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药王庙
河北安国古称祁州,药王庙位于安国市南关大街路东,坐东朝西。此庙原为“皮王神阁”,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拓址建立新庙。庙中所祀之神药王,姓邳名彤,字伟君,原为居下曲阳的和成郡卒正,后为汉光武帝刘秀部下二十八宿将之一。自北宋扩建后,又经历代扩建修葺,汇集了宋、明、清时代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一处民族风格鲜明的建筑群。全部建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占地面积共计3200平方米,分三进院落,共13座单体建筑。庙前木质牌楼高8.4米,为三栋四楹庑殿顶,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牌楼两侧耸立着对称的两根铁铸旗杆,高达24米,每根约重15吨,系围土浇铸而成。旗杆上有盘龙翔凤,悬斗挂铃,一副铁铸对联。上联为“铁树双旗光射斗”,下联为“神庥普荫德参天”,和牌楼中央高悬的“星灵河北”交相辉映。正门端挂“药王庙”横匾,内为马殿,塑有两匹高头战马,北白南赤,遥相对应,每匹马前各有二马童,二童赤面,二童白面,各随马色。前院内有钟、鼓二楼。穿过垂花门,迎面便是6.3米高的药王墓亭,亭内树一透雕木碑,上刻“敕封明灵昭惠显王之墓”。墓亭两侧为名医殿,塑有我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像。左殿内是华佗、孙林、张子和、张介宾、刘河间;右殿内是扁鹊、张仲景、孙思邈、徐文伯、皇甫谧。墓亭后药王正殿,建于明永乐年间,殿内正中端坐着神采奕奕的药王塑像。药王正殿后院是药王寝殿,塑有药王及二位夫人塑像,面积与正殿等同。全庙共有塑像三十六尊,琉璃瓦顶,脊饰吻兽,阁扇门窗,苏式彩画,雕梁画栋,匾额云萃,壁画生辉,碑碣林立,富丽堂皇。药王庙在战争年代和“文革”中曾惨遭破坏。1985年,药王庙被按原样进行了修复,面貌焕然一新。
药王庙自建庙始数百年来,善男信女祭祀,香火甚盛,后来逐渐发展成安国庙会,四方商贾云集,百货交流,轮集辐辏,驰奔祁州,“药材极山海之产,布帛尽东南之美,皮服来岛夷而贩口西,名驹竭秦晋而空冀北”。祁州之南关,药市喧嚣,药香充溢,摩肩接踵,熙来攘往,故安国有“药都”“药乡”和“天下第一药市”之美称,有“药材不经过安国就没有药味”之称。
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1),安国发展成较大规模的春季和秋季药材大会。怀药商人就此打入祁州市场,由肩挑贸易到车船贩运,由小到大,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怀帮队伍。乾隆五十四年(1789),祁州的怀药商人捐资修建药王庙,怀商杜盛兴捐资白银40万两。(《重修药王庙碑记》,碑存安国药王庙)
同治初年,800多家怀商结成怀帮,成为祁州十三帮之一,再次捐资修建祁州药王庙。在如今的安国药王庙的碑廊里,清《同治十二年春会至光绪五年冬会客帮银钱捐献碑记》载有怀帮51家药商的商号名称及其捐资数额,名列前15位的是:杜盛兴、申三成、协盛西、生和成、崇兴寅、人和敬、广升瑞、协盛全、义聚祥、长兴公、泰顺茂、杜双和、谦益儒、茂盛永、天和顺。其中,杜盛兴捐银77万两,名列榜首。(《同治十二年春会至光绪五年冬会客帮银钱捐献碑记》,碑存安国药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