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修息游:黉宫学府与湖山风景
1930年,珞珈山新校舍工程正式开工兴建。由美国人开尔斯设计的武大校舍建筑,总体上采用了当时中国大型公共建筑所时兴的“中国固有形式”风格,即传统的宫殿式复古建筑,但在装饰上更加简洁。这批校舍屋顶统一采用了绿色琉璃瓦,屋檐以下的梁柱、额枋和墙面皆不施彩绘,径以水泥灰色作为外墙装饰。
图4 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建筑细节
开尔斯在武大所采用的这种以绿色琉璃瓦为最醒目特色的近代建筑风格,与东湖风景区的碧水青山和谐统一。它不仅影响了武汉大学,也奠定了日后整个东湖的建筑风格基调。20世纪50年代后东湖的建设中,如听涛景区行吟阁、长天楼、濒湖画廊、屈原纪念馆、碧潭观鱼,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科普楼,磨山景区朱碑亭,乃至于东湖周边的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筑,均采用了类似的“绿屋顶”。
图5 东湖听涛景区的标志性建筑行吟阁(建于1955年,与武汉大学民国校园建筑风格颇为相似)
1932年春,武汉大学正式迁入珞珈山。从此往后,武大师生的学习生活,都与身旁这片浩淼的东湖水有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武大学生时常三五结伴,前往东湖垂钓、泛舟、野游,东湖也成为了当时武大校园文学中最常见的场景和意象。
图6 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印制的东湖风景明信片(照片拍摄地为武汉大学湖滨泳场,此处除了左为武汉大学的游泳场外,也是东湖游船停靠的码头之一,照片中可见湖岸边停靠的大量游船)
而东湖带给武大师生的一项最大的礼物,便是水上运动在武大的兴起。迁入珞珈山后,武大聘请了从德国柏林体育大学留学归国的游泳教师袁浚担任体育老师和体育部主任。袁浚出生于洞庭湖上的一个船工家庭,自幼熟悉水性,在他的努力下,武大体育教学有声有色,得到了教育部褒扬,特别是游泳成为一大特色。学校在东湖边兴建了两个湖滨游泳场,游泳还被列为必修课,游泳达标也成为武大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图7 国立武汉大学游泳队
图8 20世纪30年代武大东湖湖滨泳场的游泳景象
1933年夏,身在武昌的张学良向袁浚学习游泳技巧,并多次前来武大东湖边游泳。某天,张学良和时任武汉行辕参谋长钱大钧等人一同偕各自夫人前来武大共同游泳。当时中国学校均禁止女生游泳,认为“有伤风化”。张学良等军政要人带夫人下水男女混泳的消息在珞珈山迅速传开,学生们纷纷来到湖边围观,张学良还特意让夫人赵一荻为众人表演游泳。有了名人带头,袁浚趁热打铁,向武大申请废除女生游泳禁令并开设女生游泳课,得到了校方的批准,武汉大学也成为中国最早开设女生游泳课程的大学,一时间武昌东湖之滨堪称开风气之先。
20世纪30年代的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与同时期东湖西岸的“海光农圃”,共同成为最早建设武汉东湖风景区的开拓者。当时武大已然成为了东湖的风景地标,乃至武汉三镇必去之旅游景点。民国时期著名的风景旅游刊物《旅行杂志》上,曾多次刊登有关东湖珞珈山的游记。曾在武大中文系任教的苏雪林,晚年在台湾时曾撰文写道:“每逢春秋佳日,游人如织,都自那烦嚣杂乱的都市,涌向这世外仙源,抖落十斛襟尘,求得几小时灵魂解放之乐……每遇夏季,居住珞珈的人固然要把每天一半的光阴消磨在东湖里,三镇居民也成群结队而至,在那柔美湖波里,寻觅祛暑的良方。所以湖滨茶寮酒馆,鳞比栉次,热闹的景况抵得北戴河和青岛的汇泉浴场。”
图9 20世纪30年代《旅行杂志》曾多次刊登有关武汉东湖珞珈山的游记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东湖南路的修建将武汉大学与东湖生硬隔开了,校园北部湖滨地区则被划出另建他校及其他科研机构,仍属于武大的沿湖地带,后来也不断遭到其他一些单位的蚕食占用。事实上,刚刚被拆除的工学部主教“变形金刚”,也正是在其所在地块不属于武大时期兴建的。不过,武大与东湖之间的连接,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斩断。2011年,武大校长李晓红提议效仿牛津剑桥两校的赛艇传统,举办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龙舟赛,这一赛事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届。武大与华科大皆位于东湖南岸,两校龙舟赛,也选择在东湖磨山景区水域举办。这一独具武汉特色的同城高校水上赛事,也可视为武汉大学与东湖历史因缘的一种承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