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选珞珈:国立武汉大学新校园选址东湖珞珈山

试选珞珈:国立武汉大学新校园选址东湖珞珈山

1928年,国民政府在汉组建成立了国立武汉大学。当年7月23日的《申报》报道:“武汉大学筹委李四光,提出建设计划大纲,拟以洪山为校址……”武昌东郊的洪山,便是李四光为武汉大学新校址所推荐的最初选址。几个月之后,这一选址发生了变化。武大校长王世杰在1929年的一次讲话中曾说道:“在某一次开筹备会的时候,李四光先生提出建设一个新校舍的主张。那时,适逢叶雅各先生——前金陵大学森林系主任,后受聘于湖北省政府计划改进农业事务者——于武昌东湖一带考察农林状况之后,对大家说武昌东湖一带是最适宜的大学校址,其天然风景不唯国内各校舍所无,即国外大学亦所罕有;于是李先生等亲去该地察看。”正是叶雅各的推动,使得东湖与武大的命运从此连接在了一起。

叶雅各生于广东番禺,早年就读于岭南学堂,后赴美留学。他讲中文带着浓重的广东腔,而且说到高兴时喜欢用英语插话。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来鄂之前在南京金陵大学任教,期间他便已和李四光、王世杰等人来往甚密。在来到武汉的最初日子里,叶雅各总是早出晚归,在武昌城外的郊野四处游走查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便看中了武昌东湖南岸的丘陵地带。

相较于之前的洪山,“东湖一带”更加偏东,距离城区稍远一些,但有山有水,自然环境优美。1928年秋天,武大建筑设备委员会的几位委员共同前去实地察看,一致认为其是理想的校址。11月28日建委会第一次会议上,便正式决议武汉大学新校址选在“卓刀泉东湖嘴一带”。东湖嘴是东湖南岸珞珈山(时名落驾山,后由闻一多改名“珞珈”)东南麓的一个小村庄,卓刀泉在其南面,两地之间是一片地势较为平坦的滨水地带。1928年底建委会的计划,主要校舍就准备建在这里。

1928年的珞珈山既无丰茂植被,亦无人文古迹,不过是一座湖畔荒山。在东湖南岸,尚有其他类似的丘陵山岗,为何建委会独独选中了珞珈山呢?这一选址的关键,与珞珈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建委会委员们虽然希望武大到城郊建设新校舍,但又并不希望离城区太远,而是能和城区保持一定距离下的若即若离的关系。既地处郊外,又在有山有水的选项中“距离武昌城最近”的珞珈山,自然成为最佳选项。

1929年初,李四光在上海聘请的美籍建筑师开尔斯来汉实地考察后,武大新校舍的选址又进一步发生了微调。开尔斯更倾向于将大学建在珞珈山北至湖滨的丘陵地带中。这是一个被东湖水三面环绕的湖畔半岛,其上以狮子山为中心,分布着十余座小丘陵,地势起伏多变。开尔斯的建议得到了建委会的采纳,武大最终的校址也就在1929年初最终确定了。

图3 图中左边的小方框为武大城中老校址,中间的椭圆圈为1928年夏李四光最初建议的新校舍选址,右下方的椭圆圈为1928年秋建委会确定的新校舍选址,右上方的椭圆圈为1929年初经开尔斯建议调整后的武大新校舍最终选址;武大校园西侧在民国时期也是东湖的一个湖汊“茶叶港”,今已被填

经过“选址三部曲”,武汉大学一步步靠近东湖,最终与这片湖水在物理上实现了“零距离”接触。今天将武大与东湖分割开来的东湖南路,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划出校园成为城市道路,而在民国时期,武大校园是直接濒临湖水的。除了在东湖西南岸的珞珈山地区征地建校之外,武汉大学还从1933年开始筹建农学院,并在东湖东岸的磨山一带陆续购买了4000多亩土地作为农学院的农林试验场,其大致范围包含了今天的东湖磨山景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以及东湖梅园的一部分,等等。不仅如此,武大当时在持续征购珞珈山和磨山一带土地的过程中,还从当地渔民手中一并购买了与校园接壤的一部分东湖水域渔权,被武大购买的东湖水域大约占到了东湖总面积的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