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危急时的呐喊

二、危急时的呐喊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一再退让,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向华北紧逼。1935年12月9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北平学生冲破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救亡运动。消息传来,武汉大学的青年学生也纷纷行动起来,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

工学院机械系的学生李厚生,收到一封从北平辅仁大学寄来关于“一二·九”运动情况通报的信,经与同学魏泽同商议,立即将信写成大字报公布于众。大字报贴在文学院(现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墙上。在大字报旁,他们挂上一把菜刀,旁边贴着纸条:“撕掉者以汉奸论处!”当了解到北平学生们的实际爱国行动时,武大师生们也都行动了起来。12月17日,李厚生、郭佩珊、石秀夫等以工学院机械系二年级全体学生的名义,向教师发去信函,希望学校的教师能够站出来与学生们共同抗日。

在武汉大学的影响下,武汉各校的青年学生们一致要求成立一个共同的抗日组织,以统一领导全市的学生运动。12月12日,武汉市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联席会议,在私立华中大学召开。私立华中大学、私立中华大学、省立高级中学、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省艺术专科学校、市一男中、市一女中、心勉女中等40余所学校代表百余人参加了会议。由于目的明确,会议很快通过了声援电文、《告全国同胞书》的决议。在给北平学生的电文中,武汉学生表达了“诸君奋发前驱,同人誓作后盾”的决心。在《告全国同胞书》中写道:“华北事件发生以来,我们沉默着、观望着、期待着、希望有一个合乎人意的结果出来,希望我们国家的主权不至丧失纤维,国家的领土不至减少丝毫。几个月来,我们身体虽在课堂里,但我们的灵魂却老早飞到华北去了。”并表示“中华民族的主权,任何人不得侵犯,我们誓死抵抗侵略者……”最后,各校代表一致同意成立武汉市学联,以便领导全市学生运动。

12月13日,私立华中大学的学生代表来到武大,希望武大推出代表领导武汉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武大的学生接受了华大的建议,并在男生宿舍召开了代表会议,提出了候选人。最后经过几次协商,决定许升阶、李均平两人为武汉大学代表参与武汉学联的筹建工作。12月15日,经过推荐的武汉部分学校的学生代表在私立华中大学举行联席会议,会议由许升阶主持,并通过了以下议案:(1)武汉中等以上学校各选派学生代表2人出席第二次联席会议;(2)私立华中大学负责起草下发通告;(3)决定联席会于17日下午2时在华中大学礼堂举行;(4)由武汉大学、私立华中大学分送各校通告。

12月17日,武汉大学、私立华中大学、省立高级中学、市一女中、市一男中、汉阳中学等53校共120余名代表,在私立华中大学举行了第二次联席会议。会议正式成立了“武汉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救国联合会”,该会的宗旨是“唤起同胞,共挽存亡”。会议根据草拟的组织大纲,选举武汉大学的许升阶为主席,私立华中大学的谭安琪、省立高级中学的何功伟、市一女中的万国端、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的王曦为常务干事;还推举教育学院、省高级商业学校、省乡村师范学校、省立第二女中、省立第一中学、博文中学、中华大学等15校的代表为干事。

18日,市学联在武汉大学召开了第二次干事会,讨论了工作计划,并决定着手组织全市学生示威游行活动。但由于学联是由具有不同的政治倾向的人员组成的,其中有爱国学生,也有复兴社分子、CC分子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因此,在示威游行方式方法上产生了争议,复兴社分子许升阶、CC分子朱全纪等控制了局面,决定示威在三镇各自分别进行,并强调示威只能在课余。这样的决定,当然引起真正爱国学生的忧虑。学联常务委员会何功伟、万国端等又分头到各学校联络,决定对示威游行计划再作周密考虑。何功伟提议20日举行三镇学生联合大游行,一定要到汉口日租界去示威。他负责武昌方面的联络,万国端则负责汉口方面的指挥,余梅青负责宣传。何的提议,得到了再次聚会同学们的同意。于是,一场对日寇的强大抗击运动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19日,大家都进行了紧张准备。武汉大学此时实际负责游行工作的是李厚生、郭佩珊、潘乃滨等人。他们安排李声震、魏同泽等人去汉口做准备,以迎接武昌游行过来的学生。李厚生则将自己的床单、被单做成袖章、横幅,等待游行的开始。

到20日,武汉70余校的2万余名大、中学生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汉口方面,市一男中的学生,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的口号,首先走出了校门。他们的任务是先同市一女中会合,然后到江汉关去迎接武昌过江的学生。很快,市一男中的学生来到四民街(现黄陂路)口,与市一女中的学生队伍会合。接着,圣罗以女中、懿训女中、博学中学、震旦中学、市立职业学校、心勉女中、武汉女中等校也纷纷加入游行队伍。汉口总指挥万国端按市学联计划,指挥各校队伍向江汉关集中,等到武昌方面的学生到达后,一同到日租界示威游行。

汉阳方面,为配合汉口、武昌的联合行动,省高级工业学校(汉阳高工)、汉阳中学、训女中学等1000余人,在汉阳大街上举行了示威游行。他们高举横幅标语,边走边呼口号,直到下午3时。

武昌方面,学生们听说要到汉口示威游行,个个精神抖擞。是日凌晨6时,武汉大学的学生们在李厚生、王前、汤钦训、潘基质、林祥威、张中翦等人的带领下,乘民船到达汉口的江汉关。其他各校学生也迅速集合,整队出发。至9时40分,博文中学、省二女中、省女子师范学校、省立高级中学共50余所学校上万人会集到一起,游行队伍十几人一排,手执各色旗帜,向平湖门进发。当队伍向汉阳门前进时,遭到当局派来的宪兵、警察的阻拦,不让学生前进。这时,负责总纠察的何功伟灵机一动,跑到一高处大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其余学生乘势对士兵们展开宣传,向他们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士兵们也不再阻挠。游行队伍由阅马厂,经过钟鼓楼洞、民主路到达汉阳门码头。由于政府当局的干扰,学生队伍到达江边时,轮渡被禁开,学生们无法过江。

到了上午11时,汉口方面的同学们在江汉关不见武昌来人,于是他们决定先行游行。游行队伍由江汉路、沿江路、三民路、中山路环行一圈,到五族街至黄陂路,出江边一德街码头。沿途围观群众无不为之热烈喝彩。他们于下午1时解散返校。武昌的学生因过不了江,到中午,不少学生返校了,只剩下省立高级中学、省女子师范学校、育杰中学、省一男中几校的部分学生。这时,实际负责武昌学生领导工作的何功伟传达了指挥部的决定,要大家一定坚持战斗,想办法过江。

为了确保联合示威的成功,何功伟等人一边派人去召回返校的学生,一边要求政府开航轮渡。他们先是找建设厅长刘寿朋,刘躲着不见。因找不到刘,学生代表们砸碎刘办公室的用品,愤愤而去。

21日上午9时,学生代表再次到省政府请愿,要求恢复轮渡。省政府有关领导人开始与代表们只作一般性的讨论,不回答实质性的问题。直到下午,省政府外面的学生开始高呼口号,并用粗壮的木头冲撞政府门时,省政府才答应22日开航轮渡。

当代表们到省政府请愿时,一度返校的学生又纷纷回到江边,等待过江。22日一大早,武汉大学、华中大学、省艺术专科学校、三楚中学、实验学校、大江中学、善导女中、成达中学、省一女中、武昌女子职业学校、武昌师范等19校的学生已在江边等待。由于政府只派了建汉、仓汉、普安三艘船运送学生,直到11时,学生才全部过江。在汉口,训懿女中、圣嘉纳女中等校的学生在江岸迎接武昌的战友。这时,汉阳的学生也设法渡汉水来到汉口。

三镇学生经过几番周折终于会合了,他们不顾数日的疲劳,立即展开了游行。他们从王家巷出发,经民权路、三民路、市政府、中山路、民生路,最后到江汉关,为23日的大规模游行奠定了基础。

23日,武昌各校的学生8000余人,迅速从汉阳门码头分乘四轮到达王家巷码头与等待在这里的汉口一万余人会合。然后沿交通路、江汉路行进,到三民路孙中山像前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市民大会。会上学生们高呼口号,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呼吁人们起来战斗,无数的市民无不为之鼓舞。会后举行示威大游行。游行队伍经过一圈大游行之后,又转到江汉路、江汉关,然后沿江边下行,向日租界进发。听说学生们要来,日本鬼子在租界戒严,四周堆起沙包,拉上铁丝网,并架起了机枪,停在江中的日舰还架起了大炮。学生队伍很快到达租界,高呼口号:“打倒倭寇!”“日本鬼子滚回去!”表达了学生们不畏强敌,誓死爱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