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如丰归葬台湾
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解严”,并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1992年5月30日,陈如丰的四位亲属,包括陈如丰的弟弟陈英武、妹妹黄陈惠美、侄儿陈泰治(陈如丰大哥陈如意之子,陈如丰继子)、侄媳篮美娥,在“六一惨案”发生45年后,首次从台湾飞抵武汉。陈如丰亲属一行,到武汉大学档案馆、老斋舍、六一亭、宋卿体育馆等处参观,并赴石门峰扫墓。武汉大学李进才副校长宴请陈英武一行时,陈英武“有感于武大对他二哥陈如丰的安葬、纪念”,主动表示愿意在武大设立“陈如丰奖学金”。1993年,陈英武及其家人再次来汉,在湖北省台盟的协助下,向武大捐赠了16万元人民币。以后陈家人经常来武汉扫墓,参加“陈如丰奖学金”颁奖仪式[34]。
2005年,陈英武向校方提出,希望将陈如丰骨灰迁回台湾安葬,以叶落归根,方便祭奠,寄托哀思,武大方面表示同意。2007年,陈英武病逝,陈泰治秉承上辈的遗愿,继续办理迁墓工作,并获得了武大校友总会和有关部门的支持。2007年9月19日上午,陈泰治、篮美娥以及他们的儿子陈炫照一行三人,在石门峰陵园为陈如丰举行家祭,然后由陵区工人取出陈如丰骨灰坛。原墓穴内,放进了一个白色大理石骨灰盒,里面放进了墓地附近的黄土,以及陈泰治从台湾带来的家乡土和陈如丰生前部分家书复印件,骨灰盒正面书:“六一殉难烈士陈如丰衣冠冢 武汉大学2007年9月19日”。9月20日下午,陈如丰骨灰顺利抵达台湾[35]。2008年2月24日,陈如丰骨灰坛被正式供奉于台北县五股乡公所孝恩纳骨堂三楼信区第五层154号[36]。
历史从未远去,往事并不如烟。“六一惨案”的影响不仅停留于当时,而且绵延至今,依旧在武汉大学的校园文化和历史叙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惨案中不幸身死的三位学生,其墓葬地点的多次变迁,不仅事关惨案的“纪念史”与“记忆史”,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更是珞珈山校舍兴建之初的迁坟风波、武测校园的修建、海峡两岸的交流互动等种种深层次问题的映射。
【注释】
[1]周美华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70(民国36年6月至8月)》,台湾“国史馆”2012年版,第7页。
[2]王世杰:《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6册(1947年6月1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版,第80页。
[3]蒋介石6月9日承认:“因伤致死之学生,又非煽动学潮之共党分子。”参见《尊师重道维护学风,学校秩序应速恢复》,《中央日报》1947年6月10日第二版。
[4]《永生在我们心里——死难三同学生平》,国立武汉大学学生自治会编:《血债——“六一”纪念册》,1948年,内部资料,第8页。
[5]《永生在我们心里——死难三同学生平》,《血债——“六一”纪念册》,1948年,内部资料,第7页。
[6]《血,决不会白流的——六一屠杀惨案经过》,国立武汉大学学生自治会编:《血债——“六一”纪念册》,1948年,内部资料,第19页。
[7]《国立武汉大学教授会六一惨案善后委员会工作报告及全体委员辞职声明》,1947年,第2页,武汉大学档案馆藏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13。
[8]《国立武汉大学周刊》第371期增刊,1947年7月,第7页,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383。
[9]《国立武汉大学教授会六一惨案善后委员会工作报告及全体委员辞职声明》,1947年,第3页,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13。
[10]《国立武汉大学教授会六一惨案善后委员会工作报告及全体委员辞职声明》,1947年,第3页,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13。
[11]《国立武汉大学布告》,第12770号,1947年6月27日,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12。
[12]《国立武汉大学教授会六一惨案善后委员会工作报告及全体委员辞职声明》,1947年,第3页,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13。
[13]《追悼殉难同学,武大师生同声一哭,公祭仪式庄重二千余人参加》,《大公报》(天津)1947年6月23日第三版。
[14]《国立武汉大学教授会六一惨案善后委员会工作报告及全体委员辞职声明》,1947年,第3页,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13。
[15]《国立武汉大学教授会六一惨案善后委员会工作报告及全体委员辞职声明》,1947年,第3页,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13。
[16]《国立武汉大学教授会六一惨案善后委员会工作报告及全体委员辞职声明》,1947年,第3页,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13;《为死难同学葬地事敬上全体同仁书》,1947年6月,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12。
[17]《为死难同学葬地事敬上全体同仁书》,1947年6月,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12。
[18]《武汉惨案告一段落,两殉难学生灵柩昨安厝,对肇祸人员仍继续追究》,《大公报》(上海)1947年6月24日第二版。
[19]《国立武汉大学教授会六一惨案善后委员会工作报告及全体委员辞职声明》,1947年,第3页,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13。
[20]国立武汉大学校友会总会编印:《母校“六一”惨案专辑》,1947年7月,第8页,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00;《血,决不会白流的——六一屠杀惨案经过》,国立武汉大学学生自治会编:《血债——“六一”纪念册》,1948年,内部资料,第21页。
[21]《为死难同学葬地事敬上全体同仁书》,1947年6月,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12;《武汉大学学运报告》,1947年9月1日,共青团中央青运史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央档案馆利用部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17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页;《武大死难同学灵柩又移返校区内埋葬》,《大公报》(上海)1947年6月25日第五版。
[22]《血,决不会白流的——六一屠杀惨案经过》,国立武汉大学学生自治会编:《血债——“六一”纪念册》,1948年,内部资料,第20页。
[23]《武汉惨案告一段落,两殉难学生灵柩昨安厝,对肇祸人员仍继续追究》,《大公报》(上海)1947年6月24日第二版。
[24]《国立武汉大学教授会六一惨案善后委员会工作报告及全体委员辞职声明》,1947年,第4页,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13。
[25]《国立武汉大学第四四五次校务会议纪录》,1947年6月26日,《国立武汉大学周刊》,第370、371期合刊,1947年7月1日,第4页,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358。
[26]《国立武汉大学布告》,第12770号,1947年6月27日,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12。
[27]《武汉大学今日放假》,《大公报》(上海)1947年7月10日第五版。
[28]《处委会为改葬事呈周校长文》,1947年7月13日,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06。
[29]《武大罹难两同学前日移葬张家山,由校长周鲠生氏主祭》,《大公报》(上海),1947年7月16日,第五版;国立武汉大学校友会总会编印:《母校“六一”惨案专辑》,1947年7月,第8页,国立武汉大学档案,1947-400。
[30]梁洪光、刘以刚:《迁墓记》,武汉大学校友总会编:《武大校友通讯》,1997年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195页。
[31]《“六一惨案”九周年,本校各单位派代表为烈士们扫祭》,《新武大》1956年6月2日第一版。
[32]梁洪光、刘以刚:《迁墓记》,武汉大学校友总会编:《武大校友通讯》,1997年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页。
[33]梁洪光、刘以刚:《迁墓记》,武汉大学校友总会编:《武大校友通讯》,1997年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194页。
[34]陈良才:《迟来的扫墓》,《湖北文史资料》1997年第1期。
[35]刘以刚:《魂归故里 落叶归根——陈如丰骨灰迁回台湾安放》,武汉大学校友总会编:《武大校友通讯》,2007年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158页。
[36]武汉大学校友总会编:《武大校友通讯》,2008年第1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彩页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