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叙事研究

三、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和案例研究相比,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情景故事”,采用的都是质的研究方法,都注重个性而不注重普遍性。但与案例研究相比,叙事研究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它是对多个案例的重新构建,像一条线,通过意义串联把许多真实场景进行重新构建,而案例研究是对某一个事件的研究,更像是一个点;叙事研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有读书感想、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学生教育问题、教育理念和教学研究等,而教育案例所叙述的故事则主要定位在教学研究上,包括教学理念、模式、策略和技能等,其问题也集中在教学、教学法、认知水平、情感与态度、教学背景等方面。也有人认为,教育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育叙事,是叙事研究中的一种。

(一)概念界定

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所谓叙事就是陈述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它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的途径。

所谓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相对于以往的科学化研究而言,它更强调与人们教育经验的联系,并通过故事叙述描述人们在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以及教育群体和教育个体的生活方式。它的含义中有这样几层意思:(1)叙事研究的考察对象是教育经验和现象。正如康纳利所言:“为什么叙事?因为经验。”它强调的不仅是客观规律的发现,而且更加关注人们教育经验的存在意义;在研究过程中,它所注重的不是抽象的、普遍的原理性概括,而是在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现实基础上,通过有关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传记、书信以及文献分析等,来逼近人们的教育经验和实践本身。(2)它是描述教师真实生活的“自下而上”的研究,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的描述,去追寻教育参与者的足迹,在倾听教育参与者内心声音的过程中,发掘教育个体或者群体行为中的隐性知识并揭示其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有研究者从内容出发将叙事研究分为教学叙事、德育叙事、管理叙事等,也有人按涉及范围的不同将叙事研究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自传叙事等。

(二)特点

叙事研究之所以成为校本教研的热门选择,是因为校本教研要求以学校现实问题为研究基础,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而叙事研究也要求所讲的故事必须基于学校真实生活,基于问题并反映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更关注教育的“事”与“情节”

与平素习以为常的大多数研究关注“理”与“逻辑”相比,叙事研究更关注教育的“事”与“情节”。它所叙述的内容是过去已经发生的真实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育者的主观想象;它所谈论的是特别的人、特别的冲突或问题以及使生活变得复杂的素材,是具有一定的情节性的、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特别是教师在遭遇困境、在思考和谋划解决问题、在走出困境时的曲折的情节,而不是记流水账。

2.十分重视叙事者,尤其肯定叙事者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叙述者的亲身经历,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同时,采用心理分析技术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行为做出解释和合理想象。因此,它强调的不仅是客观规律的发现,而且更注重人的教育经验的存在。

3.行动研究倾向和反思特征

教师的叙事研究带有强烈的校本行动研究倾向和反思特征。因为如果教师不行动,不改变自己的教学,就无话可说;另外,教师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际也是在思考和反省自己的教育实践。

4.叙事研究是由实践到理论的自下而上的研究

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三)具体操作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内隐的和外显的想法、显意识和潜意识表达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为“解释”的对象。

上述两种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认识,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教育研究者则更关注教师叙述的教育事件之间的关联,尽量使他们所叙述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某种理论框架或意义,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

教育叙事中的故事叙述并不只是一些有关教育经验的客观记录,而是一个主客观相互建构的全面提高和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深入地探索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系统以及自己关于教育事件的认识、看法、判断、理解等背后所隐藏的固有认知结构,从而展示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并真切地意识到究竟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实践理念在潜意识中支配着自己的行为方式,为自己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确立一个明确而有效的起点;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自己对故事的主观选择和建构,将自己的感知和经验注入自己的理想与发展规划中去,并在教师生活的整体社会背景和文化历史环境中选择并解释这些经验记录,从而形成一种关于未来发展的框架或者结构,对自己的后续行为起到一种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就此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实质上就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一个真实的体验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的过程。

在实际运用中,作为经验性的研究方法,无论是课题研究、案例研究还是叙事研究,其可信度、有效性及其理论贡献等都取决于研究者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选择研究主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收集资料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适当的分析方法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的能力等。因此,教师通过校本教研不但能够掌握科研方法,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而且能够达到“掌握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