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名人档案简介

武汉大学名人档案简介

王 环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在武汉大学百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历史进程中,有许多怀握瑾瑜、龙章凤姿之士。他们在各学科、领域、行业颇具影响力并得到社会和历史承认,为整理和收集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珍贵史料,丰富档案馆馆藏资源,传承和发扬百年名校的优良传统和先进文化,加强校史研究和校风、学风建设,武汉大学档案馆于2006年启动了武汉大学名人档案征集工作。

根据《武汉大学著名人物档案管理办法》(武大档字〔2006〕2号文),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2006年,第一批名人档案开始征集,此次征集对象包括:武汉大学教职工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的正职领导(包括合校前各校正职领导)以及曾任国家一至三级教授者,经过公示,查漏补缺,最终确定了129位征集对象,涉及全校21个单位和学院。2015年,经学校第二批名人档案征集工作专题会议研究,确定了第二批名人档案的范围和对象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增补)、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增补)、合校后学校历任正职领导(增补)、副省级以上领导干部、离休老革命干部(老红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著名校长或校务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学院在各学科领域有重大学术成就、在国内外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或对本学院学科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学者。根据上述范围,拟定名单112人,涉及全校19个单位和学院。

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经过档案馆及各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档案员的长期努力,截至2016年5月,已有109位名人的6931件档案材料征集整理完成。这些档案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质量较高,精品较多,下面列举一二。

黄侃亲自手写的书稿多件。黄侃(1886—1935年),字季刚,湖北蕲春人。原名乔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近代语言文学学家,“章黄学派”创立人之一。武汉大学语言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1903年考入武昌文普通学堂,1905年官派至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在早稻田大学期间加入宋教仁创立的同盟会。在此期间,以运甓、不佞、信川等笔名写作《释侠》、《专一之驱满主义》、《哀贫民》等文,刊于章太炎主编之《民报》。章太炎赏识黄侃的文采收其为徒,教授其音韵、说文。1908年,黄侃因母亲去世回国,但遇清政府严捕革命党人而又离开家乡,前往日本。1910年回国筹备成立了孝义会。1911年辛亥革命中,他和黄兴曾是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现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他开设的课程有尚书、尔雅、文字、声韵、文选及宋词语课等。他授课风格生动,不拘一格,十分传神,加上善于吟诵诗章,抑扬顿挫,学生们非常喜欢他的讲课风格,戏称为“黄调”。黄侃在文字、声韵、训诂等学术方面的研究功底深厚,其重要著作有《文心雕龙札记》、《反切解释》、《日知录校记》、《集韵声类表》、《黄侃论学杂著》、《说文笺识四种》、《字正初编》、《黄季刚先生遗书》等。发表的论文有《春秋名字解诂》、《与友人论治小学书》、《稷通释》、《释尸鸠》、《咏怀诗笺》、《中国文学概谈》、《文学记微》、《秋华室说诗》、《诗音上作平证》、《汉唐玄学论》等。

朱裕璧生前从德国带回祖国的显微镜。朱裕壁(1903—1986年),字楚珍,湖北宜都人。国家高教二级外科教授。1926年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专门学校,1929年留学德国,就读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外科临床学院,并于1934年获该校研究病理学博士学位。1936年获美国洛氏基金会特别奖(教育部推荐),1985年入选湖北省科技精英。曾任中国民盟中央委员、湖北省民盟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政协湖北省常委、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历任中山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北平协和医院研究员,同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等职。1942年,应湖北省政府之邀在恩施筹备湖北省立医学院,任筹备处主任、院长。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于1943年创立湖北省立医学院(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1946年创立附属教学医院,任首任院长。朱裕壁教授从德国带回的显微镜(见图1),在当时成为该校建院初期唯一的高档教学仪器。新中国成立后,继任湖北医学院院长,在任职期间,尽管政务繁忙,仍然坚持教学和临床医疗工作,主讲了外科学、解剖学、德语等课程,并亲自做临床手术,是当时湖北卫生界的“三把刀”之一。

图1

谭戒甫与毛泽东来往的信件。谭戒甫(1887—1974年),原名作民,字介夫,湖南湘乡人。1905年考入湖南游学预备科。1909年考入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学习电机工程。1914年到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教英文课。1928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任讲师一年,后被聘为教授,讲授诸子要论、诸子专书研究、目录学、吕氏春秋、形名学等课程。1938年到1946年历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贵州大学、贵阳师范学院、湖南大学等校教授,曾任西北大学、贵州大学中文系主任,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53年高校院系调整,调回武汉大学,任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先秦诸子”、“楚辞”和“金文”。其中对墨经的研究尤为突出,出版著作有《墨辩发微》、《公孙龙子形名发微》、《墨经分类译注》、《庄子天下篇校释》、《屈赋新编》。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还编印过许多讲义,如《墨经易解》、《墨辩发微之三——墨经易解》、《诸子选读》、《文章选读》等。他对史学的研究、教学直至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均是在没有师承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刻苦钻研而成。

图2

张瑞瑾1955年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副院长任命书和1984年由赵紫阳总理签发的名誉院长任命书。张瑞瑾(1917—1998年),湖北巴东人,著名水利学家,中国近代河流泥沙研究之父,河流力学及治河工程专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3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194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进修一年,回国后任南京中央水利试验处研究员,1947年回到武汉大学,历任武汉大学副教务长、工学院副院长、水利学院院长等职。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前身),张瑞瑾历任副院长、党委常委、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1983年被国务院任命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名誉院长。曾任国家科委水利工程学科组副组长,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水电部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国家水利电力部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协调组组长,湖北省水利学会第一至三届副理事长,湖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湖北省水利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科协顾问等职。张瑞瑾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基本规律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就得出黄河年均产沙量为15亿吨的科学数据,20世纪50年代提出泥沙沉速和泥沙启动的计算公式,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水流挟沙力公式至今仍被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在长江葛洲坝工程建设中,他提出的“静水过船,动水冲沙”的方法,解决了葛洲坝船闸引航道的泥沙淤积问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张瑞瑾的主要著作有主编《水力学》、《河流动力学》、《河流泥沙动力学》(获水利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合著Sediment Research in China,参编的《河流泥沙工程学》获全国优秀教材奖。

图3

刘赜著作《说文古音谱》和其书法真迹。刘赜(1891—1978年),字博平,湖北武穴人。著名小学(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专家,书法家,国家一级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五老”之一。1914—191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师从著名国学大师黄侃先生。1927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1929—1978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授文字、声韵、训诂和《周易》研究诸课程,同时兼任系主任多年。1956年由教育部评定、国务院公布为一级教授。至1978年病逝,50年贡献于武汉大学。刘赜是章黄学派嫡传弟子,致力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他继承了章黄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又有自己的创新,他将汉字的形、音、义看成一个互有关联的整体,从语言的角度加以联系,探索发掘其中内部发展规律及关系。1932年,他将声韵学教案整理编撰成《声韵学表解》,寄请黄侃审阅,黄侃特意请自己的老师章太炎为书作序,序中评价道:(此书)“言古今韵,能得大体”,并称许刘赜为“再传弟子”。1929—1963年,刘赜先后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武汉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说文〉释例匡谬》、《楚语拾遗》、《古声同纽字义多相近说》、《〈说文〉形声释例》等多篇重要论文,1963年出版《说文古音谱》一书,1978年病逝时留有《初文述谊》和《小学札记》两部遗著。

图4

以上这些,是名人档案的沧海一滴,还有更多的珍贵档案尚在整理和征集途中。名人档案的收集是需要长期进行的,名人档案的工作是特别有意义和价值的。名人档案是宝贵的智力资源库,是档案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校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名人档案,从不同侧面记录了武汉大学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见证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宣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有利于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和校史研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名人档案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收集和整理名人档案,也为档案馆丰富了馆藏,更为国家社会积累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名人档案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力争做到收藏与展览相结合,充分发挥名人档案的作用。既对珍贵档案进行收集和整理,又努力创造平台展示名人风采与成就,以达到宣传、教育、激励的目的;对于已经整理进馆的名人档案,我们坚持做到管理和使用相结合,既对档案起到科学、专业与规范化的保存和管理,还对捐赠者或单位提供便捷的借阅使用。除此之外,我们还采取了对非涉密的档案材料作为资源共享发布在校园名师库网络上,有计划地进行著名人物资料汇编等各种措施,推进名人档案的开发利用,做到收展结合,管用合一,服务学校,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