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

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和开展教育科研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影响也已几乎波及各级各类学校,对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而言,课题研究并不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字眼。但要真正根据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特点,亲自动手设计课题方案、组织课题设施并通过有效的研究获得一定的成果,又恐怕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对于更多的教师来讲,它是“看似近,实则远”。随着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通过接近它和运用它,教师们会渐渐地揭开罩在它身上的那层神秘的面纱。

(一)概念界定

课题,亦即问题、主题或专题。教育课题研究是指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的、系统的研究,揭示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探讨教育规律和获得深层理论认识的活动。广义的课题研究包括几乎所有的教育科学研究方式,而狭义的课题研究,特别是在中小学的教育实践工作中,一般就约定俗成地将采用教育实验或行动研究方法(或是包含了教育实验或行动研究的,或是主要以教育实验、行动研究开展研究的)的研究活动称为课题研究。在本书中采用的也是狭义的课题研究的定义,即认为课题研究是研究者针对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主动操纵研究变量,并对非研究变量给予自觉和明确的控制,观测实施的结果,从而检验研究假设的一种兼有实践性和教育性的研究活动。

(二)特点

课题研究在进行过程中,要做到研究有明确的目的性、所研究的问题有较强的现实性、整个研究过程的设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所采取的措施具有变革性和创新性、其操作过程具有一定的控制性、其操作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研究的现实效果具有较强的归因性、研究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具备教育性(即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非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但从课题研究特别是教育实验课题研究的本质特点以及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科研方式相比较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因果性(又称控制性)

教育现象有千千万万,只有找到了其中的规律,才有可能控制和把握它们,而课题研究就正是主要以发现教育规律为目的的活动。如何寻找教育现象的实质,发现其中的规律,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基本的过程是:事先找准问题→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实际操作来检验设想(包括主动变革某些因素和控制某些因素)→获得研究结论。这就是实验研究的内涵,它主要就是通过这一过程发现和探求引起某一教育现象的原因。因此,凡课题研究都必须十分重视实施过程与事实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是研究的第一要义。

2.主动变革性

与其他的教育研究不同的是,课题研究要主动地对研究变量进行操纵,并观察在变革了这些因素以后会出现哪些新的情况,研究这些新情况的出现是否与预期的相一致。而在运用观察法或调查法研究时,研究者是“被动的”,他只须了解某些现象和某些过程,无须对这些现象或过程进行任何的改变。

3.教育性

与其他学科的课题研究相比,教育课题研究应特别重视研究的教育性。在这里教育性不仅指所有的研究活动都与教育实践不可分离,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以人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全程的操作中应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第一原则,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大胆设想”,更要“小心求证”,禁止任何人以任何研究的理由违背这一重要原则。这一点与以物作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学科课题研究是截然不同的。

关于课题研究的特点,曾经有“旧三性”和“新三性”的提法。前文提到的三个特点被称为“新三性”,而“旧三性”指的是教育实验的理论假设、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新三性”概括“旧三性”为因果性,又增加了主动变革性和教育性两点,“新三性”才是教育实验课题研究的本质特点。

中小学的课题研究限于它所属的地位,与一般的教育课题研究相比较,有它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它的领域主要限于普通教育的范围内,或是研究与普通教育有关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具有应用性(重实效)、群众性或说浅近性(研究主体数量较多但成果的质量不够高)、渐演性(改革的力度不大,是典型的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渐演过程)和自足性(即其研究成果的价值主要在于提高研究者自身的理论、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推广性不强)等特点。因而在研究的领域上侧重应用型和开发型的课题;在研究的范围上侧重中观和微观的课题,特别是主要侧重于与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工作环境有关的微观型课题;在研究的层次上以阐释性的课题为主;在研究的方式上较多地使用教育实验和行动研究等“做中研”(即在操作中进行研究,边改革边研究)的方法。

(三)具体操作方法

一个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通常包括如下几个阶段:选定课题、文献检索、形成假说、制定研究方案(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命题的分解)、实施研究(包括观察—测量—分析)、形成科学事实和科学结论(即做出描述性和解释性陈述或预言)、撰写研究报告。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时应依照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按研究规范的要求开展研究活动。

1.选定课题

选定课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课题。能敏感地发现问题并提出有质量的问题,首先要求研究者具有关注和了解社会热点和学界热点的研究意识,留意体察,深入探究,要发现和提出问题。还要求研究者有一种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现成结论的改革意识,敢于怀疑,敢于从权威定论和传统习俗中执其异端,善于变换思考角度,善于类比和移植。在提出问题之后要确定课题。首先要判断问题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分析该课题有无进一步扩展的可能性,即有无发展价值;其次要考虑研究人员的研究实力和学术兴趣;最后还须考虑资料、仪器、设备等必备的物质条件。

2.文献检索

课题确定之后,应立即着手大量的文献检索工作,了解前人所做的有关研究,查询是否有人曾经提出过同类问题,如果有,那么其研究的结论是否令人满意,采用的方法是否可靠,根据自身目前的研究能力和拥有的条件,是否能够突破原有的研究结论,在对事实的澄清、问题的解释、方法的选用、理论逻辑的严谨完备、预言的精确度等方面是否能超过前人的研究水准。这些问题都只有在做了大量信息检索之后才能作出判断。这一步的工作意义在于明确研究的起点和突破口,也是对前一步选题工作的一种事实论证。

3.形成假说

随后要做的关键性工作是形成关于这个问题的假说。所谓假说就是陈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命题,这个命题必须能够被检验。假说的形成较为复杂,研究者经常地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或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事实,表明一定的现象是相互联系的。对这种关系的猜想,启发研究者去建构假说。

4.制定研究方案

接下来便是选择研究方法和制定研究方案。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分析这一问题中的价值问题部分和事实问题部分,确定将该问题作为纯理论研究还是作为应用研究,还要考虑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的问题,从而在相应的部分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制定研究方案包括如下内容:用文字准确表述要研究的问题;将该问题转换成的假说形式表述清楚;将命题分解为几个子命题,每个部分配置相应的人员、经费、设备、资料;将研究进度分为几个时间阶段;规定各个子课题组之间信息沟通的方式和时间。

5.实际运作

下面的工作是依照选择的方法和拟定的研究方案实际操作。由于假说具有可检验性,因此通过观察、测量、分析便能证实或证伪前面的假说命题。如果被证实,便可以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如提出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假说,开始下一个研究过程;如果被证伪,则可根据研究过程中提供的信息,重新构建假说,重新设计检验方案。

6.提交报告

无论课题假说是被证实还是被证伪,研究者都要如实地提供一份课题研究报告,简明地阐述该课题完整的研究过程,即客观地介绍课题研究在前五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并将该研究所形成的对科学事实的认识和在理论上的解释以结论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加以分析讨论。

课题在研究进行的过程当中和研究工作完成以后,都要对照以下标准进行评价和检查。

(1)科学性。看课题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研究的问题是否真实,研究的前提是否可靠;看研究方法是否适当;看论证分析是否严密充分;看结论是否合理可信。

(2)创新性。看研究是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是否提出了新的教育理论,是否丰富和发展了某种重要的教育理论或学说,是否能够引领学术发展;看课题是否成功地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技术;看研究是否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事实;看研究是否形成了新的教育产品。

(3)规范性。看研究体系是否完整、系统;看研究设计与实施是否规范、严格;看论述是否全面,概念是否明确,逻辑是否严密;看资料是否可靠、系统,引证是否规范。

(4)操作性。看研究的问题是否复杂,工作难度如何;看调查或实验工作量大小;看资料搜集与处理的工作量大小;看操作繁简程度,是否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