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与传统教研的异同

一、校本教研与传统教研的异同

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校本教研,并不是要否定传统教研模式,而是要改革和完善传统教研模式,使学校教研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课改。为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教研和校本教研的关系。

(一)校本教研与传统教研的区别

第一,背景不同。大家都知道,校本教研与传统教研各有其产生的背景,传统教研是在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执行教学大纲,实施旧教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环境中而产生的。

而校本教研则是在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执行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变革中产生的。两者产生的大环境完全不同,它们的目的、方式、作用也都存在差异。

第二,动机不同。传统教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上面”,学校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的工作指令来制订教学研究计划,安排教学研究活动,也就是说学校的教研活动服从上级的命令;二是“主观”,学校管理人员凭主观意识来安排学校教研工作,对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的考虑甚少。

校本教研恰好完全相反,一是“下面”,教研工作的原发点是解决教师自己在实施新课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满足教师自身的需要,改变所处的教学环境,因此教师享有教研工作的自主权和决定权;二是“客观”,由学校根据学校教学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教师自身的需要,来确定教研主题、项目及开展活动的方式,完全尊重学校的客观实际,体现以校为本。

第三,主体不同。传统教研的主体力量是学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普通教师不仅不是主体力量,甚至还成为教研活动的“局外人”。他们是绝对被动的,把教研任务当作额外负担,毫无主动性可言。

校本教研则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教研活动具有“全员性”:教师人人策划,个个参与,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同时,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把教研当作自己的“第一需要”,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真正成为教研的主体。

第四,活动方式不同。传统教研活动方式比较单一,主要的形式是听课、评课“两部曲”,其他的教研形式很少。形式简单化、研究浅层化是传统教研的主要特征。

校本教研的活动方式则变得多样化,通常有自我反思、案例分析、同伴互助(互听互评)、专业引领、教育叙事、课题实验等,其过程较之传统教研要复杂得多,有问题的搜集、主题的确立、方式的确定、活动的开展、成果的总结与推广等环节。

第五,目的不同。传统教研的目的比较模糊,研究的指向不清晰,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它对问题的探讨只停留在这一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在这一层面上应如何改进。如果说它有目的的话,那仅仅是评一评课教得好坏而已。

而校本教研的目的则十分明确,一是要解决事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即研究对象),形成新的认识、见解(即成果);二是要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研究出来的新结论反过来用于指导教学,为教学服务(即推广成果);三是让教师的专业素质在研究活动中得到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与传统教研的联系

从校本教研与传统教研之间的差异,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现阶段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传统教学和研究是无能为力的。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和研究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是不可能的。可以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传统教学研究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并被校本教研所取代,但这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研究的完全背叛和抛弃,因为每一个阶段都是对上个阶段的改进和发展。

校本教研与传统教研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传统的教研是校本教研的基础。传统教研工作中的许多教研内容和方法都包含校本教学研究的因素。例如,准备集体学习、听取学习评估、教学改革问题研究等。另一方面,校本教研是对传统教研的继承和创新,两者是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的关系。例如,集体备课。过去是没有跨学科、跨学校准备课程的,每个人准备的课程都仅限自己使用。然而,在校本教研的背景下,学校提倡跨学校的备课,促进了校际交流,并将合作成果共享。此外,在评估课程计划时,尽可能改变过去统一的形式和内容,并调整节数和页数,为教师制订个人课程计划提供发挥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