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指导
教研机关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加强对学校教学和教研工作的指导,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技术帮助等,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专家学者(主要是教研员)要明确自己在校本教研中的角色,即教研员是先进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者,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研究的合作者,也是教学过程的部分管理者。在校本教研中,教研员要实现教研工作观念上的三大转变,即从侧重组织转到侧重研究、从侧重管理转到侧重参与、从侧重指导转到侧重引导。具体来说就是教研员要弱化事务性工作,突破以往“蜻蜓点水”式的教研模式,在校本教研工作中,一是增强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二是树立大教研观,加大研究的含金量,研究的问题应尽量满足教师的需要;三是把培训和研究、教研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是教研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内容要改进,务求实效,加强与教师的对话和沟通。
(一)提高认识指导
强调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就应该对中小学在校本教研中的一些误区加以澄清。例如,在一些学校,校本教研项目仅由学校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或者校本教研项目越做越大,甚至动辄就要形成某某理论,这不仅让广大教师对校本教研望而却步,也否定了教师从事校本教研的权利和责任,而且这样的研究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起不到应有的支持作用。这些现象的存在和蔓延,会使校本教研越来越远离学校的教学实践,这与校本教研机制方面的制度建设跟不上有密切关系。加强校本教研,必须提高教师校本教研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整个教育创新的活力所在,因此要突出校本教研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也许是因为对校本教研的基本认识不全面,以致在校本教研乃至整个校本教研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教师主体”缺位的现象。校本教研在培训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取乃至管理机制等几乎所有的环节上,都没有足够地重视教师这个主体,没有认真研究校本教研教师的境况怎样,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关心什么、能够接受什么等。一句话,某些学校对校本教研教师缺乏真切了解,缺乏深入研究,更没有人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
(二)确定目标指导
校本教研到底为了什么?这在很多开展校本教研的学校并没有真正弄清,能笼统地回答为了学校发展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因为校本教研目标不明,实施校本教研时则表现为随意性极大。
1.校本教研的宏观目标
就宏观而言,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应该是校本教研主要而直接的目的。校本教研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改善学校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丢掉了这个直接目的,校本教研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在实施新课改、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今天,一个教师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才能胜任现代的教育需要重新审视。我们认为至少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现代教学方式运用的能力、教学评价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教学研究的能力等。要造就一批合格的现代教师需要不断强化教师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校本教研为我们开辟了新的通道。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校本教研的目标应首先考虑教师的境况,考虑教师的需要,考虑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校的特色其实是建立在教师发展、教师特色的基础之上的。校本教研也应该着眼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关注与教师职业发展有关的态度、知识、技能,关注教师现有的工作绩效与组织变革和外在环境变化所要求达到的绩效之间的差距。
2.校本教研的微观目标
就微观而言,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课题、不同的阶段等,都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校本教研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必须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指导校本教研的参与者确定恰当的不同的具体目标,保证校本教研工作在具体目标的指导下有效地开展。
(三)筛选课题指导
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的观念。以教师为主体所从事的校本教研不同于以倡导“思想观念”和“理论流派”为己任的象牙塔式的研究,而是“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自觉和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具体的教学实践去研究,尽管理论上看上去很完美,实际上是经不起教学实践的检验的。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任课教师才最有资格去研究它、解决它,也只有把它们置于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境中才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筛选课题一般来说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自己的问题或自己熟悉的问题。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或自己熟悉的问题,其针对性和敏感性是非常好的,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刻感知问题的所在,很容易引起自己的兴趣。因而,教师最有条件也最有资格开展这种应用型研究。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但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即追踪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词语理解的问题,寄宿制学校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充裕的问题,地方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等。二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通常都是新的问题、难点问题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三是有意义的问题。
(四)选择方法指导
校本教研的基地是学校,这意味着校本教研的方法将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另一方面,校外教学研究机构不仅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还要更多地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倾听和反映学生、教师和校长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问题。校本教研除了研究教材、教参和教法之外,还要重视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学校、研究课程。如果只是传达指示和分派任务,即使天天在学校,也不能说校本教研的基地在学校。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促进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也就是说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围绕学校和教师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和规范。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者的整合是校本教研活动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对话;同伴互助—教师与同行对话;专业引领—实践与理论对话。
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反思,其关键都在于开放自己的眼界,汲取他人的经验,并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和自己的行动。其实,由于对别人的经验缺乏了解,教师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而且无法提出问题,导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因为习以为常反而视而不见。只有反思自己的经验,并使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相互观照,教师才能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示范互动指导
专家学者特别是教研专业人员的及时参与和示范互动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他们要深入教学第一线,争当校本教研工作的排头兵,带头听课、评课,甚至亲自上讲台讲课,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大兴校本教研之风。校长、教导主任是教学教研工作的直接实践者,他们要深入教师和学生中去,时刻掌握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从中发现带普遍性、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充分利用学校和外界资源,具体组织实施好校本教研活动。这种上下左右示范互动的校本教研体系是非常有效的,是很受第一线教师欢迎的。校本教研样板学校的示范互动,也是很受一线教师欢迎的。县级教育部门要以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为依托,抓好样板学校建设。教研员实行分校联系制,指导并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样板学校要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上发挥带头作用、示范作用、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