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宏图初绘
骑驴疑云——李四光与武汉大学选址珞珈山的历史真相
一、关于李四光与武汉大学选址珞珈山的若干早期研究与记述
二、1928—1929年国立武汉大学定址武昌珞珈山的来龙去脉
三、“骑驴选址”故事情节的诸多疑点及其对武汉大学校史认知的若干误导
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界址的历史变迁
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建筑师开尔斯二三事
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总体规划的演变
珞珈山新校舍建设中的迁坟风波
珞珈山校园地契背后的故事
黉舍渐成
汉协盛营造厂与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
气势恢宏的武汉大学狮子山建筑群
中西南北之间——关于“文采飞扬”与“法理正直”的一场历史误会
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以民国大总统命名的校园建筑
珞珈石屋、听松庐与半山庐
珞珈石屋——从建筑工程处到“任李二公祠”
听松庐——从“建筑设备委员会会所”、“招待室”到蒋介石寓所
半山庐——从单身教员宿舍到招待所
“石屋”与二“庐”之辨
鲜为人知的“庚子烈士纪念馆”
斯人已逝,黉宫长在——邵逸夫先生捐建的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
武大“十区”考
一、学校基本建设概述
二、十区的最初划分
三、一区的出现
四、二区的出现
五、三区的出现
六、四区的演变
七、五区的演变
八、六区的演变
九、七区的出现
十、八区的出现
十一、九区的出现
十二、十区的出现
十三、东中区的来历
抗战烽火
20世纪30年代武汉大学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
一、救亡活动的先声
二、危急时的呐喊
三、救亡运动的曲折
四、全面抗战后的奋斗
五、部分学生运动骨干选介
20世纪30年代武汉大学教师的抗日救亡运动
一、著书立说,认知日本
二、演讲宣传,催醒国人
三、捐钱献物,抵制日货
四、时时监督,不断加压
国联调查团参观武汉大学始末
一二·九运动中的王星拱校长
抗战爆发初期的王星拱校长
一、积极呼吁与支援抗战——“咬定牙关,撑起脊梁,抱必死之决心,争最后的胜利”
二、纵论“抗战与教育”——“专门人材之养成,也是抗战中之不可缺乏的工作”
三、坚守大学校长本职——“苟有一个学生能留校上课,本人当绝不离校”
四、抗战烽烟中的宝贵友谊——“对于彼蒙此莫须有之诬蔑,为正义,为友谊,均难默缄”
武汉抗战与国立武汉大学
一、武汉大学学生参与抗战宣传及厂矿西迁
二、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三、珞珈山军官训练团与中央训练团
珞珈山上的国共合作与团结抗战
一、确定抗战方针和培训抗日将官
二、共产党人在珞珈山的抗日活动
三、国民党人在珞珈山的抗日活动
抗战初期周恩来在武汉大学几次演讲的正确时间
风云际会
武汉大学与东湖
沙湖一梦:民初任桐的东湖风景区建设构想
试选珞珈:国立武汉大学新校园选址东湖珞珈山
藏修息游:黉宫学府与湖山风景
蒋介石与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
1932年胡适的武大之行
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樱花的历史来源
“日本樱花” 诞于东瀛
敌寇“国花” 落户武大
友谊使者 再临珞珈
“樱花虽美 国耻勿忘”
武汉大学六一纪念亭
武汉大学“六一惨案”殉难学生墓葬变迁史略
轰动一时的校园惨案
罹难学生的首次下葬
改葬张家山
骨灰迁葬宝通寺、石门峰
陈如丰归葬台湾
武汉大学经济学科早期发展历史追踪
一、早期经济学科的起步(1893—1927年)
二、早期经济学科的发展(1928—1938年)
三、早期经济学科的壮大(1938—1949年)
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武汉大学始末
一、视察工厂
二、接见师生
珞珈遗珍
档案馆可移动文物档案鉴定概述
一、可移动文物普查缘起
二、武汉大学档案馆可移动文物档案的普查概况
档案馆国家一级可移动文物概述
一、武汉大学早期建筑设计图
二、国立武汉大学界碑
档案馆国家二级可移动文物概述
一、印 章
二、“国立武汉大学第二男生宿舍”牌匾
三、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地契
四、国立武汉大学学生名册
档案馆国家三级可移动文物概述
一、印 章
二、国立武汉大学铜质校徽
三、孙中山纪念铜币
四、清代乾隆时期的地契
五、字 画
六、毕业文凭
国立武汉大学校徽、校训、校歌的产生经过及其文化解读
一、国立武汉大学校徽、校训、校歌的产生经过
二、对国立武汉大学校徽的文化解读
三、对国立武汉大学校训的文化解读
四、对国立武汉大学校歌的文化解读
武汉大学名人档案简介
武汉大学校史馆简介
百年沧桑
珞珈黉宫
杰出人物
世纪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