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专业化的含义

一、专业与专业化的含义

(一)专业

1.专业的概念

专业(profession)一词最早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原始的意思是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德语中专业一词是bemf,其含义是指具备学术的、自由的、文明的特征的社会职业。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专业的解释是:①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②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门;③专门从事的某种工作或职业。

凯尔·桑德斯认为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之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

石村善助认为,所谓专门职业,是指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已经证实的认识(科学的或高深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非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的每个委托者的具体要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借以为全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

冬尼(R.S.Downie)认为倘若要给专业寻找定义,那么我们的目标应是对专业群体共同性的宽泛概括,而不是一套严格的充分必要条件。

2.专业的本质特征

在对专业进行语义学的解释时,社会学者则关注于对专业本质特征的揭示。

1984年美国教育协会提出了专业的八条标准,它们是:①含有基本的心智活动;②拥有一套专门化的知识体系;③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④需要持续的在职成长;⑤提供终身从事的职业生涯和永久的成员资格;⑥建立自身的专业标准;⑦置服务于个人利益之上;⑧拥有强大的、严密的专业团体。

1956年利伯曼(M.Liebeman)提出了专业的八条特征,它们是:①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②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③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④从业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⑤在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⑥非营利,以服务为动机;⑦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⑧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

1984年曾荣光综合了韦伦斯基(Wilensky)和古德(Good)的研究,提出了专业的七条核心特质和十条衍生特质。专业的核心特质是:①一套有学术地位的理论系统;②一套与理论系统相适应的专业技术;③理论与技术的效能获得证实与认可;④专业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⑤专业人员服务具有忘我精神;⑥专业人员具备客观的服务态度;⑦专业人员的服务公正不偏。其中前四个方面属于专业知识的范畴,后三个方面属于专业服务的范畴。专业的衍生特质是:①受过长期的专业训练;②专业知识是大学中的一门学科;③形成了垄断的专业组织;④有管理控制职业群体的自主权;⑤有制裁成员权力的专业组织;⑥专业人员对当事人有极高的权威;⑦对与其合作的群体有支配权;⑧专业人员对职业投入感强;⑨有一套制度化的道德守则;⑩获得社会及当事人的责任。综合起来看,一种职业要被认可为专业,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专门职业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社会分工的发展变化决定和制约着职业的发展变化。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存在着建立在性别和年龄基础上的自然劳动分工,如男女的劳动分工、老人和儿童的分工,但那时还没有出现职业,还没有固定从事某项专门工作的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驯服、饲养动物的畜牧工作,于是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人类开始出现职业。以后,人类社会又实现了第二次、第三次的社会大分工,职业活动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分工愈益发达,职业也越来越多。任何职业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即有社会存在的价值,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共同福利所担负的责任,对于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意义。每一种职业的社会功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专门职业对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的重要性表现在它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即它不但对社会有作用和贡献,而且其作用和贡献“更是整体社会继续存在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倘若专业服务不足或水准低落,则会对社会构成严重的伤害”。

专业的社会功能属性,决定了其从业人员须具备较高的专业道德规范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履行专业职责,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专业社会功能的实现。

(2)专门职业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是一种职业能够被认可为专业的理论依据和技能保障。作为一门专业,必须建构起自己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具体的专业活动提供思想指导,从理论上指明专业发展的方向,确定专业知识的框架,明确专业活动的对象和范围,掌握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专门职业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决定了从业人员只有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掌握其工作方法和实践能力,胜任专业工作。正如有学者指出:首先,由于专业知识包括理论系统与实践原则,所以专业的训练较其他职业需要更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及在职实习,亦因此专业的职业社会化较完整和深入;其次,由于专业知识享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故多能成为现代大学内的一门独立学科;再次,由于专业知识是包括复杂的理论系统及实践原则,加上专业内自备一套特有的词汇、传播方式与操作程序,因此专业知识自成一个封闭系统,而形成所谓的“围内的知识”,而且“围内的知识”的形象更能为社会大众所接纳,即一般人均相信专业知识非他们所能理解、掌握并接受,只有受过专业训练者才有能力,甚至才获准运用这些知识,否则便可能对整个社会构成伤害。

(3)专门职业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是专业实践和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专业活动所依赖的专业知识是“围内的知识”,是一套“高深的学术”,它只能为专业人员所掌握,并为专业人员所垄断。因此,只有业内人员才有能力对业内的事务作出判断,控制业内的裁决权,如审核执业者的资格与能力,判断执业者的专业水平与品行等。为了独揽业内的裁决权,专业内必须形成一个对从业人员具有制裁权力的专业组织。所有公认的专业一般都有一个强大的专业组织,专业组织往往扮演了三重角色:保证专业权限,保证水准,提升专业地位。

(二)专业化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各种职业后,各职业之间的高低及贵贱之别就成为人类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到17世纪,在欧洲部分职业群体更从众多职业中分化出来,被社会认可为“专业”。由于那些被社会认可为专业的职业群体,一方面对社会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赋予从业人员极大的责任,并提出了很高要求;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履行社会职责过程中要花费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专业群体拥有更多的社会地位和资源,如权力、工资、晋升机会、发展前途、工作条件、职业声望等。所以,对于一些新兴职业来说,其专业化的过程就是提升职业群体社会地位的过程。

霍尔提出了专业化过程的14个特点:清楚地定义专业的功能;掌握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知识的运用;为维护前途而进行超越专业的自我提高;在基本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正规教育;对能胜任实践工作的人授予证书或其他称号;专业亚文化群的创建;用法律手段强化专业特权;公众承认的独特作用;处理道德问题的道德实践和程序;对不符合标准的行为的惩处;与其他职业的关系;对用户的服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