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立武汉大学校训的文化解读
国立武汉大学在1939年正式确立的校训“明诚弘毅”,其前后二字用语分别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两部儒家经典——
“明诚”语出《礼记·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曾在《正蒙·诚明》中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则可以成圣……”
“弘毅”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中曾释之曰:“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程子曰:‘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道。’”
和当时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一样,国立武汉大学校训的制定,也是从儒家经典中撷取名言佳句,并将其凝练成一校之训,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尊重与虚心继承,而这又反过来为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增添了厚重的砝码。
在笔者看来,“明诚弘毅”的四字校训,具有如下几点非常突出的优点。
(一)引经据典,内涵深厚
虽然我们现在并不了解1939年“明诚弘毅”这一校训的具体形成过程,但据笔者推测,该校训的前面一半之所以会被定为“明诚”二字,很有可能与时任校长王星拱的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1931年4月13日,当时正兼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教务长、理学院首任院长和化学系首任系主任等职的王星拱,就曾在学校的某次“总理纪念周”中发表了题为《行易知难和儒家学说》的演讲,其中专门谈到了他对于《中庸》中的“诚”字以及“自明诚”一语的理解:
中庸又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又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自诚而明,即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自明而诚,即是择善固执。学者不全是圣人,所以择善固执,是重要的步骤。因此,下面又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前四件即是择善,后一件即是固执。[16]
如果从字面意义上进行简单解释,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即是说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是圣人的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便是教化的结果。以笔者之见,国立武汉大学后来之所以会以“明诚”而不是“诚明”为训,即是在承认“学者不全是圣人”、武大学子中的“中才”远多于“天才”这一客观社会现实与校情的前提下,充分注重教化的作用,以收“自明而诚”之功效。在王星拱看来,“自明而诚”的具体过程,即是“择善固执”,具体体现在治学的过程中,也就意味着要善于发现、甄别与求得真理,进而以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坚持真理。
在笔者看来,以“明诚”作为校训,足以同时体现施教与受教的统一,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为学与为人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以及甄别真理的智慧与坚持真理的勇气的高度统一。短短二字,竟能从中解读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实在是令人赞叹不已。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国立武汉大学校训的用词精妙,由此可见一斑。
就算只是将“明诚”二字拆分开来分别进行简单的解读和剖析,我们也能充分地感悟到——国立武汉大学将“明”字列为校训之首,便是表明了这样一所知识殿堂的第一要务和最高追求。将纯粹地、不带功利地探究知识殿堂,创进和繁荣人类文明作为大学之首任,是武汉大学自武昌高师时代以来就形成的理念,而在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后进一步上升和提炼,成为校训之首的“明”字。对于武汉大学这所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而言,没有任何事情比对真理的求索、对知识的探寻、对美的创造更加重要。这样一种超脱尘俗之“明”,纯粹理性之“明”,正是国立武汉大学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也正是这所年轻的大学在短时间内迅速创造中国高等教育辉煌奇迹的重要原因所在。
“明”字之后,继之以“诚”,这又是武汉大学一大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国立武汉大学的创建者心目中,纯粹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无时无刻不是大学教育的两大准绳,两盏明灯。这一个“诚”字,便高度概括了武汉大学对崇高道德的推崇和追求,以及对于全体珞珈学子的明确要求。“诚”是一种朴素却又高尚的心态。以诚对己,以诚对治学,以诚对他人,以诚对国家和民族,便是对全体武大人的终生训诫。无独有偶,武汉大学历史上最早的校训——武昌高师校训“朴诚勇”,第二个字也同样为“诚”字。“诚”字之于武汉大学,实在有着深厚的精神联系。“明诚”二字,说的是大学之道的不同方面,却从立体的角度同样诠释了武汉大学的魅力所在。武汉大学因“明”而灵俊,因“诚”而敦实。终明且诚,武大因此而立。
至于“弘毅”,也同样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武汉大学对全体校友的寄望。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又要躬亲践履、刻苦实干;既要顶天,也要立地。四字合一,就是修业崇德,顶天立地之意。这样的校训,才是真正地包罗万象;这样的校训,才是武大精神的真正写照。
对于“明诚弘毅”的校训与当时武大的校风、学风之间的关系,国立武汉大学校友周宏涛后来曾有过一番精彩的阐述:
本校创立时,学校当局即本“自明诚谓之教”,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二语,以“明诚弘毅”四字定为校训。校训为一校师生朝乾夕惕的箴言,对于校风之形成当不无功效。尤其在王校长世杰任内,延聘名流教授,充实图书设备,提倡践履笃实之精神,实为影响学风之重要因素。武大位于华中,其学生大都来自鄂湘皖赣之广大农村。农村中淳朴无华的气息,及沉毅踏实的精神,对于学风有其深厚的影响;兼之武大的历任校长以及同学们尊之为人师的许多权威教授,其作人与治学又皆诚挚严谨,所以武大的传统精神,很自然地与其“明诚弘毅”的校训相吻合。[17]
(二)言简意赅,高度凝练
国立武汉大学校训虽然只有短短四字,却字字珠玑,高度概括,言简意赅,言近旨远。“明”即明晓事理,系对学问、智识的要求;“诚”即内心真诚,系对德行、品质的要求;“弘”即抱负远大,系对理想、志向的要求;“毅”即刚毅坚强,系对意志、毅力的要求。诚如某些武大学子所言,如果一个人真能努力做到“明”、“诚”、“弘”、“毅”这四个字,我们还能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吗!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就特别推崇老校训中的“诚”字。他认为:“‘诚’字入校训可以说是武大特质,国内少有。解放前武大学生在社会上最好的口碑是诚实朴素、勤奋刻苦,这说明当时的校训给武大学生树立了很好的理念。”他还指出,当前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的现象严重,“诚”字有“一字值万金”的价值。[18]
(三)个性十足,独一无二
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明诚弘毅”的四字校训,不与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的校训相重复或雷同!就具体用字而言,其他兄弟院校的校训,偶有与此校训重复一二字者,但绝无重复三字者,而且重复率也相当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整体而言,这条校训绝对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可谓充分体现与彰显了武汉大学的个性魅力,从而将武大独特的文化传统、精神遗产与基本校风,与其他兄弟院校较好地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