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区的出现
二区,就是教职员住宅第二区。它在现在校医院的西边下坡一带,即在梅园食堂下边向西南一直到现在的附小处,多为一、二层的房子。可惜的是新图书馆扩建时,把梅园食堂与图书馆之间的二区房子全部拆光,什么都没有留下。以后的人就没有二区的印象了。王煜雯在日志中写道:“我知道武大特二区的时候,它已经只是一个地名了,里面残存着一栋孤零零的房子。可是,曾经它不是这样的。”
二区24号的后代以《缅怀老房子》为题,在博客中写道:“二区的房子正在被拆掉,它一点一点地凋零,终于要消失了。疼痛在身体里慢慢扩散,漾到我的心中和眼中。那是我长大的地方,我们三代人在这个小区里度过了无数岁月。虽然我早已离开了它,但它的存在却是一个真实的安慰。走到天涯海角都记挂着它,骗自己:你随时都能回去,那些人和事一如往昔……”“24号里载着我的春夏秋冬。春天阴雨绵绵,厨房和天井的地面上永远湿湿的一片,衣服永远也晒不干;夏天烈日炎炎,躺在黑暗的走廊里睡觉,在天井里吃饭,空气里是知了有节奏的喧嚣和西瓜清凉的香气;秋天天气晴好,坐在屋后的葡萄树边晒太阳,搜寻着草丛中的蚱蜢;冬天阴冷刺骨,挤在小房里吃羊油麻辣火锅,辣得满头大汗手脚却还是冰凉……”
从学校往里走,接近二区的时候,马路的两边有不少生活供应点,如理发店、冰棒房、澡堂、银行、邮局、食堂、副食店、新华书店、汽车队、菜场、杂货店和小餐馆等。经过二区要上一个坡,不到50米就到卫生科了。经过卫生科,二区就走完了。前面有一个煤店及百货商店。百货商店的后面是东中区,隔着一条马路是三区,粮店和幼儿园在三区。过了幼儿园就是东三区,往东大约一里路几乎没有人住,直到九区。
图2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国立武汉大学“第二教职员住宅区”(左为“老二区”,右为“新二区”)
二区分为老二区、新二区和特二区。老二区最初建设的两排房子是一楼一底,中间有亭子间,上海弄堂式的楼房。两头的房子共住四家,一个门进去住两家,楼上楼下是不同的住户。两排房子的中间有人工的石山、种植的树草。当时还有铁栅栏,1958年大办钢铁时,栅栏被拆除炼钢了。只有住户自己开前门才可进入此大院。当时这里住的是职员、讲师。苏雪林来武汉大学前,在安徽大学已是副教授,对来后只能当讲师一直耿耿于怀,但对分到一套二区的住宅非常高兴。
在学校的第二批建设中,新二区也修建起来。总共四栋,可以住16户,四间大房、四间小房。与老二区不同的是,新二区住的是教授。1946年,吴宓先生来武汉大学外语系任系主任时,就住在这里。不过,他也因未能分到著名的十八栋的房子而感到遗憾。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的一些负责人徐懋庸、邬保良、何定杰、周新民等都在此地住过。
特二区是学校从乐山迁回珞珈山后修建的,也是教授住宅。两排白墙红瓦的两层房子,主房有两间大约19平米、有两间大约11平米,还有保姆间、厨房。房中有天井,把主房与保姆间、厨房隔开,外表看上去和老二区差别不大,但里面的格局则迥异。新中国成立后,何定杰、李崇淮、李格非、程千凡、杨端六、刘永济、席鲁思等部门负责人和教授都住过此地。
当时老二区和新二区的分界线在图书馆和梅园食堂的交叉路口处,路的西南部分为老二区,路的东北部分为新二区,老二区的西边为特二区。
二区除了住过上面所说的人外,还住过其他老师,不乏有名之人。如外文系陈登恪、方重、胡光延、石民,哲教系程乃颐、胡稼胎、王凤岗,化学系葛毓桂、魏文悌、邬保良、尹致中,物理系葛正权、张其浚,机械系郭仰汀、罗树生、孙云宵,农学院郎星照、张传琮,中文系刘异,法律系潘源来、吴歧、吴学义,历史系韦润珊、吴其昌,电机系文斗、赵师梅、谭声乙,事务部熊国藻、余骏、张泽清、皮守仁,体育部袁浚,校长室丁曰华,图书馆黄孝桢、皮高品,注册部江孝桢、金长椿、金绍先,附小梁荣誉。
后来住在此处的还有张廷昌、熊全淹、周如松、曹胜涛、钟兴厚、李培森、方麟侣、牟瑞雯、熊全沫、胡国瑞、姚薇元、张云鹤、陈尧成、袁锦翔、杨鸿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