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特点

二、校本教研的特点

校本教学研究是以理论为指导,以课程为导向的实践研究,将学校在实施课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内容主要包括总结和概括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以及探索教学规律。校本教学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学校服务,为教师服务,并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校本教研不同于专业学者进行的定性或定量专业研究,也不同于完全意义上的行动研究。因此,校本教究具有以下特点。

(一)校本性

校本性意味着校本教学和研究将现实生活中的特定学校视为教学和研究的基础。学校的教学研究应以学校为导向,即从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研究,以达到解决问题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首先是针对学校,即解决学校和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的研究,要求学校和教师以研究者的角度来审视和分析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其次是在学校中,即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由学校本身提出,然后分析、讨论并自行解决问题。这样教育和教学过程就成为一种研究过程,一个不断反省工作过程,从而实现研究与行动的完美结合,使校本教研取得明显成果。最后是基于学校,即从学校和教师自身的现状出发,充分发挥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激活学校的教育资源,邀请外部专家和研究人员参与学校的建设,研究并解决新的实践问题。校本教学和研究是为了使学校、学生和教师和谐统一发展,使每所学校都充满特色,每个学生都充满个性。

(二)教师主体性

教师主体性意味着在校本教学和研究中,不同学科的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有教学研究的权利和责任。教学研究是以教学为中心的研究和以教师为中心的研究,教师就是研究者。教师自己必须要对“自己的课”进行研究,形成一种行动研究的意识,并强调研究的日常性、生活性、可持续性和实效性。研究的问题来自学校的教师的教学实践,由教师自己提出,然后进行实践性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正如劳伦斯·斯腾豪斯所说:“正是教师,最后通过理解学校世界而最终改变它。”研究中的教师把教学研究和日常教学实践、培训进行结合,科学实施并将成果进行分享,逐渐成为一种日常的工作方式。在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其他的专家学者和研究者会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教师的研究成果。换句话说,教师是校本教学与研究的主体,而专业研究人员是教研工作中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力量。

(三)实用性

实用性表明校本教研是一种基于学校的教研活动,反映了教育和研究的真正价值。中小学教师采用积极的学术态度和研究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们使用科学的方法来选择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切入点并制订科学研究计划,不断进行创造性研究,学习研究并提高实践技能,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校本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和渐进式加深的过程。

(四)改进性

改进性是指校本教研直接指向中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研究重点是解决实际问题和改善现实情况。因此,改进性是校本教学与研究的重要特征。校本教学和研究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方法,以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同时,教师对解决问题的教学和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可以直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五)开放性

开放性意味着在校本教学和研究中,应注意借助和使用校外的专业研究力量。开放性是校本教研的一个突出特点。校本教研的最重要的支持和支撑网络是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服务系统。校本教学与研究反对学校自我封闭,强调协作与开放,通过协作与开放解决学校的问题,并形成学校的特色。在基于学校的教学和研究中,主体是中小学教师,而校外的专业学者则是专家顾问或导师,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学校教师应尽一切可能获得校外专业研究人员(包括大学教师、科学研究人员以及教学研究人员)的指导和支持,以提高学校的研究水平和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