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基本建设概述

一、学校基本建设概述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大学院(后来的教育部)决定建立国立武汉大学的时候,李四光作为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主任,与林学家叶雅各等人一道在珞珈山选择新校址(旧校址在蛇山南面的东厂口)。经过国民政府和湖北省政府的批准,最后确定东以东湖滨为界,西以茶叶港为界,北以郭郑湖为界,南自东湖滨至茶叶港桥头上,总面积3000余亩(上报到教育部的面积为3063.9亩)的土地为武汉大学新校址。

其实,民国除了珞珈山新校址外,还有另外两处办学地点。一是磨山南面4000余亩的农学院的农林场,一是旧校址的东厂口,还有一部分作为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这三处加起来大约有8000亩的土地。比现在学校面积5000余亩要大得多。

珞珈山新校址,里面有珞珈山、狮子山(现樱园)、火石山(现行政楼东西两边)、廖家山(现理学院北面)、团山(现理学院东北面)、扁扁山(现湖滨游泳池附近)、侧船山(现经济与管理学院北面)等。

新校舍设计包括: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大礼堂、图书馆、总办公厅、体育馆、饭厅等大建筑物;男生宿舍六栋,女生宿舍一栋;电气厂、工场各一栋;教职员住宅大小数十栋;其他房屋若干栋;自来水厂;纵横马路数十华里。

1929—1932年,第一期建设的新校舍,包括狮子山上的理学院、文学院、礼堂、饭厅、学生宿舍和珞珈山南的教工宿舍等建筑完工。1933年开始第二期建设,主要建筑有法学院、工学院大楼、理学院附楼和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试验所、珞珈山教授别墅以及半山庐等,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时,除农学院(部分工程)、医学院、大礼堂、总办公厅等项工程外,大部分工程陆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