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一梦:民初任桐的东湖风景区建设构想

沙湖一梦:民初任桐的东湖风景区建设构想

位于今天武汉市三环线以内,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的东湖,曾长期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但清末民初的武昌城区仍主要局限于明城墙以内。东湖距武昌城最近处也有约4公里的距离。对于古城里的居民而言,东湖不过是远处一抹泛着波光的模糊的天际线,与环绕在这座城市外围的其他众多湖泊沼泽并无任何区别。

近代最早“发现”东湖的是清末民初一位客居武昌的浙江人。此人名任桐,字琴父,浙江永嘉人,1900年来鄂,在武昌商埠局任职,民国后归隐田园,过起了隐士生活。他自幼便嗜游历山水,“每与山水为缘分……遇一丘一壑必纵览而必登”。归隐后,任桐在武昌城北郊沙湖西北岸建筑了民国时期武汉著名的私家园林——琴园。琴园曾留下了许多近代名人的文化足迹,谭延闿曾为该园题字,康有为曾题写楹联,黄侃曾游园作诗。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亦曾组织师生前往该园野游。

图1 左为武汉市武昌区沙湖公园“新琴园”景区内的任桐铜像,右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游览琴园留影

1923年,隐居琴园的任桐编写了一本《沙湖志》,将他对武昌郊外湖泊群的风景想象,全部倾注在了这本著作中。此书所称的“沙湖”,指的就是今天的武汉东湖,而今天的沙湖,在书中则被称为“小沙湖”。在任桐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由东湖、沙湖、晒湖、南湖、汤逊湖、青菱湖、梁子湖、严东湖、严西湖等武昌郊外众多湖泊群共同构成的一个“大沙湖”风景区。而这一风景区的核心“沙湖”,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东湖。

任桐根据大东湖地区的自然地貌和民间传说,归纳出了“沙湖十六景”,其中“琴堤水月”、“雁桥秋影”、“寒溪渔梦”、“金冢桃花”、“东山残碣”、“卓刀饮泉”、“泉亭松韵”、“沟口夕阳”、“鸥岛浴波”九景,皆位于东湖。这些景点构想中的许多,在日后的东湖风景区建设中已然实现,如琴堤水月即今贯穿湖心的沿湖大道,雁桥秋影即沿湖大道二十三孔桥,鸥岛浴波即落雁岛等。

图2 任桐在《沙湖志》中所绘制的“沙湖名胜全图”

在这十六景中,“金冢桃花”一景,正是位于今天的珞珈山武汉大学。《沙湖志》记载:“逻迦山之阳,民国初年女伶金月英葬此,性贞烈,墓畔多桃花,游人过此,有人面桃花之感。琴父拟联:人面已成无色相,桃花还结有情缘。”此处的“逻迦山”,即今天的珞珈山。任桐在此提到的金月英墓,早已无迹可寻,但在侵华日军种下樱花以前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桃花确实曾经是珞珈山一带每年春日最引人注目的花卉。如1938年3月24日王世杰日记便写道:“今日偕李仲揆渡江,赴珞珈山,校园中桃花盛开,鲜艳无比。”任桐在此挖掘出女伶金月英的故事,似乎是有意将东湖南岸这片桃花盛开的丘陵地带,打造成大东湖风景区中一个以“桃花结情缘”为主题的景点。

遗憾的是,由于民国初年的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任桐在《沙湖志》中所描绘的“沙湖十六景”建设构想,最终只是一纸空想,乃至于连他精心建筑的琴园,也不断遭到摧残,最终毁于抗战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