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纪念铜币

三、孙中山纪念铜币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出生在广东香山翠亨村(今广东中山市)。他在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之后转化成为后世常用的“孙中山”。他是中国政治家、革命家、中华民族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思想的创建者,他不仅组织推翻了清政府,而且开创了共和体制,缔造了中华民国。此后,他又先后出任中国国民党总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铜币种类比较多,在民国期间,曾经发行过孙中山头像铜币作为市场流通的钱币。但纯粹纪念意义的铜币基本上有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和安葬纪念币两种,档案馆保存的这一枚黄铜铜币是孙中山安葬纪念币。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逝世,当时灵柩安放在香山碧云寺,直到1929年南京中山陵建成,他的遗体才由北京迁往南京。同年6月1日,国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安葬典礼,史称“奉安大典”,安葬典礼由蒋介石主祭。国民政府还事先委托美国定制铸造两种孙中山安葬纪念章,用以在典礼上颁发,以“颁给各专使以为永久纪念”。

图15 档案馆保存的孙中山安葬纪念币

孙中山安葬纪念章由美国著名雕刻家爱迪肯制模,纽约徽章美艺公司铸造,由时任国民政府驻美公使的伍朝枢经办,由安葬委员会委托上海美国领署向该厂家定制。一种是紫铜鎏金制成,另一种是黄铜制成的。鎏金铜章仅50枚,只赠给党部各部长及司仪。黄铜纪念章共两万枚,每一枚都有编号,赠送除党部部长和司仪以外的其他参加葬礼的人员。纪念章正面为孙中山浮雕头像,面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双目凝视,炯炯有神,气度非凡,充分表现出一代伟人的风采。背面为中山陵正面图,其中祭堂、石阶,以及祭堂两旁的树木,雕刻精细,层次分明,连拱门上紫铜双扉的梅花空格也清晰可辨;中门顶端镌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直匾一方;堂前石阶辟为三道。整个中山陵庄严肃穆,图案清晰可辨。祭堂右上方阴镌“孙中山先生安葬纪念”,左上方阴镌“中华民国十八年三月十二日”,这些文字是担任安葬委员会委员的蔡元培先生转请吴稚晖先生(原名朓,后改名敬恒,学名吴纪灵〔又称寄蛉〕,字稚晖)书写的篆书。侧边铭美商阴英文“MINT.MEDALIC.ART.CO.N.Y.USA.”,应该为纪念章制造公司的名称。

图16 1929年孙中山先生安葬纪念币(直径:76mm,厚:3mm)

据《中国革命史》、《中山陵园史录》记载,参加奉安大典的党政军界、民众团体、社会名流、海外华侨各方面代表,以及外国专使和贵宾等各方代表和奉安工作人员等,均获赠一枚“孙中山奉安纪念章”和一本《哀思录》(《哀思录》一书的扉页就印有该章正、背面图)作为永恒纪念。每一枚纪念章均用蓝绫镶制的硬盒包装,蓝绫上印有国民党党徽,精致美观。纪念章仅在南京的奉安大典上赠送发放,当天共颁发了2000多枚(另有一万多枚没有发放,后来也下落不明)。

孙中山先生安葬纪念铜章,在纪念章系列中属于大铜章品种,大铜章系指直径达6厘米以上,由国家制作而无面值的纪念性铜章。这种大铜章内涵丰富,每枚都记载着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或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且因它的章面比一般纪念章大,能为设计师和雕刻师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使他们的艺术才华和独特风格得以展示,所以这些铜章的艺术水平都较高,且融政治、历史于一体,集文化、艺术于一身,更具特殊纪念意义和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孙中山先生安葬纪念铜章,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铜章。随着日月流逝,改朝换代的变革,目前它的存世量已经很少,弥足珍贵,因此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