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区的演变

七、五区的演变

五区就在四区的北偏西一带,即狮子山的西北面的郭家山。此处规划建设农学院,包括一栋主楼和侧楼。据陈一周(陈华癸院士、周如松教授之子)教授介绍,此处属于五区,主楼在1937年只建了一半,西迁回来后才完工。主楼的东边有一栋联体的平房,20世纪40年代住着柯象寅、章文才、陈华癸等4位教授。院系调整后,水利学院就将此房拆了。主楼的西北边,即现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所在地,是农学院的果林地。农学院的所在地在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过程中,划归武汉水利学院(后改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主楼成为武汉水利学院的行政办公楼。2000年学校合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回归武汉大学。其主楼成为学校学工部、团委、教育科学院、报社的办公地。

因原五区被划分出去了,有人说院系调整后的狮子山一带就是五区了。1974年9月26日的学校规划,当时山上有学生一食堂,有学生宿舍1—4舍,办公单位有外语系(在民国时期的法学院),图书馆(现在为校史馆),数学系(在民国时期的文学院),物理系、化学系(在民国时期的理学院),化学系的北边为煤气厂、东边计划修建标本楼。当时也没有“樱园”一说,“樱园”的称谓也是后面的事了。

标本楼向东一点儿再往南就是生物系(现在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了,再向南规划建设无线电大楼(现在的人文馆处),再向南修建物理系新楼(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再向南规划修建金工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