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价值观念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在人们心目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是民族性格的基石。

中西文化差异之一是时间取向不同。比如时间上中国人习惯往后看,喜欢回顾过去,因为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很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中国社会也非常尊重老者,认为他们是经验和智慧的象征,民间早有谚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所以诸如“老师傅”“老干部”“李老”这样的称呼就很多。而西方人喜欢往前看,注重未来。他们忌讳“老”,因为“老”在西方社会中意味着时日不多,已无创造力,所以西方人总是隐讳地表达“老”这个含义。在中国文化中长者是权威的象征。与此相反,西方人在时间上是未来取向,因而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级价值。以中国的清明节和西文复活节为例,4月5日是清明节,4月8日是复活节。清明节提醒人们去扫墓,因为故人埋在那里;复活节提醒人们墓地是空的,因为耶稣已复活。清明节悼念死人,复活节激励活人。清明节缅怀过去,复活节展望未来。清明节带来哀伤,复活节带来希望。清明节表达人对人的爱,一生之爱;复活节表明神对人的爱,永生之爱。

在文化个性上,东方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中国人崇尚的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光耀门楣”这样的以国家利益和家族荣光为优先考虑的集体主义,认为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个小我。所以中国人的名字总是姓在前而名在后,表示先有家族后有个人,例如:王平,张兰。在古希腊重商主义盛行的社会里,工商业为民之本。在群体观念相对薄弱的社会里,个人的价值得以充分的重视,追求的是个人主义精神,强调的是自立与自我实现,信奉的是:“Everymanforhimself,andGodforus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人们接受这样的生活信念,那就是“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即使在集体活动中,也要充分显示个人的相对独立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价值,西方人富于冒险和竞争精神,更善于把握机会、战胜风险并获得成功,这种价值观正是西方商品市场的开拓及资本积累的文化原动力。譬如,西方人的名字总是名在前而姓在后,突出强调个性,如:Peter White,Lucy Brown。

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中,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在西方社会一直居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individualism,但individualism并不就是国人眼里的“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利己主义。因为张扬个性自由,崇尚个人权利,强调民主、平等,同时也尊重他人及其权利是individualism的真正而典型的特征。然而把individualism译成汉语,就成了“个人主义”,就变成了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等极端利己主义的代名词,因为汉语中的“个人主义”是和中国古代哲学基本原则“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实践理性”“中庸之道”相排斥的词语,其中文的词典意义往往被表述为“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体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仅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观念和做法,它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是对于这种“喻于利”的小人的排斥。

东方人性格内向、表达情感含蓄,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汉民族文化受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当大,人们谦虚、含蓄,常用婉言强调客气,尊称和谦称的运用在中国也很普遍。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是“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与人交际的一种美德,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西方人交往的重要特点是富有逻辑的表达,多用直接肯定或直接否定等东方人认为直率的语气。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它的价值取向代表了中国古代宗法伦理纲常及其哲学思想,统治中国的传统精神文化长达两千多年。儒家伦理思想强调“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在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上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而对崇尚新教、个体文化价值的英语民族来说,这种亲属关系就笼统宽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