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宣传,催醒国人
(一)1931年演讲宣传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教师们利用星期一总理纪念周的演讲,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进行大肆揭露,以警醒国人。在每个星期一总理纪念周,教师们都要进行演讲,基本上都与抗日有关。
1931年11月9日的周刊,刊登了陈通伯院长《实力的准备》的报告,呼吁国人振奋精神,要求政府充实实力。
1931年11月23日的周刊,刊登了周鲠生教授的《对日问题剖析》的报告。他说,日本侵入中国,可能出现四种结果:日本屈服、中国屈服、中日开战和调停妥协。他希望通过国际法及国际组织来阻止日本的侵略,但又认为日本决不会放弃东三省。因此,他要求青年要有抗战的决心,要做抗战的多方面准备。[1]
1931年12月7日的周刊,刊登了时昭瀛教授的《东省事变之史的解释》的报告。报告通过追溯事变的历史过程,说明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二)1932年演讲宣传
1932年3月4日的周刊,刊登了学校东省事件委员会的《国难与银行存款》的报告。报告号召大家要正确认识战争状态下中国的经济形势,要努力筑起中国金融上的壁垒。
1932年3月22日的周刊,刊登了王星拱教务长的《国人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的报告。报告通过分析当时的中日状况,提出了要与日本做长期的经济绝交,同时全国要通力合作拼命抵抗。
1932年3月30日的周刊,刊登了邵逸周院长的《国防军需的准备》的报告。报告认为中国与日本打仗,不仅应在血肉上与之战斗,而且要在智力、财力、工力等方面都有发展,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图3
1932年4月19日的周刊,刊登了周鲠生教授的《国联调查委员团与国联大会委员会》的报告。针对国联调查团的来校参观,周教授对国联面对的形势及作用进行了说明。强调中国一方面要作长期的抗战,同时也要注意国联的行动。他认为,国际宣传与外交活动对战争会有重要影响。
1932年4月26日的周刊,刊登了皮宗石教授的《关于国难会议的报告》。报告对为解决目前时艰,如何推进民主政治作了介绍。
1932年5月3日的周刊,刊登了张沅长教授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强调:“中国的学术界应该要研究同中国状况适合的学术,拿这学术来领导民众努力于心里的建设和物质的建设,朝创造和生产这条路上走去,培养民力,发展民智,做民权民治的基础。”[2]
1932年5月10日的周刊,刊登了周鲠生教授的《国际裁军会议》的报告。报告说明,世界各国都在高喊裁军,但都在增加军备投入。国联对中日关系的处置态度,将关系到国际安全。
1932年10月10日的周刊,刊登了周鲠生教授的《东省事件之国际形势》的报告。报告通过各国对日态度的分析,认为应该靠自己来长期抵抗日本,但借助国际的干涉也是不应忽略的。
1932年11月28日的周刊,刊登了吴其昌教授的《治学的态度和救国的态度》的报告。他说:“到现在,是‘同舟共济’,也可以说是为国家,同时也是为自己。现在要共赴国难抗日,但也应积极创造新的文化。只有新的文化产生,才能给中国以新的生命。”
(三)1933年演讲宣传
1933年1月16日的周刊,刊登了王世杰校长的演讲。演讲通报了山海关热河的战争形势,分析了日本侵略中国得不到国际有效援助的原因。一是世界经济凋敝;二是战债问题的纠纷;三是欧洲与远东问题有关系国家右派的得势。针对这一形势,他讲了全校教职员对国难及学校工作的态度。他说,对于救国的一般方针,要做长期的抵抗工作,大家一定要努力使中国整个社会的秩序不紊乱;学校是延续民族精神生命的工具,国难时期应该增加其效率;全校同学救国的见解是难得一致的,但无论哪种都不阻止。
1933年2月27日的周刊,刊登了周鲠生教授的《东省事件的新形势》的报告。他说,通过国联和19国委员会的调查,出台了一个调查报告,认为东三省是中国领土;“9·18”事变不是日本合法自卫的行动;满洲国不是独立的组织;提出了解决东三省问题的建议。他又说,日本拒绝接受建议书的可能性很大,中国不能不有牺牲的准备,不能不抵抗。现在的形势,真是到了很严重的关头。[3]
1933年4月10日的周刊,刊登了韦润珊教授的《从地理观点上谈谈东北四省》的报告。报告认为,东北四省物产丰富,是中国的生命线。现在拱手让人,是不得了的危机。
1933年5月22日的周刊,刊登了查啸仙教授的《国耻与我们的责任》的报告。报告说,近百年我们有许多国耻,究其原因,一是我国民族意识不发达;二是我国学术,尤其自然科学不发达。我们必须认定国耻就是我们自身的耻辱,然后会有无上的勇气去做雪耻的工作。要做到雪耻,一要唤起民族意识,使全国人对于国耻均有十分深切的认识;二要推进学术,尤其自然科学,使之尽量发达。迈步前进,百折不回,这是全国中人人的责任,尤其是我们大学师生的责任。
1933年10月9日的周刊,刊登了周鲠生教授的《外交与国防》的报告。报告说,国联调查团的报告出来后,中国获得了精神上的支持,但日本退出国联,并与中国签订《塘沽协定》。于是,出现了排日和亲日两种观点。目前,中国的外交,仍要持多做少说主义。对于国防要有整个的国防政策,要有永久的国防计划。
1933年11月13日的周刊,刊登了郭斌佳教授的《现今满洲问题之核心》的报告。报告说,“满洲国”问题已经世界化,我们所希望的,就是世界各国,能够在远东,保持势力均衡的局面。
1933年11月20日的周刊,刊登了查谦教授的《国防与科学》的报告。报告说,近代的战争,已变为科学的战争。要国防的巩固,也不能不注重科学。
(四)1934年演讲宣传
1934年4月23日的周刊,刊登了刘異教授的《世界战争的动力与趋势》的报告。报告说,为争夺土地、财产及资源,人们发起了战争。但战争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是万恶的,是摧残人类毁灭世界一切的。过去的战争是人力战,现在的战争是机械战,未来的战争将会是化学战、电气战。作为学者应该为人类废除战争而努力。
1934年6月11日的周刊,刊登了周鲠生教授的《对日外交》的报告。报告说,如何解决中日争端,有通过国际缔结和约说、有联俄对日说、有消极不承认说、有直接交涉说、有局部交涉说等。但这每一说都是有局限性的,应该研究更为适当的办法。
1934年12月3日的周刊,刊登了周鲠生教授的《中国与国际联盟》的报告。报告说,国际联盟有四件事情使中国最失望。一是不平等条约修改问题;二是中日事件问题;三是非常任理事落选问题;四是经费问题。四个问题最令人失望的是中日问题。
(五)1935年演讲宣传
1935年3月18日的周刊,刊登了周鲠生教授的《欧洲政局与远东和平》的报告。报告说,对于远东事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远东有其特殊情形,应该特殊解决;另一种认为,远东与世界及欧洲是连为一体的,应该考虑远东以外的情形。周教授坚决主张远东问题一体解决。
1935年5月7日的周刊,刊登了郭斌佳教授的《从日美考察团说起》的报告。报告说,日本政友社来访,目的是推动中日提携。郭教授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切实解决东省事件;日本要以互惠通商;废除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投资采取开明政策;对于华北要恪守条约等。对于美国的来访,郭教授认为与日本完全不同。美国在华贸易、投资及经济关系等都与日本不同。
1935年11月11日的周刊,刊登了吴其昌教授的《历史上国难的教训》的报告。报告说,历史上的国难有三类,出现三种情况。一是突破国难,进而中兴;二是挡住国难,保持国力;三是不克国难,沦陷亡国。吴教授说,无论何种外族的力量,多不能征服中华民族。亡中国者,只有甘心出卖祖国的汉奸。历史的教训要记心头:要肃清汉奸;要团结内部;要自力更生;要统一意志;要决心牺牲;要彻底认识全民族的伟力;要坚决自信全民族复兴的成功。
(六)1936年演讲宣传
1936年3月30日的周刊,刊登了谭声乙教授的《原动力与国力》的报告。报告说,人力、火力、风力、水力等这些皆为原动力,所谓国力即一国人平均使用原动力之大小。我们应该提高原动力来增强国力。同期的周刊,还刊登了邬保良教授的《战争毒气与个人防御》的报告。报告介绍了毒气的要素、种类、简易治疗、防御方法及战争毒气的将来。
1936年4月27日的周刊,刊登了杨端六教授的《战时经济的特征》的报告。报告说,战时经济的特征有三个:一是国民经济的权利和义务极不公允;二是子孙的负担加重;三是个人完全失去经济自由权。这就是欧洲战争时的特征,我们现在也应努力适应这一特征,否则战争是打不赢的。
1936年5月4日的周刊,刊登了叶峤教授的《毒气作战与团体防御》的报告。报告讲了毒气的作用、毒气战的条件及毒气战的方法。对于毒气的防御,包括自备氧气、物理消毒及化学消毒三种。
1936年5月25日的周刊,刊登了余炽昌教授的《为适应战时的运输——铁路上应有的准备》的报告。报告说,战时铁路运输的特点表现在:铁路运输要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增大其效能,保证其速度;要有防御、修复功能;要保证机车的数量。因此,要保证机车的畅行无阻;要增加机车速度;要减少机车的停顿;要有效地组织保证。
1936年6月1日的周刊,刊登了胡稼胎教授的《战争之哲学观》的报告。对于战争,报告说,弱小的民族应该极力准备战争,造成势均力敌的局面,使任何国家对于战争,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人类才想方设法抑制欲望,而把全部的精力用到真善美三大理想上面去。这样一来,现在抵抗的战争应该有,将来侵略的战争或可无。
1936年6月8日的周刊,刊登了韦润珊教授的《作战与天时》的报告。报告认为,作战与天时很有关系,空战、枪炮战及毒气战等都与天时有关系。因此,在作战时,应该加强预备。
1936年6月29日的周刊,刊登了陶延桥教授的《活性炭》的报告。报告对活性炭的意义、必要性质、原料构成、活性原理、活性方法、活性成分及检验活性炭的标准情形等作了介绍。
1936年10月5日的周刊,刊登了普煦教授的《国难与教育》的报告。报告说,目前的国难有外在和内在的原因。就内在来看,教育的不健全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国民的精神训练、人格陶冶的教育。因此,今后应以我国古代儒家之所谓“士”的修养作为我们精神教育的目标;应培养如宗教家那样的刻苦牺牲与服务的精神;须培养戒浮夸而重实学的风气;应培养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勇进的与奋斗的人生观。
1936年12月21日的周刊,刊登了周鲠生教授的《中日问题外交史之一页》的报告。报告说,美国的远东政策是失败的,究其原因:一是英国的消极态度;二是中国外交缺乏多方面的活动。因此,今后美英两国在远东的政策应采取一致行动,彼此合作,否则徒予日本以侵略的机会而丧失其本国在华的利益;中国外交应多方面的活动,尤其是侧面交涉,不能完全依靠国联或其他一国的政府;中国应随时随地实行抵抗外力的侵略。
(七)1937年演讲宣传
1937年3月22日的周刊,刊登了周鲠生教授的《外交之检论》的报告。报告说,对日外交有两个目的,一是避免战争而保全国权;二是为准备第一目的不能达到,广求与国,以补助军事上的缺陷。鉴于前期外交的失败,现在应谨慎处理,努力改进:调整策略,即外交由中央直接负责,与日本进行直接交涉,由退让改为积极对抗;调整人事,将外交专家、政治家及有声望者派往外交战场;调整结构,要改良情报和裁撤小国使馆。
1937年10月11日的周刊,刊登了周鲠生教授的《对日抗战中之外交》的报告。报告说,政府对于抗战最近是在积极的准备,卢沟桥事件就是政府积极准备的结果。抗战如果坚持半年以上,将会出现有利战局。因为,日本军部并不能代表日本全国甚或资本家;中国现在举国一致,不怕内乱,不怕外患。
1937年10月18日的周刊,刊登了伍启元教授的《非常时期的中国财政》的报告。报告说,战时的经济是收入少而开支大,应该实行开源节流政策。通常战时国家的收入靠租税、国民自动献金、国业事业收入、出卖国有财产、发行公债和发行纸币。适应战时的需要,应该增加旧税、创设新税。目前较有希望的是转口税(国内关税和货物流通税)和一般财产税(按人或按物课税)。
1937年10月25日的周刊,刊登了范寿康教授的《关于这一次的抗战》的报告。报告说,这一次抗战的目的是求中国的自由平等和维护世界的正义;抗战的前途是乐观的,经过持久作战是会胜利的;对于同学来讲应力持镇定尊重犯律,但也应利用各种机会来尽应尽的责任。
1937年11月8日的周刊,刊登了钟兆璿教授的《抗战期中之对外贸易》的报告。报告说,为对付抗战时期的贸易逆势,应该努力生产、保护运输、管理外汇、统制进出口和实行物物交换。
1937年11月15日的周刊,刊登了王星拱校长的《抗战与教育》的报告。报告说,即使在战争的环境下,也应该围绕大学的主要任务,为近代化的事业,努力学习专门的知识,即教育不可中断;但在一班课程之中贯注抗战精神是应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