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素质
(一)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专业化的特点之一体现在对各种不同知识和理论进行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和增值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和掌握某个具体学科的知识和理论,还要各个学科和领域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知识,并把所教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够提高自己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从教师教育的实践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的普通文化知识对现代教师来讲是不可或缺的:人文类知识,如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科技类知识,如一般的自然科学常识,关于文理学科交叉的知识;工具类知识,如外语、数学、计算机、文献检索、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艺体类知识,如体育、美育、卫生与保健、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绘画、文学欣赏、影视评论等知识;劳技类知识,如工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等知识。
(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是指与教师任教学科相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教学的许多工作,如选择有价值的学习活动,提供解释,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等,都依赖教师对学科的理解。缺少这种学科背景,即使教了多年的书,学科专业知识也不会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动地演进。反之,如果对学科有很透彻的了解,则学科专业知识会随着教学经验的发展而发展。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在科学体系中把握自己讲授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处理教材,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符号形式存在,还能以推理、结论方式出现;才能教给学生掌握各种知识、技能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能,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才能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理论和实践、知识和人生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
(三)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
教师专业化主要体现在对学科知识的组织、传递、评价等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研究者,不仅需要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教育专业的知识。具体地说,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
1.一般教育学知识
美国各教师协会坚持主张:凡是要做教师的人,首先必须修完类似医师和律师所必须的(教育学)专业课程。其论据的实质是:如果公立学校教师想被人看成专门人才,就必须掌握教育学的高深知识,这样就使他们跟只受过普通教育甚至较多普通教育的外行人区别开来。21世纪的教师,应当通晓并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这是教师工作“双专业”特点的客观要求,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也是将教师的教学由经验水平提高到科学水平的重要前提。一般的教育学知识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德育学、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教育科学研究等。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专业知识,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专业知识是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21世纪的教师不仅要善于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教育专业知识,还要善于将自己的教育实践,尤其是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提升为揭示教育规律的新的教育理论和知识。
2.学科教学知识
教师运用学科知识应该与其他人不同。教师不是历史学家,而是讲授历史的人,不是科学家,而是教授科学的人,教师的学科知识应该在特性上与其他不同,而非内容上。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区分教师和一般知识分子的一种知识体系。他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把“内容”和“教学”糅合在一起,变成一种理解,使其具有“可教性”,知道在某种特定主题、问题或议题上,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把教师的学科知识进行组织、表达和调整,从而进行教学。教师所要考虑的不只是学科本身,还要把学科内容当成与学生成长有关的因素,也就是要把学科“教育学化”和“心理化”。如此,教师的学科知识就会因为教师对学生、课程、情境以及教学法的了解而得以丰富和扎实。
3.教学情境知识
专业最终是关于“实践的”。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的特点,优秀教师面对不确定性的教学条件能作出复杂的解释与决定,能在具体思考后再采用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教育学生之外,更要不断地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探求问题的可能成因,了解问题的真相,并且进一步研究解决的办法。此外,还要配合时代的进步,不断改进教材教法,提升教育专业的品质,并主动参与教育革新工作。教师只有不断求新,求精,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带动教育的进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主动的研究精神,并学会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