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一时的校园惨案
1947年5月,由于内战升级,物价飞涨,一般学生均对现实感到极端不满,内心异常苦闷,各地学生运动随之而起,对国民党统治秩序构成强烈冲击。5月17日晚,北大召开学生代表大会,会上首次倡议六二为反内战日,号召全国学生在6月2日这一天集体罢课游行。“六二反内战日”的号召迅速获得包括武大在内的各大高校群起响应,这令国民党中央倍感压力。为应对日益失控的学生抗议活动,5月25日前后,国民党决定采取一项针锋相对的措施,在6月1日发动一次全国范围的大逮捕,将各校学生领袖一网打尽。在国民党人看来,这样6月2日的全国总罢课即可轻松消弭。
武汉当局领命后,为镇压武大预定于2日举行的游行,在6月1日凌晨3时,派大批全副武装的军警,闯入武大校园,搜捕尚在睡梦中的师生。清晨6时左右,正当军警抓人之后准备开车带走时,突然有大批学生冲出宿舍,试图营救被捕同学,双方爆发肢体冲突。拉扯之时,有士兵鸣枪示警,孰料预先埋伏校园各处的大批军警,误认为这是镇压临时事变的开枪信号,于是乱枪齐发,局面顿时失去控制。当场就有王志德、陈如丰、黄鸣岗3名无辜学生被子弹击中,血流满地,不幸身死。另有3人受重伤,16名学生受轻伤,哲学系教授金克木、历史系教授梁园东、机械系主任刘颖、外文系教授缪朗山与朱君允等20人遭逮捕。这场惨案,也是整个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中,仅有的出现学生惨死的案例,故而消息传出,舆论大哗,举国震惊。蒋介石在事发当日听闻此“意外之变”,“至感骇异”[1],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武大前校长王世杰则在6月1日的日记中用“不胜惊骇”四字表达自己突闻此事后的震动[2]。
惨遭枪杀的王志德、陈如丰、黄鸣岗三人都是学校里的普通学生,既非学运领袖,更非中共地下党员[3]。王志德是土木系一年级学生,江苏武进人,遇难时年仅19岁。他家境贫寒,读书刻苦认真[4]。陈如丰是政治系一年级学生,台湾台南人,1945年考上台湾大学政治系,次年7月,台湾招考升学大陆大学公费生,陈如丰“一方面感到五十年来台湾受着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统治,早就希望呼吸到一口自由的空气;同时,又向往着祖国的河山和文化,遂欣然应试,录取后,在台省训练团受了三个月的训,期满后,由台湾行政长官公署保送,经教育部分发到武大政治系”[5]。黄鸣岗是历史系一年级学生,湖北枝江人,学习成绩优异。
图1 在“六一惨案”中遇难的三位武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