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
(一)反思的内涵和意义
“反思”一词源于哲学,本指思维,即反思性思维。威廉·杜拉姆在《思维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假如一个人掌握了思维的力量,那么他就会加速成功的频率。”这句话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反思的时代。
自我反思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反思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来分析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自我反思是老师的自我对话过程,目的是挑出教学中的“错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而是学习过程中的反思,用于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还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教师的反思实际上就是使教师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活动的开展者又是接受教育者。反思是独立的,以研究为导向,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美国研究员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短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强调没有反思的经验是一种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形成一种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只满足于获得经验而对自己的经验没有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专业发展将受限。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思考并探索合理的解决方案,对教学理念和实践进行判断和调整,以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学能力。赞可夫曾经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寻根究底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2]可以说,能否自我反思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美国学者泽兹纳(Zeichner)和雷斯顿(Liston)提出了反思型教师的五个特征:观察、提出并试图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两难问题;能有意识地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能密切关注制度和文化背景对教学的影响;能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和促进学校发展;能承担起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
(二)反思的基本类型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J.W.Brubacher)从时间维度将反思分为三类:实践前反思、实践中反思与实践后反思。他认为反思不仅是对实践的回顾,还是为了指导未来的实践。根据教学的进程,反思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
在教学实践活动之前进行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的反思,包括对教学目标的描述、教材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的设计以及课程方案的编写的反思。在设计教学时,要求教师首先反思他们过去的教学经验或其他经验,将其作为基础,以便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继续以比较、反思的方式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形成独特的经验并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2.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
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主要是指教师是否能够根据教学情况及时提供反馈,是否能够灵活有效地监督和规范教学活动,以及反思学生的参与、沟通和学习情况。这种反思是具有监督性的,强调解决课堂学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以及提高教师对教学的调整和适应能力。
反思时,教师应仔细记录自己的反思。反思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总结成功经验;寻找失败的原因;记录学生的情况。
3.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全过程的思考,包括学生的表现、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以及对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总结,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斯巴克斯-兰格(G.M.Sparks-Langer)提出了反思的三种内容成分:
第一种是认知的成分(the cognitive element),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加工信息和作出决策的。
第二种是批判成分(the critical element),指的是教师做出教学决策的基础,包括情感体验、信念、价值观和道德等成分,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它深刻地影响着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所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等。
第三种是教师的陈述(teachers's narratives),指的是教师自己的声音,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写作、交谈以及他们对课堂教学所作出的解释等,这种对实际情境的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在布鲁克菲尔德(Brookfield)看来,教师的反思主要是对各种假定的反思。[3]
我们认为,教师教学反思应该是多视角、多维度的。教师不只是专家或行政领导所交付任务的完成者,还应该作为一个自觉的反思者。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抱开放的态度,时时刻刻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会、何时会、何地会”的自我追问中改善自己的教学取向。
(四)反思的基本过程
杜威提出了“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的概念,并认为“反思性思维”有五步:①觉察到问题的情境;②界定这一问题;③提出假设;④进行推理;⑤通过行为检验这一假设。
美国著名的反思性实践运动的倡导者肖恩(Schon)认为,反思的过程是沿着“欣赏—行动—再欣赏”来展开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实践者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时,总是通过价值、知识、理论、实践等所有恢复经验的技能来解释或构成他们的经验,这些技能叫欣赏系统。
科顿(A.B.Colton)和斯巴克斯-兰格是这样描述反思过程的,即:①教师选择特定的问题,并从可能的领域内(包括课程、学生等方面)广泛地搜集这一方面的资料。②教师开始分析所搜集的资料,形成广泛问题的一般框架,同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搜寻与当前问题有关的信息。如果搜寻不到类似的信息,教师则可请教其他教师或阅读专业书籍来获取这些信息。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③一旦对问题情境形成明确的框架,教师就可以提出各种假设,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④在深思各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实施行动计划。当这种行动被观察和分析时,教师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从而形成有效的反思环。可见,反思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又是一个把思维付诸行动的过程。[4]
一般而言,教师的反思由发现问题、搜集信息与分析、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环节构成。
1.发现问题
教师反思的起点是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和问题的情境,确定反思的内容。教师可以从自己日常教学中去寻找问题,也可从他人的经验中去寻找问题。例如,在大班额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搜集信息与分析
采用各种方式,广泛搜集要反思的问题的信息,尤其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在占有丰富信息的基础上,教师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深刻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汲取他人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与教训。
3.提出假设
寻找新的方法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制定出实施的方案。
4.验证假设
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方案付诸实践,分析实证结果与假设的合理性,并把在验证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作为下一轮反思的内容,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为止。
(五)反思的基本方法
科学的反思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反思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反思总结法
反思总结法是指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
2.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是通过与同伴交流研讨来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
囿于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的教学是狭隘的、封闭的。教师要打破教学上自我封闭的藩篱,与同事进行对话,特别是批判性的对话。对话反思法类似于小型专题研讨会,教师相互观摩围绕着研讨问题所上的课,并指出所观察到的情境,再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
3.课堂实录反思法
课堂实录反思法是指通过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再现整个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观看课堂实录时,应注意比较哪些地方按原教学设计进行了,哪些地方进行了调整,哪些地方甚至失控走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
4.教后记反思法
教后记反思法是指把教学中感受深刻的细节记录下来,写成教学后记、案例评析的方法。
教后记的内容包括:①对课堂里所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感想;②对教学中的问题的质疑与观察;③对教学活动有意义的方面所进行的描述;④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所要采取的措施。
教师通过写教后记,可以挑出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通过教后记的撰写与分析,检查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达到自我反省的效果。
教后记反思法重在分析总结,不仅要记下教和学的成功与失败,有自己的分析、感想、体会、新的认识和改进意见,使其成为今后教学的有益借鉴。
5.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螺旋式循环的研究过程,其目的是改善实践,它是一种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要求边实践边研究,从实践中提炼观点,然后用这些观点来指导实践。
6.课后备课法
课后备课法是指教师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的方法。
7.阅读新知法
阅读新知法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将获取的信息进一步与自己之前的认知和想法进行结合,产生出新的观点和理念,将这些观点和理念融合进新的教学方案中,进而解决相关的问题。从实际案例来看,教师接触到的新知识与旧有的知识差距越大,越能够开拓教师的思维,启发教师的教学灵感,从而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事实已经证明,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实践中轻视理论,或者理论研究中不结合实践,就只是浅层次的研究,不能得到有效的结论和方法。
反思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阅读新知,通过理论的学习促进反思的过程。阅读新知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顺畅,还能启发教师的思维和智慧,促进教师的研究互动,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层次,尽可能地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这个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与专业学者切磋交流的过程。
(六)反思的策略
反思的方式很多,教师应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最佳的反思方式。同时还要经常地、系统化地进行反思。根据自己专业发展的起点,借助多种方式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