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武汉大学第二男生宿舍”牌匾
“国立武汉大学第二男生宿舍”的牌匾是国立武汉大学1938—1946年在四川乐山办学时期挂在第二男生宿舍(就是当时的龙神寺)外的一块木质牌匾,长229厘米、宽27厘米、厚4厘米。牌板正反为素面,正面线刻“国立武汉大学第二男生宿舍”字形,字形内漆实心黑字。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战略重地相继失守。为了“为国家多保一分元气”、保障教学正常进行,学校高瞻远瞩、周密部署,在武汉沦陷之前,将学校迁至四川乐山(故称嘉州、嘉定等),并弦歌不辍,在乐山坚持办学长达八年之久。在物质条件极其恶劣的前提下,在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仍旧硕果累累,创造出武大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昆明)、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国立浙江大学(遵义)并称为抗战时期的“四大名校”。
1938年2月3日,国立武汉大学曾致函四川省政府,请求将乐山文庙等处拨为学校内迁后的校舍。西迁乐山之后,校舍因陋就简,多选用当地旧有的庙宇、工厂、学校等。1500多名学生零散地分居七地,形成乐山时期的7个学生宿舍,龙神祠、露济寺就作为学生宿舍使用。
龙神祠位于九龙巷上明代古城墙边龙头山上,因此也叫九龙寺,祠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346平方米,重楼歇山顶穿斗木结构,面阔6间31米,进深3间11.2米,通高9.9米。九龙寺是纪念隋代嘉州太守赵昱的祠庙。赵昱字仲明,峨眉人,26岁时,被隋炀帝拜为嘉州太守,曾有斩蛟龙、治洪水、救黎民的事迹,被唐太宗李世民追封为“神勇大将军”,并赐建龙神祠以供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在祠内建九龙书院,嘉庆七年(1802年)改建并改名为东岩书院,成为一处祀祠与书院相结合的场所。龙神祠主楼为重楼歇山顶穿斗木构建筑,保存完好,1986年5月21日被乐山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也曾作为中百商场职工宿舍使用,2014年1月22日,龙神寺被一场大火烧毁。
在抗日战争期间,乐山龙神祠作为文、法学院学生宿舍,同学们移走寺庙的神像,搬来双层木床塞满房屋,便成了鸽子笼似的宿舍;后来在祠内空地新建了四栋宿舍楼(后来这四栋宿舍楼也只保留了一栋),总称为当时的第二男生宿舍。龙神祠全部是木结构——木梁、木墙、木门、木梯、木地板,上面是青瓦。一个人在二楼轻轻一跳,整座楼仿佛都要晃几晃。当时宿舍楼里住着几百名武大学生,人多嘈杂,早晚时间,同学们上下楼梯便发出隆隆响声。每个房间只有两盏光线昏黄的电灯,没有自习桌,同学们用自备的蜡烛,伏在床头看书。1939年8月19日,日寇空袭乐山,武大师生有十数人丧生,数名教授的房屋和财产被毁。第二男生宿舍也在这次轰炸中遭到了严重破坏。
图11 国家二级文物:乐山时期国立武汉大学第二男生宿舍牌匾
这块“国立武汉大学第二男生宿舍”的牌匾当时就安置在龙神祠门前,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国立武汉大学9月就开始准备复校,并于1946年10月返回武昌珞珈山。由于当时辎重太多,这块木牌就被舍弃。据说被当地一王姓居民收藏,历经两代人,多次辗转搬迁,70多年都不离不弃。2008年,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办学70周年,学校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为配合这次纪念活动,抓紧时间抢救历史资料,丰富学校校史和档案馆藏资源,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武大精神,档案馆于2007年10月发布了《武汉大学乐山时期档案史料征集启事》,通过征购、复制、寄存或捐赠等方式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武汉大学老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武汉大学乐山时期的各种历史资料,这块牌匾就是在这次征集活动中征购到的在乐山办学时期的唯一印证实物。2008年12月16日,档案馆专程赴四川乐山将这一块“国立武汉大学第二男生宿舍”的木制牌匾征购回母校,存放在档案馆。但是由于70多年的自然变化和保管不善,这块牌匾表面已经浸有污垢,多处腐朽并有蛀洞,漆实心黑字严重剥落,漆皮起翘脱落。因此,2013年5月,在学校120周年校庆前夕,档案馆委托湖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组织对这块牌匾进行了抢救修复,通过清污、加固、防虫杀虫、预防性收藏养护等技术处理程序,将牌匾修旧如旧,还原其本来面目。2014年6月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从而成为学校和国家宝贵的历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