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地形、地貌、特点及其主要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焦作市行政区域处于太行山脉与豫北平原的交接地带,西部、北部属太行山脉;南部、东部属豫北平原地带。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高度为81.38~1955米。从全市范围看,种植业生产的地貌条件区域差异性很明显。根据焦作市的地貌形势、地质构造、农业利用现状而分区的原则,全市地貌分区如下:
首先以焦枝铁路为界:铁路以西及焦作市到辉县薄壁镇一线以北为山丘区,以南以东为平原区的两个一级分类区。然后为了进一步利于区划,山丘区又可进一步分为中山区、低山区、丘陵区三个二级区;平原区又可分为砾山堆积倾斜平地、洪积冲积倾斜平地、冲积平原三个二级区。由于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的多种类型,对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形成和分布有较大影响,从而决定了农牧林副渔全面发展的生产布局。
中山区:北部太行山蜿蜒西去,构成自东向西的逐渐升高的狭长中山地带,与中条山相接,属切割中山类型,主要分布在济源市北部,修武县北部一部分,占全市总面积的12.3%,海拔1000米以上到1955米之间的中山为主体,最高峰为济源市境内的斗顶山,海拔为1955米,修武县境内的云台山海拔为1308米。该区多由灰岩和变质灰岩构成。也有少部分较坚硬的火成岩归入体。山岭险峻,奇峰林立。该区林木覆盖度较大,济源西部北山附近还保持部分原始森林,野生药材资源丰富,是该区野生药材的生产区。但耕地少,地块零碎,经济基础差,交通、供水和农副产品供应受限制。对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影响。
该区生长有连翘、苍术、桔梗、柴胡、葛根、黄精、沙参、棉花、独活、黄柏、五味子、狼、獐子、大鲵等600余种中药材。
低山区:中山区以南、以东的修武县北部,焦作市区北部,博爱县北部,沁阳市北部,济源市西部一线的太行山脉,海拔为500~1900米。低山占全市面积的22%,该区山势低缓,岗坡起伏,从东向西延伸,到济源市境内近乎南北,属石质低山地带。该区岩层以砂质岩为主,岩层较松,易于风化,故切割强烈,形成深谷,水土流失严重,荒山荒坡多。森林稀少,山坡多生长着马甲刺、荆条、小枣灌木丛。药材资源以小枣、防风、远志、山楂、桃仁、白头翁、冬凌草为主,动物以猪獾、全虫、土元为主,同时矿物药材如硫黄、硫石等也有分布,计有300余种药材。
丘陵区:主要分布在铁路以西、以北的山前丘陵和济源市、孟州市的南部和东南部的黄土丘陵。丘陵面积约占全焦作市总面积的4.9%,该区紧靠陡峭的山区,由砾沙石层堆积而成,海拔为200~400米。该区由于长期遭受山洪冲刷、风雨侵蚀,地表多有深浅不一的冲沟和形状各异的砾沙石堆,除少数人造田外,多是一些闲散荒地,是发展经济林的理想基地,有部分家种和野生药材零星分布。土丘陵为泥页岩和砂岩,土质疏松易遭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支离破碎,丘陵低缓,岭坡多垦为农田,分布着较多的野生药材,主要有杠柳、远志、地构叶等100余种。
砾山堆积倾斜平地:该区土地紧靠陡峭的山区,由砾沙石层堆积而成,占全焦作市面积的4.9%,这一地带与矿产资源地域组合好,交通便利,靠近水源,是布局大中型工业的理想区,植被稀,分布零星,主要有栝楼、羊角蒿、翻白草等。
洪积冲积倾斜平地:该区是砾石倾斜平地或低山的下延部分,占全市总面积的8.5%,平地上层已形成良田,农作物和多种经营水平较高,土地利用较好,药用植物在这一地区的分布主要是引种药材,适宜菊花、故子、杏仁、桃仁、槐米、女贞等的栽培,野生药材有白蒺藜、酸枣、五加皮等分布,数量较少。
冲积平原:该区是焦作市的主要平原地区,占全市总面积的38.8%,包括武陟、温县的全部,焦枝铁路以东、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是重要的耕作区。适种作物很广,为粮食作物主要产区。该区土壤多为两合土,有部分沙壤土和红黏土,土层厚,肥力高,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是粮、棉、油的主产地,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率高,野生药材主要以小宗品种为主,在路旁、沟边和田间杂生有蒲公英、香附、车前草、萹蓄等,是家种药材四大怀药的主要适宜区,也是引种药材的分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