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风云 武汉大学校园史迹探微》简介
《珞珈风云 武汉大学校园史迹探微》这本书是由.涂上飙主编创作的,《珞珈风云 武汉大学校园史迹探微》共有121章节
1
目录
目 录 宏图初绘 骑驴疑云——李四光与武汉大学选址珞珈山的历史真相 一、关于李四光与武汉大学选址珞珈山的若干早期研究与记述 二、1928—1929年国立武汉大学...
2
宏图初绘
...
3
骑驴疑云——李四光与武汉大学选址珞珈山的历史真相
吴 骁 在武汉大学校园内,有一座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塑像,其造型为背倚一头毛驴,一只手搭在眉间,双眼凝视远方。这一奇特造型源自武汉大学历史上的一个美好动人的...
4
一、关于李四光与武汉大学选址珞珈山的若干早期研究与记述
1977年9月,也就是在李四光先生去世6年之后,陈群、张祥光、周国钧、段万倜、黄孝葵五人“接受了编写《李四光传》的任务”。他们“先后在李四光同志身边工作过若干年...
5
二、1928—1929年国立武汉大学定址武昌珞珈山的来龙去脉
对于武汉大学当年选址武昌珞珈山的前因后果与具体过程,上文所述的各种记载均过于简略,现在,笔者就以目前所能掌握的各种相对比较详细的系列史料为据,力求更为全面、准确...
6
三、“骑驴选址”故事情节的诸多疑点及其对武汉大学校史认知的若干误导
从前文所揭示的基本史实出发,据此再来重新审视1993年的《李四光与武大》一文中关于李四光与叶雅各二人骑毛驴选址珞珈山的这个故事,就会发现其字里行间的诸多细节实在...
7
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界址的历史变迁
吴 骁 刘文祥 在武汉大学校门牌坊西南数百米处,珞珈山路与武珞路交汇的地方,另有一座建于20世纪30年代、刻有“国立武汉大学”校名的校门牌坊。现在,这座已经拥有...
8
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建筑师开尔斯二三事
刘文祥 吴 骁 很多人都知道,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的早期规划,以及诸多美轮美奂、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的设计方案,皆是出自一位名叫开尔斯的美国建筑工程师之手。只是,关...
9
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总体规划的演变
刘文祥 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在20世纪30年代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其总体规划也经历了不断修改和调整的过程,回溯这一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建筑师开尔斯对珞珈山...
10
珞珈山新校舍建设中的迁坟风波
涂上飙 经过王世杰校长等人的努力,1929年8月,学校最终确定了新校区珞珈山的红线范围:东以东湖滨为界,西以茶叶港为界,北以郭郑湖为界,南面自东湖滨起至茶叶港桥...
11
珞珈山校园地契背后的故事
刘文祥 在武汉大学档案馆,至今仍保存着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收买珞珈山校舍土地的原始地契共两百余份。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物,真实地记载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大学珞珈...
12
黉舍渐成
...
13
汉协盛营造厂与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
吴 骁 刘文祥 汉协盛营造厂是武汉近代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建筑公司,由浙江宁波人沈祝三于1908年在汉口创办。沈祝三(1877—1941),原名沈栖,字卓珊,后改名...
14
气势恢宏的武汉大学狮子山建筑群
吴 骁 众所周知,武昌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这所著名高等学府的标志、象征甚至代名词。珞珈山位于武汉大学校园的东南角,海拔118.5米,为武昌东湖南岸临湖...
15
中西南北之间——关于“文采飞扬”与“法理正直”的一场历史误会
刘文祥 坐落在武昌东湖之滨的武汉大学,以其山水相映的自然环境和沧桑典雅的民国建筑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位于校园核心地带,由雄伟壮丽的老斋舍,...
16
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以民国大总统命名的校园建筑
吴 骁 刘文祥 在武汉大学校园李四光塑像背后浓密绿荫的掩映中,坐落着一座呈半圆柱形状的古朴典雅的建筑。其屋顶覆有三层绿色琉璃瓦,每层间都有一排透亮的窗户,配以黄...
17
珞珈石屋、听松庐与半山庐
刘文祥 吴 骁 1930年前后,国立武汉大学在武昌郊外的珞珈山新校址开展大规模的新校舍建设之时,曾经在珞珈山的北山坡上先后修建过三座小型附属建筑——珞珈石屋、听...
18
珞珈石屋——从建筑工程处到“任李二公祠”
1929年初,国立武汉大学最终确定在武昌郊外、东湖之滨的落驾山(后改为珞珈山)—狮子山一带建设新校舍,学校邀请的美国建筑师开尔斯要求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提供珞...
19
听松庐——从“建筑设备委员会会所”、“招待室”到蒋介石寓所
前文所述曾经在珞珈山上为沈中清等人提供住所的广东商人刘燕石,早在民国初年,便已在这一带买下了不少山地。国立武汉大学选址珞珈山之后,他对武汉大学的新校舍建设非常支...
20
半山庐——从单身教员宿舍到招待所
在珞珈石屋东面的听松庐落成数年后,其西侧又建起了一座欧式风格的小洋楼——半山庐。与珞珈石屋和听松庐一样,半山庐仍然由缪恩钊、沈中清设计,胡道生合记营造厂承建,1...
21
“石屋”与二“庐”之辨
通过上文中的全面介绍,我们可以得知,珞珈石屋、听松庐与半山庐是武汉大学1929—1933年间在珞珈山北山坡先后建成的三座完全不同的建筑,它们同处珞珈山上,但名称...
22
鲜为人知的“庚子烈士纪念馆”
刘文祥 在武昌珞珈山西南麓武汉大学校园内,紧邻八一路北侧有一座“校中之校”——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很多人不知道,这座看似普通的小学校园,曾经是武昌地区颇有名气...
23
斯人已逝,黉宫长在——邵逸夫先生捐建的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
刘文祥 吴 骁 邵逸夫(1907—2014年)先生是香港地区著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他最为中国内地民众所熟知的地方,便是由其慷慨捐建给全国各地不同学校的多得数不清...
24
武大“十区”考
涂上飙 向晓露 合校以前的武汉大学,教工住宅为寻找方便曾划分为“十区”,现在的人大多不知道十区的概念了。为给历史留下一些线索,特撰此文。...
25
一、学校基本建设概述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大学院(后来的教育部)决定建立国立武汉大学的时候,李四光作为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主任,与林学家叶雅各等人一道在珞珈山选择新校址(旧校址...
26
二、十区的最初划分
3000余亩土地,为做规划的方便分作十区:第一区,位于珞珈山东南边,有坟约30处,拟建筑教职工住宅40栋;第二区,位于珞珈山北面,侧船山附近,有坟约70处,拟建...
27
三、一区的出现
一区,就是教职员住宅第一区。它在珞珈山的东南头,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十八栋,基本是独立或连体的别墅形式,主要用来延聘教授。当时学校许多著名的教授及学校领导都在一区住...
28
四、二区的出现
二区,就是教职员住宅第二区。它在现在校医院的西边下坡一带,即在梅园食堂下边向西南一直到现在的附小处,多为一、二层的房子。可惜的是新图书馆扩建时,把梅园食堂与图书...
29
五、三区的出现
三区,即教职员住宅第三区。三区在民国时期也有老三区、新三区和特三区的说法。 老三区是20世纪30年代为从事学校管理的职员建造的住房。它在现在校医院东面,位于新工...
30
六、四区的演变
一、二、三区出现以后,随着学校建设规模的扩大,又出现了四区、五区的地域概念。 四区在狮子山西边与茶港之间的地带,即现在的桂园学生宿舍及以北一带。这里房子不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