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后的奋斗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日军侵略的深入,武汉一度成为抗战的中心,武汉大学的青年学生展开了更为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7月8日,武汉大学学生救国团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和平已经绝望,要求政府立即出兵抗日。不久,成立了“抗日问题研究会”。还通过话剧、歌咏、壁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9月,董必武、郭述申、陶铸等来到武汉。10月,他们以武汉大学“青年救国团”、“抗日救国会”为基础,发展了刘西尧、朱九思、潘乃斌等一批同学加入共产党。
1937年12月28日,青年救国团在武昌成立,它是隶属于中共长江局领导的一个群众性青年抗日救亡团体。该团成立后,武汉的学生纷纷加入,武汉大学早在1936年就建立了武汉大学青年救国团,这时成为青教团的一个分团。郭佩珊、朱九思参加了成立大会。谢文耀成为青年救国团训练部门负责人。1938年3月25日,全国学联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汉口中山路总商会大礼堂开幕,武汉大学学生抗敌后援会、武汉大学抗研会两个单位成为大会主席团9成员之一。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邓颖超、陈诚、邵力子、于右任、冯玉祥等国共要人都参加了此次会议。为表示支持,周恩来、董必武、徐特立、博古、陈绍禹等还为大会题词。
此时,武大学生更为广泛地深入工厂、农村进行宣传活动。青年救国团武汉大学分团组织的“抗战教育团”,到大冶汉冶萍公司开办工人识字班,先后开班11个,受教育者达300余人。[1]1938年春,武汉的爱国人士发起了“救护伤兵医药捐款”活动,武汉大学的学生踊跃加入,仅4月8日,国立武汉大学学生抗敌后援会就捐款16元1角6分5厘。
当日军步步向武汉逼近的时候,武汉大学的不少学生纷纷奔赴抗日的各个战场。1937年,周继颐、汤钦训、朱九思入党后去了延安。1937年12月,潘乃斌、王晓云、张经谋、熊会苓、聂之俊、谢文耀、鲍光宗、顾大椿等去了陶铸在应城汤池创办的训练班学习。刘西尧、李声振、曹诚一、韦臻一、韦莲一、胡昌明等去了方毅在黄安七里坪创办的训练班学习。李汝俊、郭佩珊先后去上海寻找党组织,万国瑞、李厚生先后去了北平寻找党组织。聂之俊,江西人,工学院电机系学生,汤池训练班学习结束后,去了鄂西北参加抗日宣传,后被国民党逮捕杀害。鲍光宗,安徽人,法学院法律系学生,汤池训练班学习结束后在豫北参加抗日战争,不幸牺牲。谢文耀在大别山解放战争中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