细,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有腺点。秋季开花,头状花序球形,细小,直径约2毫米,多数头状花序组成圆锥状;全为管状花,黄色。瘦果椭圆形。

4.习性分布 黄花蒿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阴,忌涝。多生于荒野、山坡、田埂、路旁、宅旁、河岸等处。焦作市各地广泛分布。

5.采收加工 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

6.药材性状 本品茎圆柱形,表面浅棕色或灰棕色,有纵条棱,质硬,折断面粗糙,中央有白色的髓。未开花的嫩枝叶多,叶片羽状分裂,质脆,易破碎。带果穗或花穗的枝,叶少或已脱落。头状花序多数,组成圆锥状,花已脱落,只剩棕黄色的苞片,呈小球状,质脆易碎。有特殊气,味苦,有清凉感。

本品未开花的嫩枝,以色青绿、叶多、无花枝、嫩者为佳;带果穗或花穗的枝,以色黄绿、穗多、枝细、味香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

(2)功能主治: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3)用法用量:水煎服,6~12克,后下。

8.加工炮制 切制: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晒干。

三十四、茵陈

1.本地用名 茵陈,本地称茵陈蒿、白蒿、绒蒿、绵茵陈。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去根幼苗。

254-1

3.识别要点 茵陈蒿为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直立,木质化,紫色,幼苗密被灰白色细柔毛,老时脱离。叶互生,为不规则的2~3回羽状分裂,裂片线形。9~10月开花,头状花序球形,多数密集式圆锥状,管状花淡紫色。瘦果很小,长圆形。

4.习性分布 茵陈蒿耐寒性较强,生活力极强,既抗旱,又耐涝,去掉生长点后,留在地下部分的根又重新形成多个生长点。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土质疏松、向阳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最宜。多生于路旁、沙滩、山坡、河岸、地埂等处。焦作市各地广泛分布,产量很大。

5.采收加工 春季幼苗高6~10厘米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习称“花茵陈”。

6.药材性状 本品幼苗多揉成团状,灰绿色,全株密被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绒毛。茎细小,质脆,易折断。茎上或由基部着生多数具细长叶柄的叶,叶柔软,皱缩并反卷曲,多为2~3回羽状分裂,裂片线形,成簇。气微香,味微苦。

本品以叶细嫩、柔软、灰白色、有香味者为好。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2)功能主治: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6~15克。②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8.加工炮制

(1)花茵陈:除去残根及杂质,搓碎或切碎。

(2)绵茵陈:筛去灰屑。

三十五、益母草

1.本地用名 益母草,本地称坤草、茺蔚、益母蒿、益母艾、红花支、三角胡麻。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果实亦入药,称茺蔚子。

254-2

3.识别要点 益母草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茎单一或有分枝,四棱形叶对生,基出叶开花时已枯萎,有长柄,略呈圆形,叶缘浅裂;中部叶3全裂,裂片披针形;上部叶不裂,条形。6~8月开花,花多数,细小,唇形,淡红色,在叶腋中集成轮伞状。小坚果黑褐色,三棱形。

4.习性分布 益母草喜温暖较湿润环境,一般土壤均可栽培。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溪边等处。本区各县均有栽培或野生。

5.采收加工 鲜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晒干,或切段晒干。8~9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净杂质,即为茺蔚子。

6.药材性状 本品为带叶、花及少数果实的茎,全体呈黄绿色。茎方柱形,有稀疏分枝,四侧凹下成纵沟。叶对生,皱缩扭曲,质薄而脆,通常破碎。花腋生,轮状排列。有青草气,味甘,微苦。以茎细、质嫩、色绿、身干、无杂质者为佳。

茺蔚子为细小的坚果,呈三棱形,一端稍宽,另一端渐窄而钝尖,长2~3毫米,宽约1.5毫米。表面灰棕色,具深色斑点,无光泽。气无、味苦。以粒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①全草: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包、膀胱经。②果实:味辛、性微寒。归心包、肝经。

(2)功能主治:

1)功能:①全草:调经活血,祛瘀生新,利尿消肿。②果实:活血调经,清肝明目。

2)主治:①全草:主治月经不调、闭经、产后瘀血腹痛、肾炎浮肿、小便不利、尿血;外用治疮疡肿毒。②果实:主治目赤肿痛、高血压病、月经不调、产后瘀血腹痛。

(3)用法用量:水煎服,9~30克,鲜品12~40克,果实8~9克。

8.加工炮制

(1)鲜益母草:除去杂质,迅速洗净。

(2)干益母草:除去杂质,迅速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3)种子:拣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或放入锅内,用文火微炒,用时捣碎。

【附注】

(1)焦作区山地产一种錾菜为古代所用的益母草,现今我国药用最普遍的一种为益母草。錾菜亦药用,效用同益母草,形态近似益母草,主要区别是其茎上叶卵形,3浅裂或不分裂;花大,长21~26毫米。(益母草花大,长9~10毫米)

(2)河南省原阳、延津、封丘等地尚有以夏至草当益母草使用,实际上二者不能混用,应加以区别。夏至草植株比较低小,高20~40厘米,花白色。本区田间、路边、宅旁、原野广泛分布。

三十六、荆芥

1.本地用名 荆芥,本地称香荆芥、线芥、四棱杆蒿、假苏。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裂叶荆芥以全草和花(果)穗(荆芥穗)入药。

255

3.识别要点 裂叶荆芥为一年生草本,高60~80厘米,有强烈香气。茎直立,四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厘米,直径0.2~0.4厘米,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厘米,直径约0.7厘米。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4.习性分布 裂叶荆芥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或沙土为宜。多为栽培,亦野生于山坡、路旁及草丛中。焦作市各地有栽培,山区均有野生。

5.采收加工6~9月盛花时即可收割,于晴天露水干后进行,否则易变黑。晾晒六七成干后扎成把,再放置于通风处阴干。全草者为全荆芥;将花穗剪下,晾干为荆芥穗。如留种,则要待成熟后采收。

6.药材性状

(1)荆芥(全草):为干燥的带有花穗的茎枝。叶片多已脱落,或有碎片残留。枝茎方柱形,表面黄紫色或紫棕色,质坚实而硬,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花穗着生于枝茎的顶端,黄绿色。气微弱,搓碎时则有强烈的薄荷样香气,味辛香,有清凉感觉。以茎细、色紫、穗多而密者为佳。

(2)荆芥穗:为干燥的花穗,花冠多已脱落,花萼黄绿色,质脆易碎,花萼内藏棕色或棕黑色的小坚果。气味与全草相似,但较强烈。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微苦,性微温。归肺、肝经。

(2)功能主治: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②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捣敷;或研末调散。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除去穗,分开粗细,捆扎好,用清水洗净,润透后,切成0.5厘米长,及时晒干。荆芥穗稍润,切成0.7厘米长小段,及时晾干。

(2)炒炭:将荆芥段或荆芥穗置于锅内,用中火炒至外呈焦黑色、内呈焦褐色为度,喷洒凉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放一夜。

(3)炒黄:将荆芥段或荆芥穗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4)蜜炙:取荆芥段或荆芥穗与蜂蜜拌匀,略润,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晾干。每1千克荆荆芥段或芥穗用炼熟蜂蜜240克。

【附注】

本区山地野生一种荆芥,有时也供药用,但不是常用荆芥的正品。野生荆芥与裂叶荆芥的主要区别是:野生荆芥叶片不分裂,呈卵状至三角状心形。

三十七、鬼针草

1.本地用名 鬼针草,本地称婆婆针、一包针。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鬼针草的全草。

257-1

3.识别要点 鬼针草为一年生草本,高25~8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中部和下部叶对生,2回羽状深裂;上部叶互生,羽状深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两面有短毛。秋季开花,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有长梗,边缘有少数黄白色舌鬼针草状花,中央有多数黄色管状花。瘦果长条形,有3~4条纵棱黄褐色,果顶有针状冠毛3~4条,有倒刺。

4.习性分布 鬼针草喜温暖湿润气候,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黏壤土栽培为宜。鬼针草多生于路旁、荒野、宅旁、山坡、草地等处。本区各地均有分布。

5.采收加工 开花时采收,去净杂质,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茎略呈方形,幼茎稍有稀疏的短绵毛。叶多皱缩而破碎,常脱落,质薄脆。茎顶有扁平盘状的花托,可见长5~8毫米的头状花序。气味均无。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平,无毒。归肝、肺、大肠经。

(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阑尾炎、肾炎、胆囊炎、肠炎、细菌性痢疾、肝炎、腹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喉炎、闭经、烫伤、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皮肤感染、小儿惊风、疳积等症。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捣汁。②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8.加工炮制 去除杂质,切段。

三十八、萹蓄

1.本地用名 萹蓄,本地称猪芽草、铁疙瘩皮、大扁蓄、乌扁竹、竹节草、道生草。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萹蓄的全草。

257-2

3.识别要点 萹蓄为一年生草本。茎匍匐或斜上,多分枝。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有短柄,托叶鞘抱茎、膜质。花淡红色,甚小,数朵簇生于叶腋。瘦果三角状卵形、黑色。

4.习性分布 萹蓄多生于郊野道旁,初夏于节间开淡红色或白色小花,入秋结子。生长于田野路旁、荒地及河边等处。

5.采收加工 夏季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根和杂质,晒干。

6.药材性状 萹蓄茎圆柱形,多分枝,直径不超过3毫米。表面灰绿色或棕红色,具明显的节和纵走细纹。节上具膜质托叶椭,叶鞘上部白色,透明,先端呈丝状细裂,下部合生抱茎节。茎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类白色髓。叶片皱缩,完整或稍破碎,叶片披针形至狭长椭圆形,全缘,灰绿色或棕绿色。有时在叶腋间可见数朵小花和具有宿存花被的小瘦果。气无,味微苦。

本品以茎叶壮绿、无杂质及霉斑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微寒。归膀胱经。

(2)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杀虫,止痒。主治热淋涩痛、小便短赤、虫积腹痛、皮肤湿疹、阴痒带下等症。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9~15克。②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8.加工炮制 去净杂质及根,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三十九、蒲公英

1.本地用名 蒲公英,本地称黄花苗、公英、黄花地丁、婆婆丁。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全草。

258

3.识别要点 蒲公英为多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全株含有白色乳汁。根粗壮而直,外皮黄棕色。叶基生,平铺于地面,排列成莲座状,叶柄基部两侧扩大呈鞘状;叶片匙形至倒披针形,叶缘为不规则羽裂,裂片三角形。早春至晚秋开花,花葶1~3个自叶丛抽出,中空,紫红色;头状花序,单一顶生于花葶上;总苞钟状,总苞片多层,密生蛛丝状毛,外层总苞片先端背部有角状小突起;花黄色,两性,全为舌状花。瘦果倒披针形,暗褐色,有纵棱和刺状突起,先端有喙,上部延长成细柱状,顶端着生多数白色冠毛。

4.习性分布 蒲公英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寒又耐热,早春地温1~2℃时即可萌发,发芽最适宜温度为15~25℃,30℃以上发芽缓慢,叶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2℃。可在各种类型的土壤条件下生长,但最适合在肥沃、湿润、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栽培。广泛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焦作市各县市区都有分布,产量很大。

5.采收加工 春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根头部直径3~7毫米。表面紫棕色或棕色,有不规则纵皱,质脆,易折断。叶基生,多数卷曲,皱缩,质脆,易破裂,表面灰绿色。有时有不完整的头状花序或反卷的总苞片。气微弱,味微苦。

本品以叶多、色灰绿、茎短、有花序和根完整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甘,性寒。入肝、胃经。

(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散结。主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10~30克,大剂量60克;或捣汁;或入散剂。②外用:适量,捣敷。

8.加工炮制 ①净制:除去杂质,洗净。②切制:洗净,切段,晒干。

四十、淫羊藿

1.本地用名 淫羊藿,本地称仙灵脾、三枝九叶草、羊藿。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小檗科植物大花淫羊藿的全草。

259

3.识别要点 大花淫羊藿为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茎细弱,常数枝丛生。叶为2回三出复叶(三枝九叶),小叶卵形,顶端尖,基部斜心脏形,边缘具刺状锯齿,表面光滑,背面有毛。花茎腋生,花梗密生茸毛,顶生总状花序,花较大,直径约2厘米;萼片红紫色;花瓣白色,有长距。蒴果卵形。

4.习性分布 大花淫羊藿适应范围广,且生长势强,喜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淫羊藿生于阴湿山沟、山地、密林、岩石缝中、溪旁或阴处潮湿地。焦作市山区广泛分布,产量大。

5.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割取茎叶,除去杂质,晒干,扎成小捆。

6.药材性状 本品为不带根茎及根的全草。茎细长圆柱形,长20~30厘米,棕色或黄色,具纵棱,无毛,易折断,断面中空。叶片卵状心形,长4~9厘米、宽2.5~5厘米,叶先端锐,叶基斜心形,叶缘具棕黄色刺毛状锯齿,上表面绿色,无毛;下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脉上有棕黄色或白色的柔毛;革质易破碎。气无,味苦。

本品以色青绿、无枝梗、叶整齐不碎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入肝、肾经。

(2)功能主治: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强筋健骨。用于阳痿遗精、虚冷不育、尿频失楚、肾虚喘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四肢不仁。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9克,大剂量可用至15克;或浸酒、熬膏,入丸、散。②外用:煎汤含漱。

8.加工炮制

(1)淫羊藿:拣净杂质,去梗,切丝,筛去碎屑。

(2)炙淫羊藿:先取羊脂油置于锅内加热熔化,去渣,再加入淫羊藿微炒,至羊脂油基本吸尽,取出放凉。每50千克淫羊藿,用炼成的羊脂油12.5千克。

四十一、紫苏

1.本地用名 紫苏,本地称赤苏、紫菜、香苏。

2.药材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和野紫苏的茎、叶和种子。

260

3.识别要点 紫苏为一年生草本,高80~100厘米,全株有特异的浓香味。茎四棱形,紫色或绿紫色。叶对生,有长柄,叶片广卵圆形,先端突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边缘有粗圆齿,两面紫色,或表面绿色而背面紫色。6~7月开花,聚伞花序集成穗状,腋生;花小,花冠二唇形,淡紫色或淡红色。小坚果倒卵形,褐色。

4.习性分布 紫苏喜温暖湿润气候,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生长旺盛,产量较高。以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栽培为宜。生于村边、路旁或荒野,多系栽培。焦作市均有零星栽培。

5.采收加工 紫苏茎、叶应在生长最旺盛、花序刚形成时,用镰刀从地面上割下,置于通风处阴干。摘下叶片即为苏叶;留下的茎,切段即为苏梗。二者分别储藏。若收紫苏子,应于秋季种子成熟时收割,晒干,打下果实,扬去杂质,复晒至足干。

6.药材性状 本品茎呈方柱形,有四棱。表面棕紫色,有白色茸毛,具明显的节,节上有对生的小被或叶。质脆易折断,断面大部分为白色疏松的髓。叶多皱缩,卷曲或已破碎,两面均呈棕紫色或下表面棕紫色、上表面灰绿色,叶柄长2.5~7.5厘米。叶片薄而脆。气芳香,揉碎时更为显著。味微苦、辛。

紫苏以茎叶棕紫、无老梗、气味芳香者为佳。叶以叶厚、色紫、香气浓郁者为佳。老梗以梗粗、质坚实、外色紫棕、内色淡白、髓小者为佳。嫩苏梗以体松、外棕紫或青色、内色白、髓大而空虚者为佳。

苏子呈卵形或类球形,细小,表面有隆起的网纹,棕色至暗棕色,或带红黄色,基有果柄痕。果皮薄,质硬脆。种子子叶富含油质。气微香,咀嚼有油腻感。以粒大、饱满、纯净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

(2)功能主治:

1)功能:①紫苏全草:散寒解表,理气宽中。②苏叶:发表散寒。③苏梗:理气宽胸,解郁安胎。④苏子:降气定喘,化痰止咳,利膈宽肠。

2)主治:①全紫苏: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②苏叶:主治风寒感冒、鼻塞头痛、咳喘、鱼蟹中毒。③苏梗:主治胸闷不舒、气滞腹胀、妊娠呕吐、胎动不安。④苏子:主治咳嗽痰多、气喘、胸闷呃逆。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5~10克。②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或煎汤洗。

8.加工炮制拣去杂质,除去老茎,用清水洗净,捞出,润透后切4~6毫米厚片,晒干。

四十二、豨莶草

1.本地用名 豨莶草,本地称热黏泥、毛豨莶、虾柑草、黏糊菜。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毛豨莶的全草。

261

3.识别要点 本品为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粗壮,具纵棱,紫褐色,被灰白色长柔毛或腺毛。叶对生,广卵形,长8~12厘米,宽2~6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下延成叶柄之翼,边缘有尖头的粗齿,掌状3脉明显,上部叶渐小呈披针形。秋季开花,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多数头状花序在茎顶排成圆锥状,花黄色,花梗及总苞内外密生腺毛,分泌黏液,易粘于身,故称“热黏泥”。瘦果倒卵形,具4棱,微弯,长约4毫米,黑色,平滑无毛。

4.习性分布 本品多生于山坡、路旁、荒地。焦作市各地常见分布,尤以山区较多,产量较大。

5.采收加工 夏、秋间花苞未开放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扎成小捆。

6.药材性状 本品茎直,略呈方形或五棱柱形,表面黄棕色或紫棕色,有纵沟,被有灰白色柔毛。节明显,略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或带绿色,中央髓部宽广,白色,中空。分枝对生。叶对生,多破碎而不完整,灰绿色,两面均有白色柔毛,尤以叶脉处为多。茎顶或叶腋间,有时可见黄色的头状花序,外有匙形的总苞,总苞上可见点状的腺毛。气微,味微苦。

本品以茎粗、花未开放、叶多、灰绿色、无杂质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肝、肾经。

(2)功能主治:祛风湿,利筋骨,降血压。主治风湿关节痛、腰肢无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高血压病、神经衰弱、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疟疾;外用治疮疖肿毒。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1~15克。②外用:适量。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用清水洗净,捞出,润透后切4~5毫米厚片,晒干。

(2)酒蒸:取豨莶草片与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置于笼内蒸4~6小时,取出,晾干。每500克豨莶草,用黄酒90克。

四十三、翻白草

1.本地用名 翻白草,本地称鸡腿根、鸡腿子、叶下白、鸡爪参、土洋参。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翻白草和委陵菜的全草。

262

3.识别要点

(1)翻白草: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根肥厚,纺锤形。茎短、密生短白绒毛。单数羽状复叶,基生叶斜展或平伸,小叶5~9片,长椭圆形,质地较厚,长2~7厘米,宽0.6~2厘米,边缘有缺刻状钝齿,上面绿色无毛或有长毛,下面密被绒毛,呈白色;茎生叶通常为3片小叶,几无柄,托叶具齿裂。夏季开黄色花,聚伞花序顶生。瘦果卵形。

(2)委陵菜: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全株大部有白绒毛。主根圆锥状。茎直立或斜上。单数羽状复叶,小叶1~3片,顶端小叶最大,叶缘羽状深裂,上面绿色,无毛,下面灰白色有绵毛。夏季茎顶抽出聚伞花序,花黄色。瘦果球形。

4.习性分布 翻白草和委陵菜喜温和湿润气候,喜土质疏松肥沃的沙壤土。两种植物均生于荒地、山谷、山坡草地、丘陵地埂、田边、路旁等及疏林处。焦作市山区广泛分布,产量丰富,平原地区也常见分布。

5.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未开花前连根挖取,除净泥土,晒干。

6.药材性状

(1)翻白草:为带根全草。根呈纺锤形或圆锥形,有时有分枝,表面暗棕色,扭曲皱缩,折断面为灰白色。无明显的茎。叶根生,单数羽状复叶,皱缩,多从中脉向内对折,上面暗绿色,下表面灰白色,密布茸毛,边缘具粗锯齿。根头部及叶柄均被白色茸毛。质脆易碎。气微弱,味甘微涩。以无花茎、色灰白、无杂质者为佳。

(2)委陵菜:为带根的全草,性状与翻白草相似。只是很多为圆柱形而挺直,栓皮易片状剥离,折断面为红棕色。小叶8~11对,呈羽状深裂,叶片背面密被白柔毛。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归胃、大肠经。

(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痢止血。主治妇女赤白带和月经过多症。经临床验证,本品对糖尿病也有治疗功效。

(3)用法与用量:①内服:煎汤,9~15克;或浸酒。②外用:捣敷。

注意:阳虚有寒、脾胃虚寒者等少用。

8.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洗净,稍润,切段,干燥。取原药材洗净,闷润12小时,切1厘米长段。

四十四、瞿麦

1.本地用名 瞿麦,本地称石竹、石竹子花、十样景花、洛阳花。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石竹科植物瞿麦和石竹的地上部分。

263-1

3.识别要点 瞿麦为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茎直立丛生,光滑,有膨大的节。叶对坐,无柄,线状披针形,基部成短鞘状包茎,全缘。夏季开白色或红色花,花单生或数朵簇生成聚伞花序;花瓣5枚,先端浅裂或成锯齿状,基部有长爪。蒴果长椭圆形,与宿存尊等长或稍长,熟时顶端4齿裂。

4.习性分布 瞿麦耐寒,喜潮湿,忌干旱。土壤以沙壤土或黏壤土最好。生于丘陵山地疏林下、林缘、草甸、沟谷溪边、田间。焦作市常见分布。

5.采收加工 夏、秋花果期割取全草,除去杂草和泥土,切段或不切段,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茎直立,上部少有分叉,全草呈淡绿色至黄绿色,茎基部微带紫色。茎光滑无毛,具节,节部稍膨大,节间长3~7厘米。叶对生,多数完整,线状披针形。少数具花,花冠棕紫色或棕黄色,皱缩而往往破碎,完整的花瓣先端浅裂或呈锯齿状。茎中空,质脆易折断。气微,味微甜。

本品以青绿色、无杂草、无根、花未开放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肾、小肠、膀胱经。

(2)功能主治:清热利水,破血通经。主治小便不通、淋病、水肿、经闭、痈肿、目赤障翳、浸淫疮毒。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②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撒。

8.加工炮制 拣净杂质,除去残根,洗净,闷润,切段,晒干。

四十五、皂角刺

1.本地用名 皂角刺,本地称天丁、皂针、皂丁。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刺针。豆荚亦入药。

263-2

3.识别要点 皂荚为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干及枝条上有粗壮的刺针,刺针坚硬,有分枝。叶互生,双数羽状复叶,小叶3~8对,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春天开花,总状花序腋生;花杂性,淡黄色。荚果扁平,长7.5~30厘米,深棕色,内有种子10多枚。

4.习性分布 皂荚喜光而稍耐阴,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及深厚、肥沃适当的湿润土壤,但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石灰质土及盐碱土甚至黏土上或沙土上均能正常生长。山坡、山沟、村旁都可生长。本区各地都有分布。

5.采收加工 秋季采割刺针,趁鲜切成薄片后晒干,或用干品浸泡,蒸透,切薄片晒干。

6.药材性状 本品完整的刺具多数分枝,紫棕色,光滑。刺的主干长圆柱形,末端尖锐,分枝螺状排列,每个分枝的基部内侧有小突起。质坚硬,难折断。商品多切成斜切片,切面中央有棕红色松软的髓部。气无,味淡。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归肝、胃经。

(2)功能主治:活血消肿,排脓通乳,杀虫。主治疮痈肿毒未溃、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鲜皂荚能灭蛆和孑孓。外用治疥癣、麻风。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3~10克。②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患处。

8.加工炮制 除去杂质;未切片者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四十六、丝瓜络

1.本地用名 丝瓜络,本地称丝瓜筋。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丝瓜的成熟果络。叶、藤、根及种子亦入药。

264

3.习性分布 丝瓜喜潮湿,耐高温,生长期需充足的水分供应。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4.采收加工 秋季果产成熟,果皮变黄,内部干枯时采摘,搓去外皮及果肉;或用水浸泡至果皮和果肉腐烂,取出洗净,除去种子,晒干。

5.药材性状 丝瓜络为由纵横交错的纤维构成的多层细密而坚韧的网状物,长圆筒形,表面白色或黄白色,极粗糙,体轻泡。有弹性,不易折断,剪断后,见子房3室,呈3个大空洞。气无,味淡。

本品以个大、色黄体白、柔软而壮、不带外皮、内无种子、不破碎者为佳。

6.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①丝瓜络:味甘,性平。②叶:味苦、酸,性微寒。③子:味微甘,性平。④藤:味甘,性平。⑤根:味甘,性平。归肺、肝、胃经。

(2)功能主治:

1)功能:①丝瓜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利尿消肿。②叶:止血,清热解毒,化痰止咳。③子:清热化痰,润燥,驱虫。④藤:通经活络,止咳化痰。⑤根:清热解毒。

2)主治:①丝瓜络:主治筋骨酸痛、胸胁痛、闭经、乳汁不通、乳腺炎、水肿。②叶:主治百日咳、咳嗽、暑热口渴;外用治创伤出血、疥癣。③子:主治咳嗽痰多、蛔虫病、便秘。④藤:主治腰痛、咳嗽、鼻炎、支气管炎。⑤根:主治鼻炎、副鼻窦炎。

(3)用法用量:①丝瓜络、叶:水煎服,5~15克;或烧存性研末,每次1.5~3克。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调敷。②子:水煎服,6~9克。③藤:水煎服,30~60克。④根:水煎服,15~30克。

7.加工炮制

(1)丝瓜络:洗净晒干,切段。

(2)炒丝瓜络:取切成小段的丝瓜络,用麸皮拌炒至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麸皮。

(3)丝瓜络炭:取切成小段的丝瓜络,盛于锅内(以装满为度),上覆同样大小的锅一只,两锅结合处以黄泥封严,然后用微火烧煅4~5小时停火(一般用白纸贴在上面的锅底上,纸呈焦黄色时为煅透),候冷取出。

四十七、柿蒂

1.本地用名 柿,本地称柿子、猪果。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柿科植物柿的干燥宿萼。柿霜、柿叶和柿漆亦入药。

265

3.识别要点 柿为落叶乔木,高达10米。单叶互生,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革质。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于叶腋,花黄白色,花尊宿存,随果实成熟而增大。浆果卵圆形或扁圆形,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木质宿存萼片。

4.习性分布 柿适应性强。在年平均气温9 ℃以上,极端低温-20 ℃以内的地区都能正常生长,北方的柿树较耐干旱;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平地、丘陵、山地都可种植,但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的壤土或黏壤土最好。焦作市各地广泛栽培,尤以山区为多。

5.采收加工 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食用时收集,洗净,晒干。收集柿子的果蒂(宿萼),洗净,晒干,即为柿蒂。秋季做饼时,收集渗出果实表面的柿霜,放入锅内,用文火煎煮,至柿霜成饴糖状时,倒入特制的模型中,晾至七成干时,铲下,再晾至全干,即成柿霜饼。叶于夏、秋收集,晒干备用。

6.药材性状 

(1)柿蒂:呈盖状,暗棕色,先端4裂,裂片宽三角形,向外反卷,萼筒喉部类方形,直径10~15毫米,内面生锈色短柔毛,质薄而体轻。气无,味涩。以红棕色、质厚、味涩、表面带柿霜者为佳。

(2)柿霜饼:扁圆形,灰白色,平滑,易碎裂。气弱,味甜并有清凉感。

7. 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①柿蒂:味苦,性温。②柿霜:味甘,性寒。③柿叶:味涩,性平。归胃经。

(2)功能主治:

1)功能:①柿蒂:降气止呕。②柿霜:清热生津,润肺止咳。③柿叶:活血止血。

2)主治:①柿蒂:主治呃逆呕吐。②柿霜:主治热病伤阴之咳嗽、咽痛、口疮、燥咳、劳嗽、吐血、声音嘶哑、咽干。③柿叶:主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高血压、冠心病和中心性视网膜炎等。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5~10克。②外用:适量。

8.加工炮制

(1)生用:拣去杂质,清水洗净,晒干。

(2)柿蒂炒炭:取净柿蒂置于锅内,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黑棕色,喷洒清水,灭尽火星,晾一夜。

【附注】

柿饼,即柿树的成熟果实(柿子)的干制品,味甘性平,能和胃肠,止痔血。适量烧熟食,可止泻,止痢;生食可治便秘、痔血等症。

四十八、蜂蜜

1.本地用名 蜂蜜,本地称实糖、蜂糖、蜂皂、乳浆。

2.药材来源 本品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所酿的蜜。

266

3.习性分布 蜂蜜多在春、夏、秋三季采收。采收时,先将蜂巢割下,置于布袋中。焦作市各地均有生产,山区尤多。将蜜挤出或置于离心机内将蜜

4.采收加工 摇出,过滤,除去蜂蜡的碎片及其他杂质。本品为稠厚液体,无色、淡黄色或琥珀色,新鲜时半透明,存放较久即变成

5.药材性状 不透明,并析出葡萄状细颗粒。气香,味极甜。

本品以含水分少、有油性、稠如凝脂、味甜而纯正、有香气、不发酸、清洁无杂质者为佳,春蜜较秋蜜为优。

6.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肺、脾、大肠经。

(2)功能主治:清热补中,润燥滑肠,止咳,止痛,解毒;外用生肌敛疮。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解乌头类药毒;外用治疮疡不敛、水火烫伤。

(3)用法用量:水煎服,15~30克。

7.加工炮制

(1)生用:滤去杂质、蜂体、蜡质。

(2)炼蜜:将净蜂蜜置于锅内,用文火熬炼,滤去沫,炼至“挂丝”,取出,放凉。

【附注】

蜂蜡为蜂巢中的蜡经精制而成,含软脂酸、蜂酯及蜡酸等。味甘,性微温,有益气、补中、止痛、生肌等功效。

四十九、薤白

1.本地用名 薤白,本地又称小根蒜、野蒜。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的鳞茎。

267

3.识别要点 小根蒜为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鳞茎近球形,外有白色膜质鳞被。叶基生,窄条形,席卷状圆形或稍扁,先端渐尖,基部鞘状抱茎。花茎由叶丛中抽出,单直立,高达70厘米。6~7月开粉红色或淡紫红色的花,伞形花序顶生,呈球形。蒴果倒卵形。

4.习性分布 小根蒜多生于田间、路边、草地或山坡草丛中。本地山区、丘陵、平原均有生长,资源丰富。

5.采收加工 春、秋挖鳞茎,洗净,去茎及须根,用开水煮烫至内无生心为度,晒干,簸去浮皮。

6.药材性状 小根蒜鳞茎为不规则的卵圆形,长约1.5厘米,直径约1厘米。上部有茎痕,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皱纹,有时外具数层有纹理的膜质鳞被,揉之易脱。质坚硬,角质透明。具强烈蒜臭,味稍辣。以黄白色、粒大整齐、质坚、无外层鳞被、显透明、味辛者为佳。

7.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心、肺、胃、大肠经。

(2)功能主治:温中通阳,利气宽胸。主治胸痛、胸闷、心绞痛、胁肋刺痛、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痢疾。

(3)用法用量:水煎服,8~9克。

8.加工炮制 拣去杂质,簸去薄衣(鳞被),洗净,晒干。

五十、红豆杉

1.本地用名 红豆杉。

2.药材来源 本品为红豆杉科植物东北红豆杉的枝和叶。

268

3.识别要点 东北红豆杉为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60~100厘米;树皮灰褐色、红褐色或暗褐色,裂成条片脱落;大枝开展,一年生枝绿色或淡黄绿色,秋季变成绿黄色或淡红褐色,二或三年生枝黄褐色、淡红褐色或灰褐色;冬芽黄褐色、淡褐色或红褐色,有光泽,芽鳞三角状卵形,背部无脊或有纵脊,脱落或少数宿存于小枝的基部。叶排列成两列,条形,微弯或较直,长1~3(多为1.5~2.2)厘米,宽2~4(多为3)毫米,上部微渐窄,先端常微急尖,稀急尖或渐尖,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黄绿色,有两条气孔带,中脉带上有密生均匀而微小的圆形角质乳头状突起点,常与气孔带同色,稀色较浅。雄球花淡黄色,雄蕊8~14枚,花药4~8(多为5~6)枚。种子生于杯状红色肉质的假种皮中,间或生于近膜质盘状的种托(即未发育成肉质假种皮的珠托)之上,常呈卵圆形,上部渐窄,稀倒卵状,长5~7毫米,直径3.5~5毫米,微扁或圆,上部常具二钝棱脊,稀上部三角状具三条钝脊,先端有突起的短钝尖头,种脐近圆形或宽椭圆形,稀三角状圆形。

4.习性分布 东北红豆杉性耐阴,密林下亦能生长,多年生,不成林。多见于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内。生于山顶多石或瘠薄的土壤,多呈灌木状。性喜凉爽湿润气候,可耐-30℃以下的低温,抗寒性强,最适宜温度为20~25℃,属阴性树种。喜湿润但怕涝,适于在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上种植。生于山地、沟谷疏林中。焦作市云台山区有野生,云台山茱萸峰药王洞有一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相传由药王孙思邈所植。

5.采收加工 春、夏、秋季采集,晒干。

6. 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寒。归肾经。

(2)功能主治:抗癌,利尿消肿,驱虫。主治肾脏病、糖尿病、肾炎浮肿、小便不利、淋病、月经不调、产后瘀血、痛经等。

(3)用法用量:水煎服,叶5~18克,小枝(去皮)9~15克。

7.加工炮制 取本品,去除杂质,洗净,切断,干燥。可粉碎成中药粉。

五十一、松节

1.本地用名 松节,本地称松瘤。

2.药材来源 本品为松科植物油松、华山松、马尾松、赤松、云南松等枝干的结节。

3.识别要点

(1)油松:常绿乔木,树皮灰褐色,呈鳞甲状裂,裂隙红褐色。小枝粗壮,淡红褐色或淡灰黄色,无毛。冬芽长椭圆形,红褐色。叶针形,2针一束,长10~15厘米;叶鞘黑灰色,宿存。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簇生于前一年小枝顶端,花开后成荑状。松球果卵球形,长4~10厘米,成熟后宿存,暗褐色。种子长6~8毫米,种翅长约10毫米。

269

(2)华山松:常绿乔木,一年生,枝绿色或灰绿色,干后褐色或灰褐色,无毛;冬芽褐色,微具树脂。叶针形,5针一束,长8~15厘米;叶鞘早落。松球呈圆锥状长卵形,长10~22厘米,熟时张开,种子脱落。种子褐色至黑褐色,无翅或上部具棱脊,长1~1.8厘米。

4.习性分布 油松为阳性树种,不耐庇荫,喜光、喜温。适生于年均温度13~22℃,年降水量800~1800毫米,绝对最低温度不到-10℃的地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喜微酸性土壤,但怕水涝,不耐盐碱,在石砾土、沙质土、黏土、山脊和阳坡的冲刷薄地上,以及陡峭的石山岩缝里都能生长。油松生于海拔100~2600米的山地;马尾松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山地;赤松生于温带沿海山地和平原;云南松生于1 000~2 800米的山地林中。焦作市山区有分布。

5.采收加工 多于采伐时或木器厂加工时锯取之,经过选择修整,晒干或阴干。

6.药材性状 本品松节呈不规则的块状,表面赤棕色至暗棕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呈刺状。有松节油气,味微苦。

本品以棕红色、油性足者为佳。

7. 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味苦,性温。入心、肺经。

(2)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止痛。主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脚痹痿软、跌打伤痛。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10~15克;或浸酒、醋等。②外用:适量,浸酒涂擦;或炒研末调敷。

8.加工炮制 掰碎,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待软切片,晒干。或浸泡后置于蒸笼内蒸透,趁热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