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档案馆可移动文物档案的普查概况
武汉大学档案馆是永久保管学校档案的基地和专门机构,同时也是武汉大学最完备的史料库,武汉大学发展120多年的历史全部浓缩在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资源中。档案馆馆藏资源丰富,截至2015年11月底,档案馆库藏总量为259056卷、20722件,馆藏数量位于全国高校前列;馆藏档案历史年代久远,其中最久远的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冬月二十八日陶光奕族人将祖传土地转卖给李维叔侄名下的一份地契文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武汉大学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产生了许多珍贵的档案材料,有些档案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价值层面,都已经具有文物的价值。因此湖北省文物局在武汉大学进行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过程中,武汉大学档案馆成为重要一站。2014年6月9日和24日,湖北省文物局文管处刘彦处长、湖北省鉴定委员会张少山处长、湖北省图书馆特藏部管小柳主任、湖北省文物局博物馆蔡加宝、湖北省文物局普查办公室蒲依一行,前后两次到校档案馆对馆藏的档案进行普查摸底并初步鉴别、定级。
对于此次文物档案的普查工作,馆长涂上飙高度重视,要求全馆全力配合;而在整个普查过程中,主管副馆长郑公超全程指导部署并拍照,档案管理室和馆办公室全程参与,提供相关档案。文物局几位专家和领导对馆藏的部分实物档案、凭证档案(如地契和毕业文凭)、字画、印章、徽标(如校徽)、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图纸、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部分教学档案和行政档案等进行了仔细的鉴别、定性,并对确定为文物的档案和实物相应划分了国家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和一般文物4种文物级别。具体见表1。
表1 武汉大学档案馆馆藏文物档案鉴定一览表
续表
续表
在档案馆开展文物档案普查工作,对档案馆具有深远意义。档案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作为高校档案馆,保存着本校建校以来所有的文献资源,而且是唯一保存本校资源的机构,这种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档案资源的珍贵性。而在档案馆进行文物档案普查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更高层次上肯定了档案的价值,肯定了档案和文物具有某种相通的属性。一旦档案文献被确定为文物,档案就从普通的档案文献升级为珍贵文物,具有了文物和档案的双重属性。在表1中,档案馆被鉴定为文物的实物有19件,档案文献有199件/套。档案馆中的档案文献丰富,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档案被升级为文物,所以,通过文物档案的普查,不仅有助于把档案馆具有文物价值的档案加以梳理并妥善保护和管理,加强对学校和国家珍贵财产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此外,也增强了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会引发整个社会对档案文献资源的重视、保护与开发。
【注释】
[1]《可移动文物》,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E1KmsnlxHEu VvnEb8sXzUcXMZwo29XNSvoQM03a9qmascPQpHiv7FL3Mf2cOuXwSLDMz5rLWclRp Z17prcw5K.
[2]《可移动文物》,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E1KmsnlxHEu VvnEb8sXzUcXMZwo29XNSvoQM03a9qmascPQpHiv7FL3Mf2cOuXwSLDMz5rLWclRp Z17prcw5K.
[3]湖北省部署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http://news.cnhubei.com/xw/zw/201304/t25434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