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生运动骨干选介
刘西尧(1916—2013年),男,原名刘锡尧,祖籍湖南长沙,1916年4月出生于成都。1934年进入武汉大学读书,其间加入武汉秘密学联,参加组织武汉大学青年救国团,先后任总务干事、组织干事。1936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湖北黄安七里坪农村工作训练班学员支部委员,黄冈中心县委书记,鄂东地委组织部部长、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鄂豫边区鄂皖边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长江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鄂豫边区党校副校长,鲁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洪山地委书记,大冶地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委秘书长,省委第一副书记,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处主任,国家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国务院联络员、科教组副组长、组长,中国科学院核心小组副组长,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的核心小组组长,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四川省委书记、副省长、省委常委、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刘西尧同志是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党的十二大、十六大代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因病2013年8月24日在武汉同济医院逝世,享年97岁。
李锐,男,1917年4月13日生,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现居北京。1934年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为武汉秘密学联负责人。1937年2月入党,武汉大学工学院肄业,赴延安投身革命。1949年至1952年任新湖南报社社长、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1952年,到京任国家能源局水电总局局长,主管水电建设11年。195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毛泽东的秘书。1979年,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是中共党史专家、毛泽东研究专家、政治家、作家。
朱九思(1916年2月20日—2015年6月13日),男,江苏扬州人,1936年入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学习,第二年转入外语系学习。1936年10月,被吸收进“武大青年救国团”,同年11月至12月,“武大学生救国会”成立,朱九思被选为理事;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2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执教,曾任冀察热辽边区群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1946年6月,任《冀热辽日报》(后改称《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后任总编辑;1953年1月至6月,调任湖南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1953至1984年,任原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历任新湖南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文教部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2015年6月13日,在本校附属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0岁。
叶君健(1914—1999年),中国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笔名马耳,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人,民盟成员。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1938年在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从事国际宣传工作,同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香港主编英文刊物《中国作家》,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教师,1944年应聘赴英任中国抗战情况宣讲员,剑桥大学英王学院欧洲文学研究员,1949年归国,历任辅仁大学教授,文化部外联局编译处处长,《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中国民盟中央委员,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五、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1999年1月5日逝世,享年85岁。
林祥威,公路桥梁专家。江苏无锡人。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系。曾任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二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副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交通厅公路局副局长,湖南省交通厅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公路勘察设计工作,对公路桥梁建设有较丰富的设计施工经验。
聂之俊(1916—1939年),字明德,笔名焉之。江西省清江县人。1935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在校读书期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进步活动。1937年7月,到应城汤池参加陶铸主办的第一期农村合作事业训练班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被党组织派往竹溪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后被国民党逮捕。1939年1月22日,被秘密杀害,时年23岁。
潘基礩,湖南省宁乡县人,1914年12月29日出生。1934年考入武汉大学土木系。我国著名城建专家。1938年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到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建筑处工作。1949年7月,在湖南地下党的支持下,为保护省会城市的工矿企业、公用设施和房屋住宅作出了贡献。长沙和平解放后,他被任命为长沙市城建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他选择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2011年4月26日逝世,享年97岁。
汤钦训,出生于湖南衡山,13岁时到武汉读书,1935年在武汉大学与同学李锐、朱九思参加一二·九运动。1937年由同学刘西尧介绍入党。曾参与组建延安中国自然科学研究院,担任延安兵工厂厂长,1946年随陈云进驻东北,曾任哈尔宾飞机厂厂长兼总工程师、航空工业部科技局局长等职,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始人之一。
郭佩珊,1912年生,河北定县人。1930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1933年入党。后因疏散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1935年,插班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是武汉大学救国会主要负责人之一。1936年,他参加了武汉大学进步组织——“九一八公社”和武汉大学青年救国团;1937年9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武汉大学党支部组织委员,后兼任中共湖北省省委农委组织委员。1938年,根据董必武的指示,考入国民党空军机械学校高级机械班;1941年进入昆明空军第十飞机修理厂。1950年12月,调任西南区空军工程部部长,1958年转业到北京中科院任科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1963年7月调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任副所长兼党委书记。1985年10月病逝。
谢文耀,1913年生,湖北汉川人。1936年与武汉大学一批进步青年,成立了“武大青年救国团”,并成为负责人之一,还秘密创办了油印刊物《武汉学联》。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武汉大学支部负责人。1938年赴洪湖地区从事革命工作,曾任鄂豫边区天汉地委宣传部长职务。1939年任《七七报》总编辑,1946年1月《七七报》改名为《七七日报》,任副社长。1947年8月5日,新华社中原野战分社成立,任副社长。刘邓大军开创大别山根据地后,参加了河南汝南县东南部土改工作。1948年2月,被穷凶极恶的“还乡团”杀害,牺牲时年仅34岁。
纵观武大青年学生们的上述活动,他们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起了先锋和主力军的作用,对于唤醒民众,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前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为后人所赞颂。
(节选自涂上飙编著《国立武汉大学初创十年(1928—1938)》一书,长江出版社2015年出版。)
【注释】
[1]《新华日报》1938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