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的差异

历史文化的差异

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对民族文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地壳变迁、民族迁徙、民族的征服与同化和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体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色彩的一些语词。语言是观念和思维的载体,语言的表达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就某一程度而言,中西思维的差异性受各自经济制度的影响显得尤为深刻而恒久。钱穆在他的著作《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即在于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之不同,中西文化的其他不同特点都是在这一根本差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期在农业文化土壤中生长的中国人则常常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的一体,主张人与自然相互融和贯通,由此中国文化重点首先在于把握生命。牟宗三认为,《尚书》中提出的“正德利用厚生”,是中国文化生命里最根源的一个观念,它表现出中华民族首先是向“生命处用心”。因此经过后来的发展,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系统,并高度发展了“内圣之学”。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春秋战国后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地主和自耕农,个体劳作的生产方式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使人们缺乏对外界的联系,视野狭窄,思维闭塞。在这种农业社会中,人们意识到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进而悟出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不像西方那样以自然为认识对象,而是把自然人化,或者把人自然化,使思维对象指向自身而非自然。这种“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的处世原则。而对于西方而言,以古希腊文化为源头的西方文化,很早就把自然作为研究对象,形成了认识、把握、征服自然的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半岛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展,引起古希腊哲学家对天文、气象、几何、物理和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渐形成了西方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传统。到了近代,西方试验科学迅速发展,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便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受到大工业生产方式所有的组织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陶冶,“公平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竞争精神”是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特点。这种“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