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庚子烈士纪念馆”
刘文祥
在武昌珞珈山西南麓武汉大学校园内,紧邻八一路北侧有一座“校中之校”——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很多人不知道,这座看似普通的小学校园,曾经是武昌地区颇有名气的一所中学——私立武昌东湖中学的校址所在。而私立东湖中学时代留存至今的唯一一幢曾名“庚子烈士纪念馆”的早期建筑,背后更有着一段跨越晚清民国数十年历史的不凡故事。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大庆,而早于辛亥革命11年发生在湖北武汉的自立军庚子起义,则可谓首义之区革命的前奏曲。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西逃,清政府一时间陷于混乱。早前被镇压的维新派部分人士认为时机已到,计划借庚子事变之机发难。唐才常、林圭等维新人士在上海成立“自立会”,并在汉口成立“自立军”总机关,广泛联络长江流域的会党势力和清军,以康有为等的汇款为经费,统领自立七军,计划于当年8月9日以武汉为中心,发动湘、鄂、赣、皖四省起义,拥戴光绪皇帝重新主政。然而,由于经费不周等原因,起义延迟,最终被湖广总督张之洞破获机关,并将唐才常等骨干人员抓捕杀害,自立军起义也被迅速扑灭。这场起义虽未成功,却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它上承戊戌变法,下启辛亥革命,是两种革命道路发生转变的拐点。自立军的鲜血,证明了保皇维新必然失败的命运,使得革命派开始成为承担革命重任的主角。11年后,正是在当年被自立军先烈鲜血染红的武昌,响起了一举葬送满清王朝的枪炮声,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巧合,也蕴含着某种必然。
唐才常等十余名自立军首领在武昌紫阳湖被杀后,当天即被掩埋于武昌洪山北麓。1912年,依孙中山访问武汉期间的倡议,于此修建了庚子烈士陵园,并于1929年、1935年两次扩建。此园坐南朝北,墓碑上有“铁血精神庚子烈士墓”字样,墓前有六柱圆顶纪念亭。依山而下建有墓道,墓道北端尽头建有“庚子革命先烈墓道”牌坊。今墓道已被八一路切断,烈士墓、纪念亭及牌坊尚存。
据《私立武昌东湖中学一览》记载,20世纪30年代,武汉大学部分人士曾动议“利用大学附近优良之环境,创造一设备完善,师资优良,训练严格之中学,以适应社会之需要”。而1935年庚子烈士墓第二次重修扩建之时,所拨款项尚有余款,主事者“愿以修墓之余款,捐建中学校舍一栋,以作永久纪念建物”,这与武汉大学人士的想法正合,于是在珞珈山与洪山之间的这片农田上,便于当年建起了这所“私立东湖中学”。在东湖中学的建设捐款名单中,“建筑庚子烈士公墓委员会”捐款11000元,为数目最大者。在建成的校舍中,最为醒目的、居于校园中央地带的便是礼堂所在的建筑——庚子烈士纪念馆。这是一幢平面呈“T”字形的两层白墙红顶建筑,坐东朝西,遥对洪山北麓的庚子革命烈士墓。据记载,当年楼内设有“礼堂一大间,图书标本室一大间,办公室四间,教室六间,足供学校办公及三百学生阅书受课之用”。可见此楼集礼堂、行政楼、图书馆、教学楼四大功能于一身,可谓当时东湖中学最为重要的核心建筑。
图1 私立武昌东湖中学全景(1937年)
图2 庚子烈士纪念馆(当年为私立武昌东湖中学校舍,现为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校舍)
在《辛亥革命辞典》一书中,有“庚子革命烈士祠遗址”条目,称此楼“1912年建”,这显然是错误的。《私立武昌东湖中学一览》有“二十四年夏,校址、校舍及设备,均粗具规模”一语,据此推断此楼的建成年代,当为1935年。此外,虽然名曰“庚子烈士纪念馆”,但并非实质意义上的“纪念馆”,事实上是学校的礼堂、图书馆、教学楼和行政办公楼。《辛亥革命辞典》一书中的“楼内原陈列有庚子革命烈士文物”的说法,并未见诸《私立武昌东湖中学一览》的文字介绍中。即便确有文物陈列,可以肯定的是那也并非建设这一建筑的主要功能和目的。
这幢以庚子烈士墓修缮余款建筑起来的“庚子烈士纪念馆”,虽并未成为纯粹意义上的“纪念馆”,但这一捐资助教的善举,却也毫无疑问是纪念烈士的最佳方式。不惟庚子烈士纪念馆,整个东湖中学的校舍建设都得到了武汉乃至全国各界社会名流和组织的襄助。在《私立武昌东湖中学捐款人一览》中,除了“建筑庚子烈士公墓委员会”及武汉大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外,我们还能看到诸如“汪精卫先生”、“陈辞修先生”、“汤恩伯先生”、“居觉生先生”等著名人士,以及“既济水电公司”、“上海商务印书馆”、“中英庚款委员会”、“金城银行”、“盐业银行”等企业或组织。而在东湖中学校董名单中,也能看到诸如夏斗寅、周苍柏、李范一等地方社会名流的名字。可见私立东湖中学的成立和建设,在当时的武汉教育界可谓一桩盛事。这所学校依托国立武汉大学的声誉以及绝佳的天然环境而建,正所谓“毗邻胜境,地绝尘嚣,有大学可资观摩,有湖山足供游览,环境之佳,洵不多觏”。据一些老校友回忆,当时的东湖中学是一所半对外的学校,武大子弟占少数,更多的是来自校外周边地区的小孩,学校虽然创办不久,但在当时却是武昌地区一所档次较高的学校。可以说,东湖中学的建设,成为了武汉大学与武汉、湖北地方合作兴学反馈地方的一个经典范例。
这一美丽的校园工程,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风云中,也铭刻了武汉这片革命热土上动人的火热记忆。它不仅串连起数十年前可歌可泣的庚子革命事迹,更在很快到来的抗战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东湖中学正式成立后数月,全面抗战爆发,不久武汉即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事实上的战时首都。这一时期,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也成为当时远东反法西斯运动的训练中心和重要指挥中枢,位于武汉大学校内的东湖中学校园也一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荣时刻。在武汉抗战期间,众多党、政、军各级组织借用武汉大学和东湖中学校舍举办各种训练活动或召开重要会议,诸如1938年1月的“中央政治学校特别训练班”,就是在寒假期间利用东湖中学校舍举办的。而著名的珞珈山军官训练团更是一个最为重要的代表。珞珈山军官训练团分为训练高级军官的将官班和训练下层军官的校官班。将官班先于校官班,于1938年3月1日至3月20日在武汉大学校园内举办了第一期。随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扩大训练规模,成立了珞珈山军官训练团,增开了规模更大的校官班,每期人数达数千人。由于人数众多,人数较少的将官班便迁至东湖中学校舍举办。将官班在东湖中学举办了两期,其间团长蒋介石、教育长陈诚、副教育长万耀煌多次前来训话,德籍顾问法肯豪森将军也活跃于此。可以说,1938年春夏之际的东湖中学,集中了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高级军事将领。在这里举办的将官研究班,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人类反法西斯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年轻而美丽的东湖中学校园,在武汉抗战的时代洪流中刻下了这一段光荣的记忆。
光阴荏苒,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当年的“私立武昌东湖中学”,早已更名为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并另迁新址,而珞珈山西南麓的老校园,则成为了武汉大学附属小学。沧海桑田,当年的校园和周边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东湖中学校舍,如今仅剩下庚子烈士纪念馆一幢建筑尚存,在武大附小与周边其他建筑的夹缝中静静伫立。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幢建筑的来历,更不知道它曾经叫做“庚子烈士纪念馆”,以及这幢老建筑所承载的一座城市跨越百年的厚重历史瞬间。已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5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中,并未包括庚子烈士纪念馆,此楼目前未列入任何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不禁令人为其前途担忧。辛亥百年大庆已过,庚子自立军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序奏,其历史意义当然重大,事实上,庚子烈士墓已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而武汉大学校园内的这幢曾经作为庚子革命之纪念馆的校舍建筑,后来又成为了珞珈山军官训练团将官研究班等抗日战争时期训练机构的举办地,可谓承载着武汉城市记忆中最为光荣的和最具血性的豪迈记忆之一,其历史意义无比珍贵,理应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