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经济学科的发展(1928—1938年)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组建国立武汉大学。1929年5月,法学家王世杰正式成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位校长。他提出要把学校办成一所拥有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的万人大学。
图2 1936年落成的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大楼,当时的经济系即设于此处
(一)此时经济学科的发展沿革
经济学科中的经济系、商学系当时属于法学院。法学院的前身是社会科学院,1929年改名为法学院。20世纪30年代,皮宗石、杨端六、刘秉麟先后任院长。
首任院长皮宗石是研究财政学的经济学家。湖南人,早年加入同盟会,留学日本。后转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经济学。1928年,皮宗石到武大任教授兼社会科学院院长,后又任法学院院长、教务长。1936年回湘担任湖南大学校长。法学院的第二任院长是著名的货币金融学家杨端六(详情后面介绍)。法学院的第三任院长刘秉麟(详情后面介绍)。
法学院下属的经济学系是学院中学科规模最大的一支。经济系的主任先后为皮宗石(1930—1931年)、任凯南(1932—1936年)、陶因(1937—1938年)。
任凯南,湖南湘阴人,近代著名教育家、经济学家。曾官费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后官费留英生,入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获博士学位。1928年8月,为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32年10月,出任武大经济系主任,1935年兼任武大法科研究所经济学科主任。
陶因,安徽舒城人。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后又在德国获得法兰克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30年9月到武汉大学经济学系,被聘为教授。1936年被任命为经济学系主任。经济学系的教授有刘秉麟、陶因、杨端六、朱祖晦、戴铭巽、伍启元、韦从序、钟兆璿等。
(二)此时培养的经济学科人才
(1)招生人数。当时学校的招生规模不大,起初在校人数是100人左右,到后期也只有600人左右。历年经济学科招生情况如下:1928年政治经济学系为23人;1929年政治经济学系24人、商学系7人;1930年经济学系25人、商学系1人;1931年经济学系36人、商学系7人;1932年经济学系23人、商学系(与经济学系合并,停招);1933年经济学系20人;1934年经济学系28人;1935年经济学系37人;1936年经济学系38人;1938年经济学系53人。
(2)课程设置。经济学科所设置的课程,除教授基本理论外,兼顾实际应用。特别注重学生将来服务社会所必要的实用科目。在教授方法上,对于高年级学生,务求减少教课时间,鼓励其多读参考书,作自主的研习。
经济学系的课程学习内容有: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现代经济思想、社会主义社会运动、货币与银行、财政学、中国经济史、近代西洋经济史、近代中国财政经济、经济地理、经济财政、国际贸易及国外汇兑、关税实务、会计学(一)、会计学(二)、统计学(一)、统计学(二)、工商组织、经济学英文选读、毕业论文。
(3)激励措施。为激励学生学习,当时也设置有奖学金。经济系获奖学金名单为:1932年度经济学系奖学金,夏道平(经济学系2年级);商学系奖学金,张克明(商学系4年级)。1933年度法学院奖学金,张培刚(经济学系4年级);经济学系奖学金,黄翼(经济学系4年级)。1934年度法学院奖学金,曹典宁(经济学系4年级);经济学系奖学金,夏道平(经济学系4年级)。1935年度经济学系奖学金,卢其昌(经济学系3年级)。1936年度法学院奖学金,卢其昌(经济学系4年级);经济学系奖学金,陈滌(经济学系4年级)。1937年度经济学系奖学金,徐达文(经济学系4年级)。1933年度,严善武(经济学系4年级)还获得汉口市党部奖学金。
(4)学生组织。为加强联系、活跃氛围,经济系学生成立了经济学会。经济学会的会员分为三种:普通会员、特别会员、名誉会员。凡“本大学经济系肄业之同学,皆为本会普通会员”。本系已毕业的同学,则为特别会员。名誉会员,除王星拱校长外,就是专任本系课程的教授。经济学会经费的来源,主要依赖会员的会费。普通会员每学年缴纳五角,特别会员每学年缴纳两元,名誉会员每学年缴纳两元。学会成立于1931年,开始时曾举行过学术辩论会,开展附近乡村农民经济的调查等。
(5)论文要求。学校规定,经济学科四年级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应由系相关学科的教员一人,负责指导。论文题目由学生自拟,但须送学系主任会商指导教员决定,决定后不得更改。论文题目选定手续,应在毕业年度11月底以前完成。论文字数以1万至3万为度,但字数不满1万,而经系教务会议认可,确系特殊研究工作,亦可。论文文字不拘文言、白话,但须一律加新式标点符号。论文最迟应在毕业年度4月中旬以前提出。论文由指导教员评定后,经系教务会议考查,方可通过。
(6)学生毕业。1928年正式建立国立武汉大学,1932年才有第一届毕业生。经济系历年毕业学生人数为:1932年(第一届)经济学系13人、商学系3人;1933(第二届)经济学系22人;1934(第三届)经济学系31人;1935(第四届)年经济学系22人;1936(第五届)年经济学系16人;1937(第六届)年经济学系27人;1938(第七届)年经济学系30人。
(7)硕士培养。此时学校还开展了研究生教育。1935年1月,学校成立了法科研究所和工科研究所。法科研究所下设经济学部,任凯南为学部主任。根据法科研究所制定的招考规则,经济学部于1935年秋开始招生,招收会计学门和经济学门的研究生。1936年经济学部增加了财政金融门的招生。
(三)此时的学术科研
此时经济学科的诸多教授皮宗石、任凯南、陶因、梁明致、张峻、杨端六、朱祖晦、刘秉麟、戴铭巽、伍启元、韦从序、钟兆璿、夏道平、张克明等都做出了不少科研成果。尤其以刘秉麟最为突出。刘秉麟当时已经出版众多书籍,如《各国社会运动史》,《世界各国无产政党史》,《财政学大纲》(附中国租税史略),《中国古代财政小史》,《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分配论》,《公民经济》,《亚当斯密》,《理嘉图》,《李士特》,《俄罗斯经济状况》,《苏俄设计经济》(另有单行本),载本校《社会科学》季刊,《苏俄信用制度》,《凡系主义》等。
20世纪30年代,学校的经济学科得到很大发展。不仅汇聚了一批有名的教授,而且培养出了不少经济类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