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翻译的比喻
2.1 国内的翻译比喻
道安:葡萄酒之被水。诸出为秦言,便约不烦者,皆葡萄酒之被水者也。
释道朗:乳之投水。如来去世,后人不量愚浅,抄略此经,分作数分,随意增损,杂以世语,缘使违失本正,如乳之投水。
鸠摩罗什: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赞宁: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所无也。譬诸枳橘焉,由易土而殖,橘化为枳,橘枳之呼虽殊,而辛芳干叶无异。
法云:如翻锦绣,两面俱华,但左右不同耳。
鲁迅:不过它[译品]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
苹果一烂,比别的水果更不好吃,但是也有人卖的,不过我们另外还有一种相反的脾气:首饰要“足赤”,人物要“完人”。一有缺点,有时就全部都不要了。爱人身上生几个疮,固然不至于就请律师离婚,但对于作者、作品、译品,却总归比较的严紧。萧伯纳坐了大船,不好;巴比塞不算第一个作家,也不好;译者是“大学教授,下职官员”,更不好。好的又不出来,怎么办呢?我想,还是请批评家用吃烂苹果的方法,来救一救急罢。
茅盾:处女与媒婆。
老舍:翻译不是结结巴巴的学舌,而是漂漂亮亮的再创造。
傅雷:以效果而论,翻译如临画,如伯乐相马重神似,不重形似。得其精而忘其粗,再其内而忘其外。
郑振铎:译文学书的工作就不同了,他所用的不是与原作同样的颜料,但却要他的画图有与原作同样的力量与效果。
陈西滢:塑像、画像、临摹古画。
唐人:写生画。
郭沫若:创作是处女,翻译是媒婆。有些译本不免是说谎的媒婆,青年们上过一次当,遂以神经过敏起来。真正精妙的翻译,其可宝贵,实不在创作之下;而真正精妙的翻译,其艰难实倍于创作。处女固不易得,媒婆亦何尝容易做呀!除了翻书之外,不提倡自由创造,实际研究,只不过多造些鹦鹉名士出来罢了!译诗不是鹦鹉学话,不是沐猴而冠。
一杯伏特加酒不能换成一杯白开水,总要还他一杯汾酒或茅台,才算尽了责。假使变成一杯白开水,里面还要夹杂些泥沙,那就不行了。
萧乾:翻译好像走钢丝,实在艰难……
钱钟书:投胎转世。17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为化境翻译或归化式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质依然故我。
翻译如沸水煮过之杨梅。
翻译正如用琵琶、秦筝、方响、觱篥奏雅乐,节拍虽同,而音韵乖矣。
“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
王宗炎:翻译是画画,不是照相;是念台词,不是背书。
余光中:在演技上,理想的译者应该是千面人,不是性格演员。
真有灵感的译文,像投胎重生的灵魂一般,令人觉得是一种“再创造”。
王佐良:他们[译者]是再创造的能人,他们在两种文化之间搭着桥梁,他们的努力使翻译工作变成一种英雄的事业。
李健吾:最好的翻译总是通过了译者全人的存在而凝成果实的。在凝的时候,首先却要结合着爱。缺乏高度的爱,把本来是杰作的原作 译成劣质商品,丢在中国读者面前。读者大公无私,拂袖而去,译者的精力就全浪费了。
王科一:拿种子的譬喻来说,虽然橘逾淮北而为枳,但毕竟不会变为苹果、柿、梨,要紧的是不能蕃殖谬种。易言之,译诗起码的,但也是首要的要求,是传达原作的境界,要入神,这也可以说是译诗的极致。
2.2 国外的翻译比喻
西方谚语:翻译即叛逆。
施奈格尔:艺术翻译是一种拼死拼活的格斗,最后遭到失败的如不是译者,那一定就是原作者。
法耶特夫人:译者是仆人。把愚蠢的译者比作仆人,被女主人打发去恭维某某人。女主人要讲的恭维话一到他口里,便变得粗暴而残缺不全,越是恭维话中的美妙词句越被这个仆人横加歪曲。
田德:只可模拟不得创新的临画。
雨果:从宽颈瓶向窄颈瓶里灌水。
伏尔泰:从版刻复制中睹原画色彩。
无名氏:美化原作的译者如同在朋友面前为穷女婿遮遮掩掩的岳母。在翻译英国文学作品时,译者就像尴尬的岳母向别人介绍出身低贱的女婿一样,总是要为原作者涂脂抹粉。
龚波特:依我看来,任何翻译都毫无疑问是试图完成不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每个译者必须要触到两个暗礁中的一个而遭到失败:或者过于严格地遵守原著,结果损害了本国人民的兴趣和语言;或者过于严格地遵守本国人民的特点,结果损害了原著。二者之间某种中间的东西不但难以达到,而且简直是没有。意谓作者和译者是水火不相容的,非此即彼。
梅纳日:翻译好比女人,忠实的不漂亮,漂亮的不忠实。他(德国的阿布朗古尔)的译作使我联想起一位我在图尔时曾经爱恋过的女人,她很美,但不忠。
卡什金:翻译绝不是战斗,而是一种挑战,一种竞争,一种斗争,对象是令人棘手的材料。目的并不是制服对方,也不是消灭自身,翻译是为维护原作而斗争!是同原作竞赛,同原作媲美。
约翰·德纳姆:诗具有一种微妙的精神,当你把它从一种语言移入另一种语言的时候,那股精神完全消失了。你如果不把一种新的精神加入译文,那么译出来的东西除了一堆渣滓而外就什么也没有了。
塞万提斯:阅读译本就像从反面看花毯。
沃切克:译者的才能酷似演员舞台表演的才能,他对别人的创作具有一种特殊的同感共鸣,而且能够创造性地再现这一创作。
楚柯夫斯基:翻译家的艺术正如演员的艺术一样,演员创造性高度的成就不在于离开了剧作家的意志,而在于与剧作家的意志相融合,完全服从剧作家的意志。
歌德:翻译作品好像媒人,他们给你带来对某个轻纱半掩的美人的称赞,从而引起你很想一见其人的本来面目的欲望。
翻译是人民的先知。
屠格涅夫:将翻译比作绘画,有什么东西能比银板照相更算奴隶式的忠实呢?可是实际上一幅好的画像不是比任何一种银板照片更美丽、更准确千倍吗?
托尔曼:翻译像绘画的艺术,只有知道要画什么之后,画家才会动手去画。他不会随便地画一丛灌木,而后再画一棵树,接着再画一块石头,而是头脑里首先有了整幅画的轮廓,心领神会,然后才着手去画。
加切奇拉泽:语言对于翻译家来说,就如石头对于雕刻家一样。一个作家兼翻译家也像雕刻家一样,是重视原料的质量的。文学作品与语言密切相关,如同雕塑品与雕塑用的材料密切相关一样,要完全把作品复制出来是不可能的。肖像不是对人物的简单摹写,肖像中包含着艺术所特有的程式性,译作同原作比较起来,也必然具有这种程式性改变。
德莱顿:把逐字逐句式的翻译比作跳绳。一个人跳绳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免摔跤,可是戴着脚镣就休想看到优美的姿态。
布里斯·伯利:差不多没有诗人承认他们真正给格律束住了,他们乐意戴着脚镣跳舞,并且也戴着个别诗人的脚镣。
阿·库勒拉:一个是斯茨拉,一个是哈里布达,我们应该像奥吉赛一样驾上一条小船从它们中间穿过。斯茨拉和哈里布达是希腊神话中狭窄海峡两岸上的两个害人怪物,此处一个指逐字硬译,一个指随心所欲的曲译,译者不能偏向任何一方。这个比喻揭示了翻译的艰辛险峻和特性,也指出了翻译成功的可能性,因为奥吉赛成功了。
埃尔斯·维埃拉:翻译是一种食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