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庐——从单身教员宿舍到招待所
在珞珈石屋东面的听松庐落成数年后,其西侧又建起了一座欧式风格的小洋楼——半山庐。与珞珈石屋和听松庐一样,半山庐仍然由缪恩钊、沈中清设计,胡道生合记营造厂承建,1932年开工,1933年竣工,建筑面积507平方米,造价2.03万元,[15]为学校单身教员宿舍,因其地处珞珈山的半山腰而得名。半山庐的主体部分平面呈“山”字形,高约7米,由两个阳台将三栋两层的楼房连缀而成,屋顶四角均采用平角飞檐,中间一楼伸出一个装饰性屋檐为入口,整栋楼用色简拙,皆青砖墨瓦,外观朴素简洁,四周花木点缀,与珞珈山的苍秀山势混为一体。因为是单身教员宿舍,其内部的建筑布局设计为一个个单独的房间,并配有会客室、储藏室、厨房、卫生间等公共设施。每间宿舍内都配有壁炉,颇有几分“英伦范”。不过,由于没有独立的厨卫与储物空间,其住宿条件相对于珞珈山东南坡上“第一教职员住宅区”的20多栋教授别墅(最初修建了18栋,后来又增建了4栋,但仍然继续沿袭“一区十八栋”之俗称)而言,自然是要简陋得多。
图6 1933年建成的半山庐
半山庐位置良好,环境幽雅,视野开阔,风景绝佳。1935年下半年曾在这里居住过一个学期的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政治系教授缪培基,后来曾如此回忆半山庐及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风景:
这是一幢两层洋楼,专供单身教授住居的宿舍,踞山腰,深隐松林中,蝉唱虫吟,萤光点点,饶有诗意。我与陈恭禄教授住楼上,郭斌佳教授住楼下,另有其他二位教授。每日三餐同席用膳。汉口市长吴国桢常来访斌佳谈天,得与相识。半山庐面对图书馆、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和学生宿舍。工学院正在施工。兼采宫殿式与西洋式之长的建筑,典雅堂皇。蓝色琉璃瓦掩盖浅黄色的高墙,在晴空一碧下显得和谐悦目。东湖在侧,微波荡漾,水色山光益增艳丽。每当黑夜岑寂,湖面一平如镜,反映高悬的明月,闪烁的繁星,漫步沙滩,有如置身仙境,忘却世事的烦嚣。[16]
缪培基在上文中两次提到的那位郭斌佳教授,当时在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史学系任教,为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史学会会员,因其外表英俊而颇受珞珈山上广大女性的青睐。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女孩的杨端六、袁昌英教授夫妇之女杨静远,在半个多世纪后,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如此描述这位当时还非常年轻的单身教授:“他庄静寡言矜持,十足的英国绅士派头。论长相,他是我所见过的最俊美的中国男子。二十八岁,风度翩翩,博士、教授、未婚,他的到来,在武大群芳中引起的无声轰动,可以想见。不知是否择偶眼光太高,尽管许多热心朋友为他张罗,他都一直保持单身……”[17]抗战爆发后,武汉大学曾委托郭斌佳教授主持搜集战时史料。[18]后来,他又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参事,并在1943年11月随蒋介石一同前往埃及参加开罗会议,在中国代表团内负责“政治”与“国际要闻”工作。[19]抗战胜利前夕,郭斌佳还在美国旧金山参加了联合国制宪会议,并在联合国成立后担任安理会事务部第一司司长。[20]“直到四十多岁,他才和过去的美国女教师结婚,定居纽约。”[21]
图7 曾在半山庐居住过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史学系教授郭斌佳——“我所见过的最俊美的中国男子”(武大子弟、校友杨静远语)
抗战胜利后,国立武汉大学从四川乐山复员武昌珞珈山,此时的半山庐,依然是单身教授们的聚集地。后来被誉为武汉大学“哈佛三剑客”的韩德培、吴于廑、张培刚教授,以及谭崇台、刘绪贻、余长河、周新民、万卓恒、庆善骙等多位教授,均曾在半山庐居住过。新中国成立后,半山庐曾作为学校招待所使用,后来又改为校医院的住院部。1983年武汉大学70周年校庆之时,学校又将半山庐改回为招待所。2000年,新武汉大学合并组建后,半山庐成为学校人事部的办公处。2006年,人事部迁出,武汉大学校友总会、董事会与教育发展基金会进驻半山庐合署办公。[22]2014年,上述几家单位搬出半山庐,学校又对这栋已有8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进行了修缮。据说,半山庐修缮完毕后,又将作为招待所使用,但也有人提议可将其辟为武汉大学抗战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