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区的出现

五、三区的出现

三区,即教职员住宅第三区。三区在民国时期也有老三区、新三区和特三区的说法。

老三区是20世纪30年代为从事学校管理的职员建造的住房。它在现在校医院东面,位于新工会及下面一片区域,是两家联体青砖的小屋,就像现在的联体别墅。总共有四排,十余栋。房子的间距很宽,家家都有独立小院,住房面积50~60平方米。据说肖杰老师的院落收拾得最得体。

图3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国立武汉大学“第三教职员住宅区”

新三区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西迁乐山前,学校第二批校园建设时,为教授们修建的住宅。它和新二区的建设模式一样,总共三栋12家。房前栽有梅花、石榴和松柏。

特三区是学校从乐山迁回以后,为教授们建造的住宅。因是战争时期,修建的是平房,也有院落,100多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学校人员的增加,相继修建了东三区、北三区、南三区和西三区。

东三区是学校管理职员的居所。房子有两种户型,一种是单门独户,另一种是两家共用一个厕所。

北三区是珞珈山坡下三栋青砖的教授小楼,在现在新工会的东边。住房面积虽然不大,但环境优雅,樟树、栎树密集,小楼掩映在密林之中。各家培育的栀子花、茉莉、月季、枇杷、冬青等花香四溢。

后来三区又盖了36家、18家,都是三层楼房。

三区粮店旁边曾经有两排木板平房,十多户人家共用两头的厕所。在这里住着的多是职员、工人,苏联人(安娜的父母)和被划为右派的章蕴胎教授也在此住过。

1958年前后,在新三区(北三区)马路对面(大约现在的幼儿园处)修建了两排学校校长的住所。一排可以住四家,一排可以住六家。每户两层半,楼下两大间,楼上两大间。一楼后面是厨房,二层是厕所,厕所上面还有一间小房。这两排房屋因质量比较差,不久墙壁开裂。这十家住户从西往东依次是:1号门,曾昭安、曾宪昌教授父子;2号门,先是书记刘仰侨,后是何定华副校长;3号门,先是张勃川校长,后是刘宿贤副校长,最后是教务长张旭;4号门,高尚荫副校长;5号门,王治梁系主任;6号门,吴熙载系主任;7号门,楼下是党办开会的地点,牛太臣、郑杰、侯廉实、杨军主任在此住过;8号门,简增贵、付开廉两位老师合住;9号门,查全性、魏克全两位老师合住;10号门,吴于廑系主任。后来的书记庄果、纪辉、王泽江等都在此住过。

南三区是东三区和北三区之间的一块地方,西三区是36家、18家与东中区之间的一块地方。

经过考证,当时住在北三区的人特别多,主要有庄果、刘道玉、蒋浦、崔建瑞、童懋林、张焕潮、李国平、高尚荫、吴于廑、王泽江、戴礼彬、张远达、齐民友、吴厚心、张尧庭、邹新提、周焕文、雷晋干、曾尧昌、陈莘萌、王光樑、李鼎初、熊吟涛、田德成、石展之、王子孝、李琪、梁明理、梁家宝、焦庚辛、林颐庚、董庆华、卓仁禧、徐羽悟、曾云鹗、屈松生、程介克、曹栽福、李声、王宗礼、吴成泰、董世华、余先觉、公立华、吴熙载、何海平、周凌云、徐万瑜、周嫦、刘年翠、周大璞、刘禹昌、詹伯慧、曹绍濂、彭雨新、曹泉、陶德麟、康明邦、吴纪先、刘涤源、李崇淮、朱景尧、王治柱、孔繁滋、汤再新、陈守成、聂文杞、韩德培、姚梅镇、马克昌、张泉林、陈德芝、付开廉、陈光祚、谢灼华、王德华等。

住在南三区的有蹇隶文、舒声、张俊生、魏克全、杨麒、陈远萌、曹照庚、肖羽华、周敦、郑正炯、熊平英、王鄂生、高镒光、唐瑞昌、方世国、吴林伯、张仲安、董云扬、陈国灿、方酉生、杨湘海、李德永、谭臻、尹景瑚、肖骥、李守庸、许海兰、马卫之、华从乙、朴富宁、韩华樑、赵德泉、杨敏才、胡心如、简增贵、彭斐章、张瑛玉等;住在东三区的有方衡、陈衡生、郭朝胜、杨弘远、陈漱涢等;住在西三区的有余家荣、查全性、张晓惠、孙祥钟等。

三区是所有区域中最大的一个居住群落,人员也很复杂,官员、教授、职员、工人都有。

1974年9月26日,学校对校园建设进行了规划,三区的具体分布是这样的:新工会的东边一片就叫三区;三区的东边是北三区(大体与现在的北三区一样);三区、北三区南边是一条马路,路南与三区相对的是老三区(原粮店附近);路南老三区的东边是新三区(现在的幼儿园附近);新三区经过一条马路往东就是东三区,东三区再往东是三区的养殖场;新三区的南边是特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