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红 花

第十一节 红 花

一、植物名称

红花(《本草图经》),本地用名:草红花(《新乡地区中草药选编》)、怀红花、淮红花、卫红花、红蓝花、刺红花。怀红花因产于怀庆府者质佳故名。淮红花,将怀讹传为淮故也。卫红花,主产于卫国,周朝的诸侯国,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山东聊城西部、菏泽北部一带,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野王,今沁阳市旧称。

140

二、药材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红花的管状花。

三、应用历史

红花始载于《本草图经》,《金匮要略》中称之为红蓝花,历代本草书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予以记载。红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自魏至今,河南省作为主要红花产区一直保持至今,以产于怀庆府者质优。

四、植物特征

红花为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直立,上部分枝,全部茎枝白色或淡白色,光滑,无毛。中下部茎叶披针形、披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7~15厘米,宽2.5~6厘米,边缘大锯齿、重锯齿、小锯齿以至无锯齿而全缘,极少有羽状深裂的,齿顶有针刺,针刺长1~1.5毫米,向上的叶渐小,披针形,边缘有锯齿,齿顶针刺较长,长达3毫米。全部叶质地坚硬,革质,两面无毛无腺点,有光泽,基部无柄,半抱茎。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为苞叶所围绕,苞片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包括顶端针刺长2.5~3厘米,边缘有针刺,针刺长1~3毫米,或无针刺,顶端渐长,有篦齿状针刺,针刺长2毫米。总苞卵形,直径2.5厘米。总苞片4层,外层竖琴状,边缘无针刺或有篦齿状针刺,针刺长达3毫米,顶端渐尖,下黄白色;中内层硬膜质,倒披针状椭圆形至长倒披针形,长达2.3厘米,顶端渐尖。全部苞片无毛无腺点。小花红色、橘红色,全部为两性,花冠长2.8厘米,细管部长2厘米,花冠裂片几达檐部基部。

瘦果倒卵形,长5.5毫米,宽5毫米,乳白色,有4条棱,棱在果顶伸出,侧生着生面。无冠毛。花果期5~8月。

五、本地特色

(一)药材分布

原产于中亚地区。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栽培分布,河南、新疆、四川和浙江等地为主要产区。在不同产地有不同的名称。

(1)怀红花:又名淮红花。产于河南温县、沁阳、武陟、孟州一带者,质亦佳。

(2)杜红花:产于浙江宁波,质佳。

(3)散红花:产于河南商丘一带,质亦佳。

(4)大散红花:产于山东。

(5)川红花:产于四川。

(6)南红花:产于中国南方(一说指产于四川南充)。

(7)西红花:产于陕西。

(8)云红花:产于云南。

(二)生长环境

红花喜温暖、干燥气候,抗寒性强,耐贫瘠。抗旱怕涝,适宜在排水良好、中等肥沃的沙壤土种植,以油沙土、紫色夹沙土最为适宜。种子容易萌发,5℃以上就可萌发,发芽适温为15~25 ℃,发芽率为80%左右。适应性较强,生长周期120天。

(三)质量鉴别

1.性状特征 本品为干燥的管状花,橙红色,花管狭细,先端5裂,裂片狭线形,花药黄色,联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头露出。

2.质量标准 本品为以花片长、花色红黄、鲜艳、干燥、质柔软者为佳。

六、栽培技术

(一)选地

红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要获得高产,必须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力均匀、排水良好的中上等土壤。地势平坦,排、灌条件良好。前茬以大豆、玉米为好。

(二)种子准备

选择适合本地栽培的红花品种红花2号和新红花1号。

(三)施肥

前茬作物收获后应立即进行耕翻、施肥、灌溉。亩施1~1.5吨农家肥,8~10千克尿素,8~10千克磷肥,1千克锌肥,速效钾低于350毫克/千克以下的地块亩施3~5千克钾肥。在翻地前全部作基肥均匀撒施地面,然后深翻入土,耕地质量应不重不漏,深浅一致,翻扣严密,无犁沟犁梁,可采用秋灌、冬翻、春耙的整地方式。整地质量应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

142

(四)化除

耙地前每亩用氟乐灵80~100克兑水30千克进行土壤处理,用机力喷雾器均匀喷雾,做到不重喷,不漏喷,喷后立即用轻型圆盘耙,耙摩使药土混匀,耙摩深度4~5厘米。

(五)播种

(1)播种期的确定:在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5 ℃以上时即可播种,适期早播可以提高产量,本地区红花的适宜播种期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初。

(2)播种方法和播种量:播种方法采用谷物播种机条播,45厘米等行距播种,播深4~5厘米,每米落种50粒,落种均匀。播行端直,播深一致。不重播、不漏播,覆土严密,镇压踏实,每亩播种量2~2.5千克。

(六)田间管理

1.苗期田间管理 

(1)间苗:红花出齐苗后就可以开始间苗,将苗间开苗距1~2厘米,这样有利于促进幼苗生长均匀一致。

(2)定苗:当幼苗长出5~6片真叶时开始定苗,株距5~7厘米,去小留大、去弱留强。

(3)亩留苗密度:高肥力土壤红花分枝能力强,亩留苗密度较稀,平均株距7厘米,亩留苗密度2.1万株;中肥力土壤平均株距6厘米,亩留苗密度2.4万株;低肥力土壤红花分枝能力弱,亩留苗密度较密,平均株距5厘米,亩留苗密度2.9万株。

(4)及时中耕、除草:播后若遇雨应及时破除板结,拔锄幼苗旁边的杂草。第一次中耕要浅,深度3~4厘米,以后中耕逐渐加深到10厘米,中耕时防止压苗,伤苗。灌头水前中耕、锄草2~3次。

2.分枝期至开花期田间管理

(1)施肥:红花是耐瘠薄作物,但要想获得高产,除了播期施用基肥以外,还要在分枝初期追施一次尿素,增加植株花球数和种子千粒重。结合最后一次中耕开沟追肥,沟深15厘米左右,每亩追施尿素8~10千克,追肥后立即培土。

(2)灌水:第一水应适当晚灌,在红花分枝后,中午植株出现暂时性萎蔫时灌头水。灌水方法采用小水漫灌,灌水要均匀。灌水后田内无积水。一般情况下在红花出苗后60天左右灌头水,亩灌量60~70立方米。从分枝期开始灌头水,开花期和盛花期各灌一次水。以后根据土壤墒情控制灌水,不干不灌。特别是在肥力高的下潮地上控制灌水是防止分枝过多、田间郁蔽、预防后期发病的关键措施。红花全生育期一般需灌水3~4次,灌水质量应达到不淹、不旱。灌水方法可采取小畦漫灌,严禁大水漫灌。

(七)病虫害防治

1.锈病

(1)病状:土壤和种子带菌、连作栽培、高湿等是导致该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为害是锈病孢子侵入幼苗的根部、根茎和嫩茎,形成束带,使幼苗缺水或折断,造成严重缺苗。随风传播的孢子常侵染红花的子叶、叶片及苞叶,形成栗褐色的小疱疹,破裂后散出大量锈褐色粉末,发病严重时,造成红花减产。

(2)防治措施: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进行轮作栽培,使用不带菌的种子;控制灌水,雨后及时排水,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红花收获后及时清园,集中处理有病残株;在发病初期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防治。

2.根腐病

(1)病状:由根腐病菌侵染,在整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尤其是幼苗期、开花期发病严重。发病后植株萎蔫,呈浅黄色,最后死亡。

(2)防治方法: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烧掉,防止传染给周围植株,在病株穴中撒一些生石灰或呋喃丹,杀死根基线虫,用50%的托布津1 000倍液浇灌病株。

3.黑斑病

(1)病状:病原菌为半知菌,在4~5月发生,受害后叶片上呈椭圆形病斑,具同心轮纹。

(2)防治方法:清除病枝残叶,集中销毁;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降低土壤湿度。发病时可用70%代森锰锌600~800倍液喷雾,每隔7天一次,连续2~3次。

4.炭疽病

(1)病状:本病为红花生产后期的病害,主要为害枝茎、花蕾茎部和总苞。

(2)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用30%菲醌25克拌种5千克,拌后播种;用70%代森锰锌600~800倍液进行喷洒,每隔10天一次,连续2~3次。要注意排除积水,降低土壤湿度,抑制病原菌的传播。

5.钻心虫

(1)病状:本病对花序为害极大,一旦有虫钻进花序中,花朵死亡,严重影响产量。

(2)防治方法:在现蕾期应用甲胺磷叶面喷雾2~3次,杀死钻心虫。在蚜虫发生期,可用乐果1 000倍喷雾2~3次,杀死蚜虫。

6.猝倒病

(1)病状:猝倒病是红花的重要病害,各种植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红花的产量和品质。主要危害幼苗的茎或茎基部,初生水渍状病斑,后病斑组织腐烂或缢缩,幼苗猝倒。病菌侵入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该病多发生在土壤潮湿和连阴雨多的地方,与其他根腐病共同为害。

(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重病田实行统一育苗,无病新土育苗。加强苗床管理,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适时浇水,避免低温、高湿条件出现。

2)药剂防治:①采用营养钵育苗的,移栽时用15%绿亨1号450倍液灌穴。采用直播的可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50%拌种双粉剂300克兑细干土100千克制成药土撒在种子上,然后再覆土。②出苗后发病的可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水分散粒剂800~900倍液。

七、采收

(1)收花:以花冠裂片开放、雄蕊开始枯黄、花色鲜红、油润时开始收获,最好是每天清晨采摘,此时花冠不易破裂,苞片不刺手。特别要注意的是:红花收花不能过早或过晚。若采收过早,花朵尚未授粉,颜色发黄;若采收过晚,花会变为紫黑色,所以过早或过晚收花,均会影响花的质量,这样的花不宜药用。

(2)收籽:当红花植株变黄,花球上只有少量绿苞叶,花球失水,种子变硬,并呈现品种固有色泽时,即可收获。一般采用普通谷物联合收割机收获。

八、化学成分

红花含红色的和黄色的色素、红花苷、多酚类等成分,还含挥发性成分、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以及具降血压作用的丙三醇-呋喃阿糖-吡喃葡萄糖苷等。

九、性能与用法用量

(1)性味归经:红花具特异香气,味微苦,性辛,温。归心、肝经。

(2)功能主治:红花可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有助于治经闭、痛经、恶露不行、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打损伤、疮疡肿痛等。

(3)用法用量:①内服:煎汤,1~2钱;入散剂或浸酒,鲜者捣汁。②外用,研末撒。

(4)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5)中毒反应:红花中毒后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甚或胃肠出血、腹部绞痛、妇女月经过多。主要与红花对肠管及子宫有兴奋作用有关。中毒发生时,有的可出现神志萎靡不清、震颤,严重者可致惊厥,呼吸先兴奋后抑制,以致循环、呼吸衰竭;少数患者出现头晕、皮疹和一过性荨麻疹等。与红花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和过敏反应有关。红花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误用,二是用量过大。因此临床上对孕妇应忌用,有溃疡病及出血性疾病者应慎用,用量(煎服)不宜大,以3~9克为宜。

十、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红花有轻度兴奋心脏、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大剂量红花煎剂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小剂量对心脏却有轻微的兴奋作用,使心跳有力;煎剂0.5克/千克静脉注射可轻度兴奋在体犬心;红花注射液对离体兔心有较明显的减慢心律作用;大剂量的红花浸剂能使离体蟾蜍与大鼠心脏停止于舒张期,但洗去药液后心跳可迅速恢复,幅度与频率有明显增加。动物实验证明:与乙酰胆碱、枸橼酸钾等心脏停搏药物相比较,红花浸剂有使心脏迅速恢复正常跳动而不易发生纤颤的优点;红花水浸液有一定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但维持时间较短。

(2)对血液系统的作用:红花可使全血凝固时间及血浆(缺血小板)复钙时间显著延长。从红花中分离出的有效成分——红花黄色素,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抑制体外血栓形成等作用。红花黄色素能延长家兔血浆的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表明其对凝血过程的内在凝血酶原及凝血酶-纤维蛋白的反应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3)对子宫的作用:红花煎剂对小鼠、家兔、猫、豚鼠、狗等动物的在体或离体子宫均有不同程度的兴奋作用。小剂量可使子宫发生紧张性或节律性收缩,大剂量可使子宫紧张性与兴奋性升高,自动收缩,甚至痉挛。此作用对已孕子宫较未孕子宫更为明显。亦有报道称,将红花煎剂注射于摘除卵巢的小鼠阴道周围,能使子宫重量明显增加,提示其有雌激素样作用。

(4)对血脂的作用:多数报告认为,红花油有降血脂作用。口服红花油可降低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的血总胆固醇、总脂、硝酸甘油及非酯化脂肪酸的水平。红花油能降低大鼠血清胆固醇,但会增加肝内脂质及胆固醇。亦有报告指出,家兔口服红花煎剂90天后血脂明显升高;红花油可致家兔肝内大量沉积胆固醇及早期肝硬化,并不能预防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5)其他作用:红花还具有降血压、抗疲劳、消炎和提高免疫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