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怀地黄

第二节 怀地黄

一、植物名称

1.道地名称 怀地黄(《本草品汇精要》)。

2.汉语拼音 huáidìhuáng。

3.拉丁语 Radix Rehmanniae Recens。

4.本草典籍记载用名 地髓(《神农本草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苄(《尔雅》,音hù),芑(《名医别录》),油奶子(《本草衍义》),狗奶子(《植物名实图考》),婆婆奶(《救荒本草》)。另有山烟、山白草、酒壶花、甜酒棵、蜜灌棵等名称。

5.名称由来 地黄,因其色而名之。

32

《日华子本草》云:“生者以水浸验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入药沉者为佳,半沉者次之,浮者不堪。”

《本草纲目》云:“其苗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芥叶而颇浓,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稍开小筒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根长四五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如羊蹄根及胡萝卜根,曝干乃黑,生食作土气。俗呼其苗为婆婆奶。”

《尔雅》一名苄,江东呼为苄。按罗愿解释:“苄以沉下者为贵,故字从下。地髓之名言其功,牛奶子、狗奶子因其形似,且鲜地黄折断茎后,分泌出白汁液故名,山烟、山白菜叶形似也,酒壶花、甜酒棵味似也。”

《本草乘雅半偈》云:“种植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土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药也。”生地黄之名取其此意。熟地黄乃由生地黄经炮制加工而成。

6.品种分类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炮制后用。根据制法不同,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

二、药材来源

1.品种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2.分类检索 本品为玄参科地黄属。

(1)花基或近基部有1~2枚丝状或叶片状小苞片。叶分裂片有齿。

(2)小苞片1~2枚,丝状,位于花梗基部以上约3毫米处;花黄色;萼齿短渐尖,长仅1厘米左右。(湖北地黄)

(3)小苞片1对,叶状,位于花梗基础;花紧色或紫红色;萼齿长渐尖,长达15厘米。(裂叶地黄)

(4)花梗上无小苞片;叶具齿或分裂。

(5)茎生叶不发达,不存或存在而比呈莲座状的基生叶小得多,花常生于无叶的茎顶端,少有分散于有叶的茎上;花冠长4.5厘米以下,下裂片长不超过1厘米(怀庆地黄)。怀庆地黄是地黄的一个栽培变型,其与地黄的主要区别为植株与根均较大,花密集成项生总状花序。

(6)茎生叶发达,下部的略比基生叶小,基生叶存在或不存,花分散于其叶的茎上;花冠长6~7厘米,下管裂片长1.5厘米,如果花冠特征近于(5)所述,则基生叶早期枯萎。

(7)基生叶发达;花片具不规则锯齿,近基部浅裂;花梗和花比裂片(或花叶)长;花冠长6~7厘米。(天目地黄)

(8)基生叶花枯萎;叶片具锯齿或羽状分裂;花梗花总长不超过苞片(或花叶);花冠长约4厘米或6~7厘米。

(9)叶羽状分裂,每边具裂片2~6枚,裂片急尖,全裂;花序长,弓曲;花冠长6~7厘米,下唇裂片长约1.5厘米;苞片无柄。(高地黄)

(10)叶不裂,有不规则锯齿;花序挺直;花冠长约4.5厘米,下唇裂片长约1厘米;苞片有梗。(茄叶地黄)怀地黄农家品种多达20余种。一般认为小黑英、金状元为历史品种变异,

3.品种特点 经历代提纯复壮形成的优良品种。几百年来,药农以金状元、小黑英为父、母本,利用自然杂交,用种子繁殖后,对根茎进行多次排选,从变异根茎中培育出优良品种。这些品种都具有产量高、质量好、抗灾力强等优势。怀地黄品种地上部和根茎的外观各具特征,有所区别,如表2-5所示。

33

34

三、应用历史

古人对地黄的药用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视为珍品,列为上品。《抱朴子》一书记载:楚文子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朝野佥载》中记载:雉被鹰伤,以地黄叶帖之。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山居赋》中有“采石上之地黄,摘竹下之天门”的诗句。唐代白居易《采地黄者》诗云:“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宋代苏东坡《小圃五咏其二地黄》:“地黄饷老马,可使光鉴人。吾闻乐天语,喻马施之身。……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愿饷内热子,一洗胸中尘。”至于以地黄喂马,亦出《抱朴子》:韩子治用地黄苗喂五十岁老马,生三驹,又一百三十岁乃死。此说古之学者多信之而亲服用之。苏颂的《本草图经》中记载,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心痛,无问新久,以生地黄一味,随人所食多少,捣绞取汁,搜面作馎饦或冷淘食,良久当利出虫,长一尺许,头似壁宫,后不复患矣。昔有人患此病,三年不瘥,深以为恨,临终戒其家人,吾死后当剖去病本。从其言果得虫,置于竹节中,每所食皆饲之。因食地黄馎饦;亦与之,随即坏烂。由此得方。刘禹锡《传信方》亦记其事云: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气绝,遂作地黄冷淘食之,便吐一物,可方一寸以来,状如蛤蟆,无足、目,微似有口,盖为此物所食。自此遂愈。

怀地黄又名地苋、生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据记载这种植物以水浸验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为人黄,沉者名地黄。以沉下者为贵,久而久之,遂名为地黄。地黄,原系野生,最早生长于咸阳一带,后传至各地。中国数省均产,但其最佳者为“怀地黄”。地黄可分为生地黄和熟地黄两种,据《本草纲目》记载,张元素说:“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王硕《易简方》说:“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尤其是熟地,药用可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确系祛病延年之佳品。地黄产地很多,江、浙、京、津、湘、蜀、皖、鲁等均有所出。然而最优者今人唯以怀地黄为上。医家陈嘉谟赞誉怀地黄:江浙壤地种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而力微,怀庆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本草问答》一书中也载:河南居天下之中,则产地黄,人见地黄黑色,不知其未经蒸晒,其色本黄,河南平原土厚水深,故地黄得中央湿土之气而生,内含润泽土之湿也。

怀地黄的种植和应用历史已有3000多年。怀地黄原野生于太行山中,由野生变栽培,大约开始于周代,开始用种粒繁殖,到了魏晋南北朝才开始用根繁殖,早在1783年,地黄杂交始祖徐习德通过野地黄杂交培育了一种新品种,命名为徐习德,一直沿用至今。后经历代提纯复壮形成新的优良品种。据现代医学试验,温县地黄10克的药力等于他地产的30克或100克以上的药力。据史书记载,从周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都将四大怀药之一的怀地黄列为皇封贡品,岁岁征收。《博爱县志》载:周桓王二年(前718),魏宣王以来,怀药就一直被作为贡品向天朝进贡。608年,鲁宣公就向周王室进贡怀地黄。据对孟州市古化石的考证,在远古时期,该地已遍地地黄,据此可知,古怀庆所产地黄最多,质美,绝非偶然。沁阳市覃怀办事处郝圪当村“大道寺”院后边产的地黄为明代贡品。历史上,地黄以太行山下的留驾庄,即今西万镇留庄和北关大道寺及北金村观门所产质地最佳,故销往国内外的地黄,必称“留驾庄”货号,方为道地货。

由于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温县地黄种子被外地引进种植后,药性顿减,或种一两年即退化。温县种植地黄历史久远,炮制技艺独特,经验丰富。有许多优良品种,如金状元、四翅锚、7681等。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的圆身地黄,其加工技术源于温县南岭,东、西林台,南张羌等村。还有一种“把地”,也叫苏直地、杭直地,其加工方法是西南岭村宋发兴于1845年发明的。这种地黄的选择、炮制规格很严格,价格昂贵,专销往苏、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再生产。熟地黄加工也是温县特有的技术,九蒸九晒,直至内外漆黑发亮、味微酸甜方成。

几百年来,药农以金状元、小黑英为母体,利用自然杂交,种子繁殖后对根茎进行多次排选,从变异根茎中培育出了优良品种,形成了现有怀地黄的9个品种,金状元、邢疙瘩、小黑英、白状元、北京一号、四翅锚、郭里茂、千层叶、大青叶等。1985年,焦作部分药农又成功试验了青苗移栽,使地黄的繁殖进入了新的时代。

四、植物产地

1.生长环境 地黄常生于海拔50~1 100米的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

2.生长地域 地黄的主要产地为中国北方,以河南省焦作市一带,如温县、博爱县、武陟县等地最为著名,焦作市在古时为怀庆府,该地区所出产的地黄因功效最佳而颇负盛名,被称为“怀庆地黄”,简称“怀地黄”。

怀地黄是指位于北纬34度48分~35度30分、东经112度02分~113度38分,焦作市行政辖区的沁阳市、孟州市、温县、博爱县、武陟县、修武县等地出产的地黄。

五、植物特征

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肥厚,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

叶通常在茎基部集呈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正面绿色,背面略带紫色或呈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乎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花萼钟状,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或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3厘米,少见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状而弯曲,外面紫红色(另有变种,花为黄色,叶面背面为绿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

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厘米。花果期4~7月。

六、栽培技术

(一)生活习性

怀地黄宜生长在阳光充足、气候温暖而较干燥,土质中性或微碱性、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的沙壤土上。黏性大的红壤土、黄壤土或水稻土、黏土或盐碱地、背阳处、低洼易涝处不宜种植。地黄是喜光植物,植地不宜靠近林缘或与高秆作物间作。当土温在11~13 ℃时,出苗要30~45天;25~28 ℃最适宜发芽,在此温度范围内若土壤水分适合,种植后一周发芽,15~20天出土;8 ℃以下根茎不能萌芽。从种植到收获需150~160天。

怀地黄生长期为140~160天。4月中旬(谷雨至小满)种植,5月初定苗补苗,5月中下旬地下根茎形成,6~8月地上叶迅速生长,8~9月地下根茎迅速膨大,10月成熟收获。

(二)选种育种 

1.选择品种 地黄栽培中品种的选择很重要,不同品种对各要素的要求都不同。选择适合本地区壤质、气候的品种是很关键的一步。现在市面上的品种很多,例如北京1号、“85-5”、串地龙、金状元、小黑英等,不一而足。但适合种植的品种需要经过综合分析、试验等手段来决定,焦作种植面积比较广的是北京1号、“85-5”,串地龙、金状元等也有部分种植。

(1)怀地黄1号的栽培要点:①适合壤土及沙壤土种植,种植密度为每亩5500株左右。②埂栽为宜,利于排灌。③注意防治病虫害。

(2)怀地黄2号的栽培要点:①选择壤土及沙壤土种植。保证产量的种植密度应以每亩7500~8 000株为宜。②以起埂种植效果最佳。

(3)怀地黄3号的栽培要点:①除不能重茬之外,棉花、西瓜、芝麻、老菜地等易生枯萎病的地块也不能作地黄的前茬。建议采用高畦种植,以利于雨季排水,防止雨水渍苗。②在种植前用500倍多菌灵液浸泡种栽10~15分钟。③加大施肥量及病虫害防治。④适合壤土及沙壤土种植,种植密度以每亩约5 500株为宜,即株行距约35厘米×33厘米。

(4)北京1号:繁殖系数大,芦头较短,根茎生长集中,便于刨挖,平均每株结块3~4个,含水量和加工等级中等。耐寒种栽越冬好,抗斑枯病较差,发生花叶病,耐瘠薄,适应性广,在一般土质上种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5)北京2号:耐寒,耐储藏,春季栽种开花率高,对土壤要求不严。

在栽培中,要按土壤质地、土壤肥力、种植茬口时间的早晚和生育期的长短,选择适宜的种植品种。若茬口晚,生长期短,雨季来临较早,就要选根茎膨大早的品种。若土壤贫瘠,宜用中产品种;若土壤肥力高,灌排方便,就要选用高产品种;若土壤较黏,就要选适应性强的品种;在灌排条件不太好的地块,就要选抗渍、抗病性强的品种。

2.育种 为解决品种退化问题,必须培育优良品种,其方法有两种。

(1)田间育种:即当地黄开花时,选择健壮单花苗株,让其开花结果,种子成熟后,收集种子,翌年春天繁殖,经选优去劣,产量高、质量好的即为优良品种。

(2)杂交育种:即霜降后刨出作亲本,另栽畦内,盖上牲口粪,作为翌春杂交亲本。待亲本开花时,先将母本的雄蕊摘掉,留下雌蕊,然后在父本、母本植株上栽下塑料薄膜罩。等花粉成熟时,把父本雄蕊上的花粉扫下,点于母本柱头上,套上罩,然后各扎一标记,注上父本、母本名称;待花落地后去罩,果实成熟后立即收采,装入纸袋,注上名称。翌年春天繁种,并加强田间管理,这样培育出来的品种,经过精心选优去劣,试种后,成功的即为优良品种,然后推广种植。

(三)栽培方法

地黄栽培一般在清明前后,保持地温在15 ℃以上,适宜种植在沙质土壤中,前茬忌种芝麻、花生、棉花、油菜、豆类等作物,因易生病虫害,如根线虫病和红蜘蛛。最好种植在生茬地。

种植前要平整土地,施足底肥,根据土壤养分的多少科学施肥,多施有机肥,然后深耕平地,截取块根。截取块根时,选择新鲜无病损的手指粗的块根,截成约3厘米的小段,每段至少有3个芽眼。截取块根的时间应在栽种前半天进行。栽种前,应晾干断面水分,但不可在烈日下暴晒或长时间堆积,否则易发热腐烂,栽种时应选择晴天,雨天不宜栽种。块根种植时最好要用多菌灵浸种,预防病虫害。

种植时,埂栽最好,按行距40厘米开沟,深度约3厘米,根据种块大小,在埂上按等边三角形栽种,然后覆土,稍加镇压。目前,在有些地方,农民栽种一般为行距33~35厘米,株距25~30厘米,点播,增加密度提高产量,妥否有待研讨。栽种时,密度还应因品种不同,而略有差异。如金状元地上部分高大,其行距约40厘米,株距为33~35厘米,矮小的品种应适当增大密度。每亩需种块25~30千克即可。

(四)田间管理

1.肥、水的管理

(1)适时追肥:适时追肥可以达到促长的效果,追肥时要注意不要用锄点播追肥,因为地黄植株的根系很浅,易锄断根系影响地黄生长。应该先将化肥播撒在地里,进而浇水,使肥得到充分的吸收。

(2)适时、适量浇水:地黄喜不干不湿的土壤,即“湿黄墒”(就是手握成团,掉地即散的墒),地黄栽种后,若土壤湿润即发芽,若土壤干燥应当天或次日浇水。方法:顺沟灌溉,使水湿至种根,以后地皮发白时再浇。地黄生长前期,地上部分生长迅速,需水较多;生长后期块根生长快,亦需足够的水分,但不宜过多,否则烂根。一般浇水5~6次。应掌握“二浇”“三不浇”。“二浇”即:追肥后浇;地旱预报三日内无雨浇。“三不浇”即:地皮不干不浇;中午烈日下不浇;预报三日内有大雨不浇。

2.根除杂草 地黄在栽种后,未出苗之前应用灭草剂喷洒,防止杂草生长。地黄生长中期的杂草,应及时根除,一般要进行人工拔草,不要用锄去锄草以免伤着根系,影响地黄生长。

3.摘除花蕾 地黄在抽薹后应摘除花蕾,防止地上部分疯长,影响块根生长。

(五)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

(1)斑枯病:即叶上病斑,由少到多,叶片由直立渐向上内卷曲,逐渐枯干,蔓延很快,应及时防治。

(2)线虫病(土锈病):叶萎黄,根瘦小,有很多毛根,毛根上有许多白毛状的线虫和棕色的胞囊,块根表皮有活着的线虫。预防方法主要是清除病株和残根,注意选地选种,轮作。防治方法:选无病虫截块;轮作倒茬用5%的涕来威(神农丹)或3%呋喃丹(进口原装)每亩1~1.5千克,或6%林丹粉每亩1.5~2千克,处理土壤。此法可兼治多种地下害虫。

以上两种病害多发生在6~7月间,对地黄生长影响很大,应加强注意。

2.虫害防治

(1)红蜘蛛:发病后,叶上发生黄白点,逐渐萎黄,叶背面布满红色斑点即为红蜘蛛。其能吸叶汁,为害植株。防治方法:根据虫情合理选择40%氧化乐果1000倍液,80%敌敌畏800~1 000倍液,30%农卫士(或扶农灵)1 000~1 500倍液,配合天丰素或92%二氢钾喷洒于叶面。7~8月夜蛾类、青虫类多种害虫混发时,要及时喷洒农地乐(每亩用40~50毫升),加特效王(每亩用1~2支)或喷洒快杀灵(每亩用40~50毫升),与0.9%的虫螨腈2 000倍混合液,效果十分突出。红蜘蛛严重发生时,可喷洒克螨利果与螨死净(各2500倍)混合液,既杀卵又治成螨。

(2)拟豹纹蛱蝶幼虫(毛虫) 叶肉被食成网状,仅留叶脉,最有效的方法为人工捕捉。

以上两种病虫害发生在6~7月间的干旱时期,对地黄有毁灭性的影响,也应多加防治。

七、采收与加工炮制

(一)采收

39-1

怀地黄成熟的地表特征是“练顶”(中心叶萎缩)地黄栽种约在当年的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叶子逐渐枯黄、萎缩,停止生长,便可挖取根块,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收获时宜逐行挖掘,做到不丢、不折不损伤块根。

(二)加工

39-2

1.鲜地黄 采收后,除去须根、笼头,沙藏备用

2.干生地黄 将收获后的鲜地黄及时加工。

(1)装焙:根据炕的大小而定,以鲜地黄约45厘米厚度为宜。

(2)看火:应注意火的大小和均匀,火力大会焙吹,因为地黄表皮硬,内部气体不易排出,容易在加热过程中胀破;火力小会流质,即地黄汁外流,干后全身发黑。开始时火力以保持在55~60 ℃为宜;到快焙成时,火力应小些,热度低些亦可,但亦要注意焙火不均匀的现象。

(3)翻焙:在装上地黄焙后一天到一天半翻一次,以后每天两次,随翻动拣出成货(以表里柔软者为成货)。

3.圆身生地 将焙好的干生地再用微火焙2~3小时,火力以60 ℃左右为宜;焙至全身发软,趁热搓(捏拥)成圆球形,放冷后再进行传焙(专业术语,指用文火进行烘焙)。火力为45℃左右为宜,需3小时左右,至其不再变形即成商品。

(三)炮制

1.鲜地黄的制法 洗净后,捞出,切段即得。或取净地黄捣烂,榨取汁液,称生地黄汁(或鲜地黄汁),以上均可临时配用。

2.生地黄的制法

(1)生用:拣去杂质,清水洗净,捞出,润透后,切厚约2.5厘米的斜片,晒干后使用。

(2)炒焦:取生地黄片置于锅内,用中火炒至微焦为度,取出放凉。

(3)酒炙:将生地黄与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置于锅内用中火炒至微焦为度,取出放凉,每500克用黄酒60毫升。

(4)炒炭:取出生地黄片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有泡鼓出为度,喷凉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3.熟地黄的制法

(1)罐蒸:取净生地黄置于锅内,加入黄酒、砂仁粉拌匀,装铜罐内,密闭,以武火加热,隔水熬约48小时,炖至内外漆黑、中央发空为度,取出晾至八成干,切成厚约2.5厘米的片,晾干。每500克用黄酒250毫升、砂仁粉4.8克。

(2)笼蒸:取净生地黄置于锅内,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置于笼屉中用武火加热,用容器收集流出的熟地汁。蒸约48小时,至其中央发虚为度。取出晾一天,拌入熟地黄汁与黄酒,再蒸24小时,取出晾一天,如此反复八次,至第九次将黄酒与砂仁粉拌入,蒸24小时,以蒸至内外漆黑、味甜酸,无苦味为度。取出晾至八成干,切厚约2.5厘米的斜片,晾干。此法蒸熟地黄称为九蒸熟地黄。每500克用黄酒250毫升、砂仁粉4.8克。

八、商品特征与规格及质量标准与鉴别

(一)商品特征与规格

1.商品特征

(1)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厘米,直径2~9厘米。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样突起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俗称菊花心)。气微,味微甜、微苦。

(2)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厘米,直径2~6厘米。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中间菊花心明显,肉质肥厚,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2.规格

按1964年商业部、卫生部颁发的《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国药联材字(84)第72号文附件,生地黄规格标准如下:

一等:干货。呈纺锤形或条形圆根。体重质柔润。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断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具有油性。味微甜。每公斤16支以内。无芦头、老母、生心、焦枯、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纺锤形或条形圆根。体重质柔润。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断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具有油性。味微甜。每公斤32支以内。无芦头、老母、生心、焦枯、杂质、虫蛀、霉变。

三等:干货。呈纺锤形或条形圆根。体重质柔润。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断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具有油性。味微甜。每公斤60支以内。无芦头、老母、生心、焦枯、杂质、虫蛀、霉变。

四等:干货。呈纺锤形或条形圆根。体重质柔润。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断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具有油性。味微甜。每公斤100支以内。无芦头、老母、生心、焦枯、虫蛀、霉变。

五等:干货。呈纺锤形或条形圆根。体质柔润。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断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具油性。味微甜。但油性少,支根瘦小。每公斤100支以外,最小货直径1厘米以上。无芦头、老母、生心、焦枯、杂质、虫蛀、霉变。

(二)质量标准与鉴别

1.分类

(1)春货与秋货:春货是指早生地黄,生长期长,质量好,成品皮紫红色。秋货是指晚生地黄,成品表皮淡黄色或灰褐色。

(2)焙货与晒货:焙货是指用焙火加工后的成品,皮较细,油性大,质量好。晒货是指在阳光下晒干的生地黄成品,油性小,质重较次。

(3)生湿货与熟湿货:生湿货是指出于焙货时间短或翻动不匀未焙擦的生地黄,这种生地黄内有硬核,断面色淡黄,含水量大,易腐烂,质次。熟湿货表里一致,身软无核,但仍有一部分水分在内,较生湿货好。

(4)焙吹货:生地黄在焙内时,由于火力过大,焙成皮虚而中空,因而又叫虚皮货,药效低,质次。

(5)泥皮货:生地黄经过摈堆出汗,黏土较多为泥皮货,身个软,含杂质多。

2.鉴别

(1)外观鉴别:

1)焙干货:

九五干货:支身发软,握之顶手。

九二干货:两端较硬,中间软。

八八干货:支身较软,握之不顶手。

八五干货:全身发软,少有生湿(有硬心)。

2)晒干货:

九五干货:支身稍硬,握之略觉顶手。

九二干货:全身发软,握之无气。

八八干货:全身发软,手捏淹指。

八五干货:全身发软,手捏即扁成饼。

(2)显微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栓内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散有较多分泌细胞,含橙黄色油滴;偶有石细胞。韧皮部较宽,分泌细胞较少。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

生地黄粉末深棕色。木栓细胞淡棕色。薄壁细胞类圆形,内含类圆形核状物。分泌细胞形状与一般薄壁细胞相似,内含橙黄色或橙红色油滴状物。具缘纹孔导管和网纹导管直径约至92微米。

2)取本品粉末2克,加甲醇20毫升,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5毫升,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梓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毫升含0.5毫克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检验标准操作程序》(附录ⅥB )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微升,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4∶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茴香醛试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粉末1克,加80%甲醇50毫升,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5毫升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4次,每次10毫升,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毫升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毛蕊花糖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毫升含1毫克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检验标准操作顺序》(附录ⅥB )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5微升、对照品溶液2微升,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6∶0.5∶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用0.1%的2.2-二苯基-1-苦肼基无水乙醇溶液浸板,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生地黄水分不得过15.0%。

总灰分不得过8.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Ⅹ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65.0%。

【含量测定】梓醇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标准操作程序》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磷酸溶液(1∶9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纳米。理论板数按梓醇峰计算应不低于5 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梓醇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毫升含10毫克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生地黄)切成约5毫米的小块,经80℃减压干燥24小时后,磨成粗粉,取约0.8克,精密称定,置于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毫升,称定重量,加热回流提取1.5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毫升,浓缩至近干,残渣用流动相溶解,转移至10毫升量瓶中,并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微升,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生地黄按干燥品计算,含梓醇不得少于0.20%。

毛蕊花糖苷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标准操作程序》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醋酸溶液(16∶8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34纳米。理论板数按毛蕊花糖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 000。

对照品溶液制备取毛蕊花糖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毫升含10毫克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制备精密量取【含量测定】项梓醇项下续滤液20毫升,减压回收溶剂近干,残渣用流动相溶解,转移至5毫升量瓶中,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微升,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生地黄按干燥品计算,含毛蕊花糖苷不得少于0.02%。

(3)化学成分鉴别:怀地黄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苷类:苷类以环烯醚萜类为主。从鲜地黄及干地黄中可分离出数十种苷类,如梓醇、二氢梓醇、二酰梓醇、益母草苷等。

2)糖类:主要有水苏糖、棉籽糖、葡萄糖、果糖等。鲜地黄中水苏糖含量高于干地黄,而六碳糖、蔗糖及三糖含量低于干地黄,干地黄含有少量还原糖,熟地黄含大量还原糖。

3)氨基酸:地黄中含20多种氨基酸。干地黄中含15种游离氨基酸,其中6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4)无机元素:地黄约含20多种无机元素。

5)有机酸:如苯甲酸甲酯、辛酸甲酯、苯乙酸甲酯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含量最高,占总酸40%以上;其次为棕榈酸,约占27%。

6)其他:还含有α-谷甾醇、多甾醇、微量菜油甾醇、樟醇、维生素A 类物质等。

怀地黄中不同种的鲜地黄,其化学成分含量也不同(表2-6),不同产地的干地黄的化学成分含量差别也较大(表2-7) 。

43

44-1

由以上分析测定结果得知,怀地黄中的梓醇高于其他产地的样品。北京野地黄中梓醇含量高,水浸出物偏低,而酸不溶性灰分偏高。鲜地黄梓醇含量高于干地黄,这可能是加工过程导致分解而下降1/3~1/2。不同产地的干地黄,梓醇含量相差很多,这可能与药材的产地及栽培品种与商品药材的储存期不同有关。辽宁沈阳产的地黄中,水浸出物、醇浸出物、总还原糖含量均高于南方产的,这可能与北方温差大有关。从总体来看,怀地黄质地优于其他产地的地黄。

(4)理化鉴别:

1)氨基酸检查:取干燥细粉0.2克,加水5毫升,浸泡过夜,取上清液,浓缩点于圆形普通滤纸上,用甲醇展开,喷0.2%三酮乙醇溶液,80 ℃烘干后,呈现紫红色斑点。

2)多糖检查:取干燥细粉1克,加水10毫升,浸泡过夜,取上清液1毫升,加入50%α-萘酚乙醇液2~3滴,摇匀后,沿试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1毫升,两液交界处出现紫红色环。

(5)形态特征经验鉴别:

1)怀地黄的显著特点:油性大,柔软、皮细、内为黑褐色并有光泽,味微甜,尤其是断面呈菊花心状。怀地黄中又以温县产者尤佳。

2)类同品种的鉴别:与怀地黄同供药用的还有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产的地黄,较怀地黄质量次。根状茎中地黄素、柠醇、甘露醇、生物碱、脂肪酸等含量低,不具有怀地黄特有的菊花心、牛角茬等特点,如表2-8所示。

44-2

九、储藏保鲜

如果保存鲜地黄,可将地黄挖出后,趁鲜储藏于沙土中即可。生地黄放于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虫蛀即可。熟地黄用缸装,放通风干燥处。

十、化学成分

怀地黄的化学成分以苷类为主,其中又以环烯醚萜苷类为主。鲜地黄的环烯醚萜苷有益母草苷、桃叶珊瑚苷、梓醇等,以梓醇的含量最高。又含糖类,如D-葡萄糖、D-半乳糖、D-果糖、蔗糖、棉籽糖、水苏糖、甘露三糖、毛蕊花糖,以水苏糖的含量最高,达64.9%。还含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等。

根含地黄苷A 、地黄苷B 、地黄苷C 、地黄苷D 、二氢梓醇苷、桃叶珊瑚苷、梓醇苷。鲜根含梓醇苷0.11%,鲜根醇提取物中还含β-谷甾醇、甘露醇、胡萝卜甾醇、1-乙基-β-D -半乳糖苷和蔗糖。水溶性成分中含多种糖,其中以水苏糖含量最高,为32.1%~48.3%;并含多种氨基酸,其中以精氨酸含量最高,为2%~4.2%;另有γ-氨基丁酸、磷酸。商品地黄中含少量α-谷甾醇、豆甾醇及微量菜油甾醇。干地黄中含系列脂肪酸、α-谷甾醇、棕榈酸、丁二酸、胡萝卜苷及S-8环状化合物。地上部分含桃叶珊瑚苷、梓醇苷、二氢样醇苷。

十一、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鲜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干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

(2)功能主治: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干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咽喉肿痛。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3)用法用量:①内服,一般用量:煎汤9~18克,量大可至30克。或入丸散。②外用:捣敷。

十二、药理作用

1.降血糖 怀地黄的有效部分(R -B P -F )腹腔注射,对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实验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

2.止血 生地黄、熟地黄煎剂及生地黄炭、熟地黄炭灌胃,对小鼠均可缩短血液凝固时间(毛细管法) 。

3.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地黄70%甲醇提取物抑制A D P 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血酶作用,对内毒素引起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对抗作用,另外还有抗炎免疫、抗肝损害等作用。

4.治疗肝炎 据临床报道,地黄和甘草合用,无论是肌内注射还是口服,对传染性肝炎都有一定作用,能促进肝功能恢复,尤以谷丙转氨酶(ALT)下降显著且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5.治疗白喉 以生地黄为主,配合连翘、黄芩、麦冬、玄参的抗白喉合剂,服用后多在4天内退热,假膜消失,咽痛好转。

十三、选方与临床应用

(1)犀角地黄汤 :犀角(磨汁)、生地各二钱,黄连、黄芩各一钱,大黄三钱,水二钟,煎一钟,入犀角汁,和匀,温服。治一切血热、失血、三焦热血、便秘等症。(张介宾《景岳全书》)(2)地黄饮:生地黄八两(研取汁)、鹿角胶一两(炙燥,研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治肺损吐血不止。(《圣济总录》)

(3)地黄丸: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钱(去皮)。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丸,空心温水或淡盐水送下,亦可水煎服。滋补肝肾。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小儿药证直诀》)(4)明目地黄丸:熟地黄四两,生地黄、山药、泽泻、山茱萸、牡丹皮、柴胡、茯神、当归、五味子各二两。蜜丸,每服三钱。治肾虚目暗不明。(《审视瑶函》)

(5)百合地黄汤:百合七枚,生地黄汁一升。先煎百合去渣,加入地黄汁,再煎,分二次服。治百合病。(《金匮要略》)

(6)秦艽地黄汤:秦艽、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药、甘草、防风、荆芥、升麻、白芷、蔓荆子、大力子(蒸)、羌活各一钱。水煎服。治风热血燥筋骨作痛。(张介宾《景岳全书》)(7)地黄汤:干地黄、甘草、麻黄各一两。上药细切,用酒三升,水七升,煎至四升,去渣,分作八服,不拘时,日进二服。治中风四肢拘挛。(《证治准绳》)

(8)干地黄五两,黄芪、茯神、栝楼根、甘草、麦冬各三两。将上药细切以水八升,煎取二升半,去渣,分三服,日进一剂,服十剂。治消渴。(《备急千金要方》)

(9)鳖甲地黄汤:柴胡、酒当归、麦冬、醋炙鳖甲、石斛、白术、熟地黄、茯苓、秦艽各一两,人参、肉桂、炙甘草各五钱。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乌梅少许,水煎服。治五心烦热,心悸怔忡及妇人干血痨,身体羸瘦,月经久闭。(《济生方》)

(10)补阴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熟地、芍药、黄柏(酒炒)、知母(酒炒)各七分。上药水煎服。治瘰疬等疮足三阴虚。(张介宾《景岳全书》)

(11)补益地黄丸 熟地黄、鹿角、肉苁蓉各一两至二两,天冬一两五钱,五味子、远志、桂心、巴戟天、菟丝子、石龙芮各一两。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服。治虚劳精亏而致的面色白,腰酸神疲,阴萎等症。(《太平圣惠方》)

(12)冬地三黄汤 麦门冬八钱,生地黄四钱,玄参四钱,黄连一钱,黄柏一钱,黄芩一钱,苇根汁半酒杯,金银花露半酒杯,甘草三钱。水煎服。治阳明温病热郁津少,无汗,小便不利者。(《温病条辨》)

十四、各家论述

《神农本草经》:久服,轻身不老。

《本草求真》:生地黄性未蒸焙,掘起即用,甘苦大寒……力专清热、消瘀,故凡吐血、咳血、衄血、蓄血、溺血、崩中带下,审其证果因于热盛者,无不用此调治……洗净捣汁以饮,或用酒制,以免伤胃,忌铁。

《本草纲目》:按王硕《易简方》云: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又云:生地黄能生精血,天门冬行入所生之处;熟地黄能补精血,用麦门冬引入所补之处。

《本草正义》:地黄……为补中补血良剂。古恒用其生而干者,故曰干地黄,即今之所谓原生地也。然《本经》独于此味用一干字,而又曰生者尤良,则指鲜者而言,可知干地、鲜地,六朝以前,本已分为两类,但辨别之治,犹未甚严。至《名医别录》,则更出生地黄一条,显与干地黄区别,其主治则干者补血益阴。鲜者凉血清火,功力治疗,不复相混;然究属寒凉之品,惟虚而有热者为宜,若真阴不充,而无热证,则用干地,犹嫌阴柔性质,不利于虚弱之脾胃。于是唐、宋以来,有制为熟地黄之法,以砂仁和酒拌之,蒸晒多次,至中心纯黑极熟为度。则借太阳之真阳,以变化其阴柔性质,俾中虚者服之,不患其凝滞难化,所以熟地黄且有微温之称,乃能补益真阴,并不虞其寒凉滑泄,是以清心胃之火者,一变而为滋养肝、脾、肾之血,性情功效已非昔比。而质愈厚重,力愈充足,故能直达下焦,滋津液,益精血。……凡津枯血少、脱汗失精及大脱血后、产后血虚未复等证,大剂频投,其功甚伟。然黏腻浊滞,如大虚之体服之,亦碍运化,故必胃纳尚佳、形神未萎者,方能任受。不然则窒碍中州,必致胀闷,虽有砂仁拌蒸,亦属无济,则中气太弱,运动无权之弊也。……熟地之补阴补血,功效固不可诬,然亦惟病后元虚及真阴稍弱者,可以为服食补养之用。今人多以入之滋补膏方中,正是恰到好处、苟其人胃纳素薄及虚弱成瘵者,得此中满妨食,甚且作胀,其危害亦颇不浅。而痰饮弥漫,或兼挟外威者,固无论矣。

《中药应用鉴别》:既能补血,又善滋阴,且能生精益髓,为补益肝肾,培元固本之要药。常用治肾阴不足,心肝血虚诸证,如腰酸脚弱羸瘦,目眩须发早白等。

《本草经疏》: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

《本经逢原》: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理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

《本草经百种录》:地黄专于补血,血补则阴气得和而无枯燥拘牵之疾矣。古方只有干地黄、生地黄,从无用熟地黄者。熟地黄乃唐以后制法,以之加入温补肾经药中,颇为得宜,若于汤剂及养血凉血等方甚属不合,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熟则腻滞不凉全失其本性矣。又仲景《伤寒》一百三十方,惟复脉用地黄。盖伤寒之病邪从外入,最忌滋滞,即使用补,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剂,否则邪气向里,必有遗害。

《本草新编》:生地,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主,而加入荆芥,以归其经,加入三七根末,以止其络。然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频用,可暂用而不可久用也。当血之来也,其势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凉血而止血。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温补之剂,不当仍以生地再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