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世纪翻译
(1)中世纪初期翻译
中世纪历史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起至15世纪文艺复兴时止。翻译史三大标记:初期翻译家波伊提乌、中期的托莱多“翻译院”和末期的民族语翻译。
卡西奥多鲁(Cassiodorus),主要贡献是大量收集手稿,以“猎园寺”为中心,组织僧侣抄写各种神学和世俗作品,并进行研究和翻译,从而保护和发扬了古罗马的文化遗产。
卡西奥多鲁
曼里乌·波伊提乌(Manlius Boethius,480?—524?),是初期翻译领域的中心人物。对翻译的见解有:(1)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要么讲究风格,要么保全内容,二者不可兼得;(2)翻译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的,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译者所追求的是准确的内容,而不是优雅的风格,因此为了表达出“没有讹误的真理”,译者应当采取逐词对译。
波伊提乌
乌斐拉(Ulfila),在4世纪下半叶用哥特语翻译《圣经·旧约》、《旧约·列王纪》,为哥特语创字母表。8世纪中叶,基督教再次传入日耳曼人居住地,为传教开始口头德语翻译宗教文献。800年前出现第一部《圣经》德译本,产生了最早的德语翻译,译文也成为德语最早文字。
阿尔弗列德国王
阿尔弗列德国王(King Alfred,849—899),是英国早期有学问的君主,是名多产的译者,他组织一批人把大量的拉丁语作品翻译成英语,但不完全凭经验,而遵循一定指导原则和方法来翻译。他对原作采取一种随心所欲的态度,按照他的观点,译者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取舍。他认为应赋予翻译以极大的灵活性,创作可看作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活译”。
阿尔弗里克(Aelfric,955?—1020?),他的观点除《创世纪》序言外,都是用当时通用的文学语言拉丁语表达。他的目标是使译文“简单易懂”,他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不用人们不熟悉的词语,只用“属于民族语言,意思清楚明了的词语”。在翻译《圣经》时,他提出拉丁习语必须让位于英语习语的原则。他提出这些主张,显然是要译者时刻考虑读者,尽可能使作品富有吸引力。
(2)中世纪中期翻译
11世纪中叶,阿拉伯作品大量涌向西班牙,转译成拉丁语。托莱多成为欧洲的“翻译院”,直到13世纪希腊原本才开始传入托莱多,才开始直接翻译希腊原著,不再转译,形成“托莱多”翻译院。“托莱多”翻译院有三大特点:(1)翻译活动始终得到教会的自主;(2)翻译的作品主要是希腊作品的阿拉伯语译本,其次是阿拉伯语原作和希腊原作;(3)托莱多是当时西班牙的教育中心和穆斯林学术中心。托莱多翻译活动代表了西方翻译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可视为西方翻译史上第三个高峰。
(3)中世纪末期翻译
从用民族语从事大规模的翻译到中世纪末期(13—15世纪)。
意大利大诗人但丁(Dante,1265—1321)在《论俗语》(De Vulgari Eloquentia)中对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等问题做了精辟阐述,对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和用民族语从事翻译的问题都起了重大的作用。在《飨宴》(Vonvivio)中,除了盛赞俗语优点,还对翻译问题做了明确论述,得出了文学作品不可译论。这是最早关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
但丁
布鲁尼
利奥纳多·布鲁尼(Leonardo Bruni,1369—1444),他发表论文《论正确的翻译方法》(De Interpretation Recta,1424—1426),对翻译理论问题做专门论述,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布鲁尼作为中世纪末至文艺复兴初期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权威地位。他认为:(1)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像亚里士多德用希腊语写作那样,用译语进行创作;(2)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的翻译;(3)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才能做好翻译。翻译的实质是把一种语言里写的东西正确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许多人有对某事的理解能力,却不具备亲自去做该事的能力。)因此,要做好翻译,译者的第一任务就是获得对所译语言的知识;译者第二任务是掌握译入语言,获得完全驾驭译入语言的能力。此外,译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以保证翻译不会破坏和丧失原作的完整和韵律。第三个论点谈优秀译者必须具备的条件。概括而言,布鲁尼以译者、译文语言为中心,强调译者在处理原作方面的自由,这实际上是人文主义思想在翻译中的显现。他被认为西方翻译史上人文主义的最早代表之一。
尼古拉斯·封·维尔(Nicolas von Wyle,1987),他在1478出版的译文集有篇论述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序言,该序言采用15世纪流行做法,即引用名家言论来印证自己观点,为逐词对译辩护。他的翻译观要点是:(1)准确翻译拉丁语能得出最优美的德语风格;(2)主次对译能推广拉丁语;(3)为了忠实原文,宁可牺牲译文的易懂性。
在13—14世纪,英语在西欧属于蛮族语言,英国人必须懂3种外语才能阅读当时流行的大作品。
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0?—1400),他在当时被法国诗人厄斯塔什·德尚(Eustache Deschamps)誉为“翻译大师”(grant translateur)。乔叟的翻译为英国翻译打开了广阔前景,并为确立英语成为文学语言及英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乔叟
约翰·特雷维萨(John de Trevisa,?—1402?),他最著名的译作是英国人希格登(Higden)用拉丁文写的《编年史》(Polychronicon),他用散文体进行翻译,有时活译,有时直译,译笔朴素有力。
卡克斯顿
威克利夫
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1422?—1491),他是乔叟之后另一位多产翻译家和英国第一位印刷商。他认为译文的读者是英国人,一般不会去注意原文的法语特征,因而没必要模仿原作的语言。他把自己的翻译风格称作“朴素粗犷”。他针对的不是无知百姓,而是“文人和高贵的绅士们”。
斯伯恩·博克南姆(Osbern Bokenam),他说自己的风格有两大特点:(1)译时力求行文“简洁”,避免使用“华丽的辞藻”;(2)他也不欣赏典雅的风格,不想学某些古罗马人的雅语。但实践上他有时也爱用冗长的句子和华丽的辞藻。他自相矛盾,对翻译理论没有新的独特贡献。
约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是14世纪英国著名神学家、哲学家,他倡导翻译的英语《圣经》引发激烈争论,威克利夫译本讲究形式上贴近拉丁原文。
约翰·珀维(John Purvey)赞成译本形式上更贴近英语。他在译本的序言中强调使用民族语的重要性,说最好的译文是以拉丁文句子而不是以单词译成的,因而逐渐解决了中世纪译者对拉丁语和英译文中词数上不能保持一致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