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校本研修制度,保证校本研修的有效落实

四、完善校本研修制度,保证校本研修的有效落实

建立完善的校本研修制度,可以加强教师参与的主体地位,规范以解决问题为取向的研修活动,促进教师的合作和共同进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应该逐步形成“以校为本”、自主研究、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保障机制,校本研修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

(一)校长当好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

校本研修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校本研修的真正有效实施,在于校长的关键领导。校长对学校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责任,校长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学校发展的校本课程及校本研修活动。

首先,要明确校长的校本研修责任人、引领者的身份。“校本研修文化建设是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的关键”,在当今社会中,价值总是多元的,校长如何在多元的价值世界里识别、筛选、整合、确立学校的主流价值取向十分的重要和关键。由于校长地位的特殊性,校长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管理理念、教学方法、自我的能力和观念进行反思,创设适合于校本研修发展的学校环境,营造师生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

其次,校长应该确保各项研修制度落到实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门成立了《全国校本研修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全国的校本教研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指出了问题,如“近一半的教师还不能在研讨中畅所欲言,说明学校在营造民主宽松教研氛围、形成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方面还须进一步努力;学校作为学习型组织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此外,教师负担过重,直接影响教学研究的开展;经费和资料不足,也制约了教师的研究”。

由此可见,校长应该切实做好校本研修活动的组织,将制度严格落实,要在时间、空间、财力等方面予以校本研修最大的支持。

(二)校本研修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往往由各个学校来组织实施,在落实过程中,受现实压力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随意性、滞后性等问题。此外,校本研修活动结束后,对于研修过程中,教师所学是否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学校应建立跟踪、评价制度,促进校本研修活动的真正落实。各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制定校本研修的年度、阶段、中长期发展方案,调整各学期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实施校本研修。

第一,在执行过程中,学校要严格落实常规工作制度、负责人制度。学校应制定和落实合作小组工作制度、合作小组交流制度,定期轮换小组岗位负责人;专家组要对各小组进行有效的指导,切实提出针对性改进意见,发挥专家组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积极发挥学校的优势,建立校外专家联系制度,拓展区域校际合作,邀请国内外优秀教育专家、学者参与本校的校本研修活动,丰富校本研修的内涵和层次。

第二,学校应建立校本研修跟踪、落实制度。校本研修活动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反作用于教学实践,如果只是参与,不能实践,那么校本研修活动也必将流于表面,无法长久开展;学校应建立校本研修活动反馈执行制度,跟踪教师的课堂,开展学生反馈,建立教师研修业绩综合评价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评估方案以及学校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质量评估方案。

第三,上级部门及学校应建立校本研修评价、激励制度。认知激励理论认为,激励应当符合人的动机激发的因素和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赫茨伯格认为,真正能激励人的因素是:①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快乐;②工作上的成就感;③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④对未来发展的期望;⑤职务上的责任感。

因此,校本研修评价与激励制度的建立,应关注化解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增加教师获得成功、自我表现的机会,奖励机会,将评价的导向激励、检查交流、监控反思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上级部门和学校可在研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施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建立教师的自评、学校评价制度,鼓励教师进行反思,找出不足和缺陷,及时进行改进。学校应搭建校本研修结果展示平台,不局限在教师的证书和课题之中,只要是教师的心得体会、随笔感悟都可以进行集中展示,让广大教师怀着热情,继续参与到研修活动中来,保持其参与的积极性。

【注释】

[1]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8.

[2]杜威.哲学的改造[M].许崇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52.

[3][加]F.迈克尔·康内利,[加]D.琼·柯兰迪宁,何敏芳.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