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 章
(一)王世杰木质印章
王世杰(1891—1981年),字雪艇,湖北崇阳人,著名法学家、教育家、政治家。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学士,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著有《比较宪法》、《宪法原理》、《中国奴隶制度》等。1929年3月至1933年4月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计划将武汉大学建成一所拥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学生超过万人的综合性国立大学。以此为指导思想,他主持修建了武昌珞珈山新校舍的第一批系列建筑,延揽了一批著名教授,使武汉大学在海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图1为档案馆保存的已废止的王世杰在国立武汉大学任校长时期曾经使用过的木质印章,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枚保存下来的王世杰的印章。图2是截取自档案馆保存的1932年的毕业文凭中王世杰校长的签名章。根据字体字形和大小可以推断,王世杰校长的签名章应该就是出自该枚木质印章。
图1 王世杰木质印章(印面尺寸:60mm×20mm)
图2 1932年毕业文凭中王世杰的签名章(印章高度:32mm)
(二)王星拱木质印章
王星拱(1888—1949年),字抚五,安徽怀宁人。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哲学家。英国伦敦大学博硕士,著有《科学概论》、《科学与人生观》、《科学方法论》等。1933年至1945年担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提出:“大学的任务,在道德方面要树立国民的表率,在知识方面要探求高深的理论,在技能方面要研究推进社会进步的事业。”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发展成为一所有5个学院15个系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1938年,王星拱率校西迁四川乐山,在物质匮乏、经费困难的情况下,王星拱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教学与科研的正常开展,使武汉大学得以继续发展。王星拱担任武汉大学校长12年,为国立武汉大学招贤揽才、发展学术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武汉大学历史上最杰出的校长之一。
除校长外,王星拱在国立武汉大学先后担任过理学院院长、化学系主任、农学院筹备处主任等20多种职务。但是王星拱使用过的印章目前留存在学校里的只有一枚木质印章,而且也是一枚废止印章。从档案馆保管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毕业证书原件可以看到王星拱印章的原型。
图3 王星拱木质印章(印面尺寸:20mm×70mmg,印章高度:28mm)
图4 1934年毕业文凭上王星拱校长的签名章
图5 1936年毕业文凭上王星拱的签名章
(三)李达木质印章
李达印章共有5枚,是迄今为止留存下来数量最多的个人。其中2枚铜质印章被确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见上文),3枚木质印章被确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被确定为国家三级文物的3枚木质印章印面都是长方形,2枚印章文字自上而下竖排,繁体;1枚横排,自左向右书写,简体,印章外观都是上窄下宽的样式,顶部分别刻着表示印章文字方向的“正”字或“上”字。
图6 李达木质印章(印面尺寸:25mm×75mm,高度:33mm)
图7 李达木质印章(印面尺寸:25mm×56mm,高度:约28mm)
图8 1953年毕业文凭上李达的签名章
图9 李达木质印章(印面尺寸:25mm×50mm,高度:33mm)
(四)朱光潜木质印章
朱光潜(1897—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一生翻译了300多万字的西方经典著作,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堪称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具有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938—1946年,他在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外文系任教,于1941—1944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教务长,1945—1946年担任外文系主任。曾讲授高级英文写作、19世纪专家研究、诗论等课程,培养了大量优秀外语人才。他在国立武汉大学的工作时间正好是国立武汉大学乐山办学时期,乐山时期是国立武汉大学最为艰苦的时期,而朱光潜先生则在这段时间与国立武汉大学甘苦与共,同广大师生员工一起创造了乐山辉煌。
朱光潜先生的印章留存在武汉大学的也只有一枚,木质,印章上缺一字,也应是废止印章。档案馆保存的1941年的毕业文凭上有朱光潜作为教务长的签名章,与这枚印章的字迹字体完全相同。
图10 朱光潜木质印章(印面尺寸:68mm×20mm,印章高度:20mm)
图11 1941年毕业文凭上朱光潜的签名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