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施策略

二、实施策略

(一)读书的策略

1.选择读书内容

学海浩瀚,书山茫茫,人生有限。读书学习、积累资料不能四面出击,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学习优势、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读,有选择地积累,必要时还要围绕个人研究课题,去专门读书,搜集材料。

教师该读哪些书呢?除了读好专业的书外,以下读书建议仅供参考。

(1)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教育期刊是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月刊、季刊等,由于期刊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发行量大、影响面广,反映了学术界当前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能及时迅捷地给我们提供最前沿的信息,所以它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

(2)读教育经典—感悟教育。古今中外不乏教育名家,经典论著汗牛充栋。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杜威、布鲁姆、巴班斯基等,他们的真知灼见永远不过时,还是那样永恒而平易近人,对于在教海中迷茫挣扎的教师们无疑是一座座明亮的灯塔,引导我们一步一步走向真理的彼岸。

(3)读人文书籍—开阔视野。读古、近、现代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文学名著、名人传记,常看些小说、散文,鉴赏品评并抄录诗、词、曲、联精品和格言警句,经常翻阅并熟记常用成语典故等。这样会不断扩大、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文采。

(4)读中小学生的“书”—走进学生心灵。学生的作文、日记、文艺作品、作业,无论是发表的还是没发表的都要认真读,细心品味就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世界。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所思、所想、所愿,才会产生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5)读“无字”书—采撷课程资源。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它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还是思维的宝库。教师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体验中选择事例充实课堂教学,无论是举例说明问题,还是剖析概念原理,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信。这样能激活单调死板的教学内容,以便于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

2.讲究读书方法

读书学习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益,不仅要选好内容,更应有一个好的方法。根据一些老师的体会,在读书上应注意三个结合。

(1)从实际工作中学习。想做什么、想学习什么应该是一条重要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我们应鼓励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并从事研究工作。它指导每个人根据教育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周期,并有效地促进每个教师的发展。学习要实现“五个坚持”,即:坚持结合改革过程学习;坚持结合热门话题学习;坚持同事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坚持结合教育案例和教学实践学习;坚持结合出现的问题学习。这五个坚持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教师根据当前的工作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教师素质。

(2)结合问题学习。书籍的阅读不求一本一本系统地去读。例如,有些经典名著并不是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读过,因为有些教育理论的书籍是非常抽象和枯燥的,并且在没有注解的情况下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况且,有时书的内容与工作的实际内容有所偏离,很容易导致学习疲劳。如果将现有的问题(即要解决的问题)与学习目标相结合,则会事半功倍,效果良好。

(3)根据实际撰写论文。阅读、思考、写作、实践,这是学习的四个步骤。阅读是积累,思考是过程,写作是提升,实践是应用。阅读与思考、阅读与实践以及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相辅相成的。由于是带着问题去学习,搞清一个问题,就解决了一个难题,也就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创造出新成果。写文章既是研究成果的积累和展开,又是学习和运用教育理论的最好方法。

(二)教学后记的策略

教学后记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首先是要记“教”,即记录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其次是要记“学”,即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困难,记录学生思想的火花,记录课堂上的事件及其处理方法等。教和学这两个方面不能分开。

(1)记教学成功之处。教学既然能成功就有它成功的道理,可能是因为它正确运用了某种方法或贯彻了某种教学原则。如果把这感受最深的一点记载下来,对加深理解认识和指导今后的教学大有裨益。

(2)记教学失误之处。教师不是圣人,教学不能保证不出一点失误。记教学失误之处,目的在于引以为戒。记教学失误可以记大的问题,也可以记小的问题,如一个字的读音、写法等。

(3)记教学实录。课堂上有些精彩的“镜头”,如教师灵光的闪现、学生智慧的火花、师生对答、生生辩论、评议探究等令人回味的场景,选择教例的片断及时记下来,为研究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供具体的素材。

(4)记教材教法处理。教师一节课下来应反省检查一下。新授课要查“有无突破一点,效果如何”;练习课就查“学生是否具有将知识熟练、灵活地转化为技能的能力”;复习课就查“是否厘清知识系统,是否根据学生实际突出复习重点,是否在复习课中注意发展学生能力”等。

(5)记新的收获。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对某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或某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新的收获和体会,如能及时记下来也是很有意义的。

(6)记学生的建议。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发扬教学民主,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建议可做必要的记载。

(7)记学生学习中带普遍性的问题。教学中会经常出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课后加以记载,有利于日后抓住共性问题对症下药。

教学后记不限于上面这些内容和形式,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写作习惯灵活运用。

关于教学后记记在何处,也是灵活的,可以记在书的空白处,记在日记本上,有的可以整理在卡片上……如果能在每一节课或每一课的课前教学笔记(教案本)的后面留一席之地,以供记课后教学笔记之需,就最为合适了。

(三)教学反思的策略

1.教学反思的内容

比较有效的教学反思通常应该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

(1)对经历的教学工作成绩、成功、优点等做出肯定性的判断,即感悟到教学的哪些做法是正确的、有效的,应该坚持。

(2)对经历的教学工作问题、失误、困难等做出查找,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即弄清哪些做法是不适当、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为什么会是这样。

(3)发现新问题,即通过教学反思发现过去未曾注意到的问题或教学中更深层次的问题。

(4)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构想下一步工作,知道发扬什么、纠正什么、改进什么、加强什么,即设想出新一轮教学工作的思路。

2.教学反思的种类和方法

教学反思的种类和方法是多样的,如从时间看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从反思内容看,可以对备课反思,可以对教学方法反思,也可以对教学评价反思等;在反思策略上,既可以对整体内容反思,又可以对重点内容反思;在反思的方式方法上,既可进行自我反思,也可请教同行或专业人员帮助反思;而在操作上,既可口头反思,也可进行书面反思。

通常,教师常见的教学反思,有这样几种方法。

(1)教学回顾,填写教学随笔卡(针对当前的教学反思)。

(2)反思记录(周反思、月反思、阶段反思)。

(3)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自传等。

(4)问卷调查:哪节课上得最令你满意,好在哪里。哪节课上得不理想,原因何在,需要怎样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