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立武汉大学校徽的文化解读

二、对国立武汉大学校徽的文化解读

在1931年国立武汉大学确定了校徽的具体图案之后,对于其中的设计寓意与文化内涵,我们尚未看到当时的校方对此作出过任何的解释和说明。当然,这在客观上也给后世的研究者与使用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与解读空间。

大学校徽是言、象、意的结合体,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精神与追求,是整个学校办学理念、历史底蕴、人文精神的外在体现,是大学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如同《易》中卦象,大学校徽通过“观物取象”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简寓繁、形式婉曲、意蕴深隐。另一方面,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以抽象、丰富的点画线条汇成书法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千姿百态的形体结构为书法奠定了造型基础,而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又为书法的表现形式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大学名称和校徽统一的字体设计,虽然只有一个设计要素,却兼具了两种功能,达到视觉和听觉同步传达信息的效果。正因为如此,汉字型校徽被众多研究者公认为中国大学校徽的巅峰。

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老校徽,正是汉字型校徽,其图案化的设计既能体现汉字的魅力,又富有现代感,整体造型美观大方。虽然我们迄今还未发现当时的武大校方曾专门对这枚校徽图案的具体寓意作出解释,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求“含蓄”与“留白”,特别是汉字型校徽,其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手法,便为人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正如刘道玉老校长所言,对于这枚老校徽,“每个人看到它都可以有不同的联想,最重要的不是它像什么,而是它的想象空间”。[13]

在笔者看来,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这枚老校徽,整体图案古朴典雅,大气磅礴,取象嘉美,意韵悠长。其外围轮廓形似绽放的花瓣,又似中国古代瓷器中的“葵口盘”造型,其形状不拘一格,大方美观,更寓意绝佳,足以象征作为知识殿堂的武汉大学的圣洁、高贵与开放。对此,刘道玉老校长曾指出,“老校徽是花瓣形的,有八个尖角,这样的造型全世界都罕见”,这种形状有深层次的含义,可以理解成知识分子的棱角,强调一所大学突出的个性,“做学问就要成为敢于冒尖的人”。[14]而更为重要的是,花瓣形的外围轮廓,在基本造型上也与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学的校徽图案——特别是在中国大学中最为盛行、甚至“泛滥成灾”的圆形校徽图案彻底地区分开来,充分地彰显出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独特个性。老校徽的内部核心部分,围以麻绳一圈,麻绳是坚韧耐磨的,象征武大学子坚忍不拔、勤奋进取的精神。其内部图案依圆就势,促长行短,互为辟就,不取方正,字体之间的空间笔画关系布局巧妙,浑然一体。

此外,如果把“武大”二字理解为一个人,上面“武”字的一撇一捺就像拥抱世界的双手,寓意武大的国际性视野和开放的办学理念;而下面“大”字的一撇一捺则像伫立地面的双脚,寓意武大人治学行事均须立足于真实的社会现实。与笔者所见相近的是,武汉大学文学院2007级本科生万安洛亦曾如此理解国立武汉大学校徽的设计手法与深刻寓意:

这个校徽厚重凝练,端庄典雅……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先生,设计的字体意蕴丰富,富有诗意。“武大”二字,整体上端正,态度端正,正己待人。“武”字如同向前奔跑的人,把“止”字完全踩在脚下,寓意永不止步,勇往直前。“大”字如同一个人把道路扛在肩上,寓意禀道而行,永不离道。总体来看,字型飘逸厚重,寓意深远。[15]

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这枚老校徽,在本校历史上影响深远,深受一代又一代的武大师生校友的认同与喜爱——不光是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师生校友均以佩戴它为荣,近几十年来,哪怕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时期,它也从来没有在武汉大学的校园内外绝迹。直到今天,这枚老校徽在武汉大学的广大师生校友中仍然有着极高的认同度,并在众多场合被广泛地使用和传播。比如说,由武汉大学校友总会负责编辑的《武大校友通讯》,从1988年第1期起,就开始将这枚老校徽印在每期刊物的封面上,甚至直接用其汉字造型来代替《武大校友通讯》这一书名中的“武大”二字,近30年来从未间断。再如武汉大学校医院的教职工门诊病历,其封面也使用了这枚老校徽的造型图案。事实上,直到1999年,在四校合并前夕,武汉大学行政大楼的大门上仍然挂着这枚老校徽。

最后,我们还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国立武汉大学的校徽,是在1930—1931年,在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的任内,在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与第二任院长陈源的先后主持下,由袁昌英、时昭瀛、刘赜、王星拱、凌叔华、燕树棠、朱东润、萧君绛等多名专家学者先后参与会商、拟制、定形等工作,才最终制定出来的,是众多国立武汉大学第一代教职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上述十多名武大先贤,均为学识渊博的优秀学者,其中不乏学贯中西抑或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唯有大师手笔,方能最充分地体现出其所在大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只要看到这枚由武大先贤们集体设计出来的老校徽,我们便可“睹物思人”,通过对老校徽精美图案的细细品味与欣赏,逐步升华到对缔造出这件经典作品的武大先贤们的瞻念与追思,用心感受他们为武大的创建与发展所作过的巨大历史贡献以及所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这样便有利于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增强广大武大人的凝聚力,提振“精气神”,进而为学校的发展和振兴不断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