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石屋——从建筑工程处到“任李二公祠”

珞珈石屋——从建筑工程处到“任李二公祠”

1929年初,国立武汉大学最终确定在武昌郊外、东湖之滨的落驾山(后改为珞珈山)—狮子山一带建设新校舍,学校邀请的美国建筑师开尔斯要求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提供珞珈山一带的详细地形图。随后,时任代理校长刘树杞便前往汉口邀请他的留美老同学、麻省理工学院土木系毕业的缪恩钊来校,聘其为建筑设备委员会监造工程师,并且要求他负责尽快把珞珈山地形图测量出来,以便进行建筑设计。缪恩钊随即邀请沈中清做他的助手,还另外请了姜福德等4名测工,并从湖北省建设厅借了测量仪器。1929年3月18日,沈中清和4名测工携带全部测量仪器和设备,从武昌城内步行至珞珈山新校址,租借了一位广东商人刘燕石在珞珈山北的一处私人庄园居住和工作。据沈中清回忆,“那时落驾山上树藤杂草一片原野,五里之内没有人烟,山上野鸡野兔常有遇见。有时刘公打一只野鸡给我们加餐。晚上我们用煤油灯照明做内业”。在监造工程师缪恩钊的领导下,沈中清等人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在当年8月完成了全部测量工作。[1]

图1 1929年建成的珞珈石屋

1929年7月,沈中清等人在测量珞珈山地形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在山上“就地捡集的乱石”,开始修筑建筑设备委员会工程处办公室。这是一座三开间的平房,建筑面积192平方米,造价0.58万元,由缪恩钊、沈中清设计,“前廊阳台用乱石砌筑四根柱子,盖青布瓦屋面,外观造型古色古香”,“地板门窗装修均用杉木料,做古铜色油漆”。后来,校长王世杰将这座小房子命名为“珞珈石屋”——顾名思义,就是用珞珈山上的石头砌成的小屋。整个建筑因系就地取材,故而呈现出珞珈山当地石材所特有的黄褐色,外立面亦朴实无华,别具自然纯朴的郊野气息,屋旁还配以庭院花木,亦扶疏有致。珞珈石屋于1929年10月竣工,11月,建委会工程处进驻办公。在其修建之前,珞珈山上的建筑仅有西南山坡的彤云阁与北山坡的刘氏庄园,因此,珞珈石屋也是武汉大学在珞珈山上建造的第一座建筑。虽然只是一层平房,但因其所处地势较高,“坐落在珞珈山北麓半山腰,面对狮子山建筑中心,用望远镜远眺施工现场的一切活动一目瞭然,真是理想的监督岗”。[2]

图2 1929年建成的珞珈石屋

1931年底,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一期工程全面竣工。1932年春,全校师生从武昌东厂口旧校舍迁入珞珈山新校舍。由于当时学生人数不多,狮子山上的学生宿舍还有不少富余房间,学校便暂时将部分房间用做行政办公用房及单身教职员宿舍,工程处也从珞珈石屋搬到学生宿舍。随后,学校便将珞珈石屋这个刚刚空出来的“工程处旧址”安排给时任史学系主任李剑农与经济系主任任凯南两位教授居住,他们均是只身从湖南老家来到武大任教的教授,未带任何家眷。据时任法学院院长皮宗石之子皮公亮先生回忆,当时,任凯南住西边,李剑农住东边,前房作书房,后房作卧室,共请了一个厨师做饭。两位教授十分勤奋,除授课外,几乎整天在屋里看书写作,石屋安静得像一座庙。于是,他们的湖南老乡与留英同学、外文系女教授袁昌英便开玩笑地将“珞珈石屋”称为“任李二公祠”,后来,这个名字慢慢地传开了,成为“珞珈石屋”的绰号。[3]此外,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系的夏道平校友,不仅将这两位时年50岁上下的教授尊称为“石屋二老”,甚至还曾经和另一位同学一起,充满崇敬感地一路尾随这“二老”从珞珈山下慢慢地走回山上的石屋。[4]

图3“石屋二老”——李剑农(左)、任凯南(右)

令人遗憾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珞珈石屋”被拆除,在其原址上建起了一座三层楼的招待所(后来又改作研究生院办公楼),于是,武汉大学在珞珈山上建造的第一栋房子,就此销声匿迹,唯有石屋门前下山的一段老石阶留了下来,还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座早已不复存在的老房子当年的沧桑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