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使者 再临珞珈
日本国的樱花再次来到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已经是抗战结束30多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一次落户武大的日本国花,已经不再是国耻的印记,而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3年3月,有关部门将日本友人赠送给周恩来总理的一批“山樱花”(又名“福岛樱”、“青肤樱”等,在我国西南地区亦有大量出产)转赠了20株给武汉大学,由学校栽植于珞珈山北麓的半山庐前,1976年开花。
图4 武汉大学文理学部第四教学楼对面的山樱花
1983年1月,为纪念中日友好10周年,日本西阵织株式会社向当时在京都大学学习的武汉大学生物系教师王明全赠送了100株“垂枝大叶早樱”(又名“丝樱”、“垂彼岸樱”、“八重樱”等,原产于日本)树苗,经王明全转赠给学校后,栽植于枫园和樱园,1986年开花。
1992年,在纪念中日友好20周年之际,日本广岛中国株式会社内中国湖北朋友会砂田寿夫先生率团访问武汉大学,赠送“日本樱花”树苗约200株,栽植于人文科学馆东面的八区苗圃,可惜长势不大好,成活率并不高,已成活的部分于1996年开花。
图5 武汉大学枫园的垂枝大叶早樱
砂田寿夫原为侵华日军士兵,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成为战俘,随后,他与其他7000多名日俘被集中安置在湖北仙桃等待遣返。在前后8个月的时间里,收留他的中国农民放下往日的国仇家恨,以德报怨,宽大为怀,对其照顾有加。砂田回国后,一直对中国老百姓的善良与恩德念念不忘。从1987年到1992年,他多次组织一些当年的日本老兵回到湖北“谢恩”,同时还赠送了大量的樱花树及其他厚礼,谱写了中日两国民间友好的一段佳话。
此外,1989年春,武汉大学还从武汉东湖磨山植物园引进了原产于我国云南的“红花高盆樱”16株,栽植在校医院旁。
最近几年,武汉大学校园的樱花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品种,不过主要还是上述的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4种,校园各处共有樱花树1000多株。其具体来源可谓多种多样,除了本国出产的几处樱花外,既有侵华日军当年所留下的“国耻之花”,也有中日恢复邦交后由日本友人多次赠送的“友谊之花”。
目前,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内最主要的4种樱花,其分布地点与基本性状分别如下:
日本樱花(Cerasus yedoenis Matsum.),1939年由侵华日军引进栽植,历史最早,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樱花大道至行政大楼东侧;其特点是每朵花为单瓣,5枚花瓣,大而艳丽,花先于叶开放,花色粉白(白色至微红色),有微香味,特点醒目,观赏性极强;一般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开花,花期集中。
图6 武汉大学文理学部校医院旁的红花高盆樱
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e Lindl.),1973年由日本和中国上海引进(周恩来总理当年转赠给武汉大学的那20株樱花即属此种),品种、数量都很多,有不少变种,在文理学部校医院前、教四楼前、樱园入口路旁、樱园南坡绿地(下沉花园)中均有栽植;花瓣有单瓣、重瓣、半重瓣,花色有大红、粉红、白色及淡绿,花、叶齐放,生长茂盛;4月初开花,花期较长,可持续15~20天以上。
垂枝大叶早樱(Cerasus subhirtella Miq.var.pendula Tanaka.),为大叶早樱的变种,1983年从日本引进,现分布在枫园三舍南侧路边和樱园南坡绿地中;其主要特征是枝条下垂开展呈弯弓形,花粉红色或淡红色,花瓣多达50枚以上(雄蕊约20枚),叶前或与叶同时开放;花期为3月底至4月初,由于这种樱花的花期比日本樱花更晚,故其虽有“早樱”之名,但无“早樱”之实。
红花高盆樱桃(Cerasus cerasoides Sok.var.rubea),为高盆樱桃的变种,与西府海棠较为相似(云南昆明等地即称其为西府海棠),1989年从武汉东湖磨山植物园引进,植于文理学部校医院前公路北侧;其特点是先花后叶或花叶同开,花色鲜红,花为重瓣,近圆形,花朵繁密,垂枝重重;2月中旬至3月初开花,为武汉大学校园内所有樱花类植物中开花最早者,故常被称作“早樱”,与垂枝大叶早樱正好相反,这种樱花可谓是有“早樱”之实而无“早樱”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