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区的来历

十三、东中区的来历

除了1—10区以外,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大学还有个东中区。据《国共易帜前后武大的家属住宅区》一文,东中区原本是东湖中学的三栋两层楼房,后来一栋归了武大附小,两栋隔成了职工住宅。以现在的附小为基点,向东、东北和正北三个方向有三栋两层白楼,即东中区三栋、一栋和二栋。这三栋房子格局相同,门朝南开,中间有个天井,人从四个角上楼,住几十户人。

东中区因在东湖中学和二区中间,故得名。东湖中学创建于1934年,为武汉大学教职员及武汉各界名流发起创办。因地属于当时的东湖区,故称为东湖中学。1958年短暂称为“共青团中学”,后搬到东湖边上侧船山附近。东湖中学的原地成为现今的附属小学。

当时吴宓教授就在此区住过,院系调整后调往华中工学院的周克定、汤子章教授也在此住过。据说当时金克木教授住在东中区的二栋二楼。后来他写过一篇《珞珈山下四人行》,谈到他本人和历史系的唐长孺教授、外语系的周煦良教授、中文系的程千帆教授,4个三十五岁上下的人一起谈天说地的情景。当时东中区二栋的“数十户”人家中午或晚上,家家户户都把小桌子抬到走廊上吃饭,实际上就是听他高谈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