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与提炼,凸显办学特色
(一)创新教学工作,创建质量型校园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抓好常规管理,严格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加强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生辅导等常规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及时反馈检查结果,督促好对问题的整改。二是严把教学质量关,监控措施落实到位,坚持检查和指导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深入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重点组织好教师“教学研究课”、教学常规检查、教学质量抽测等活动,找出存在的问题,推广成功的经验,切实做好检查前的指导和检查后的反馈,帮助教师规范教学行为。三是重视教学质量分析,通过组织质量调研、召开质量分析会,集体分析、排查,讨论改进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水平。四是深入开展系列教学教研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课堂教学竞赛,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优质课竞赛等活动,反思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创新教研工作,创建科研型校园
教育研究是教育思想的孵化器,教育行为的火车头,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为此,我们必须注重教育研究,认真走教育研究的道路,努力营造科研氛围,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并对其进行指导,引领学校打造特色,塑造品牌。一是完善校本教研体系,加强对校本教研的规划、管理和指导,逐步完善学校、院系和个人的教研网络,形成多方向发展、多层次的教研结构,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使教学和科研更好地结合起来。二是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使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使校本培训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使校本培训与学校特色相结合。实施新课程的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月”活动,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等工作,并注重课程改革,以便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反思和研究;建立骨干小组,并组建领导小组,从而逐步形成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第三是加强课题研究,培养研究型教师。教学部门要加强对学科研究的管理,用“课题”带动“课改”,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强化内部管理,创建效能型校园
一所学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各个要素能否有机地、和谐地统一起来,保持最佳状态的运转。为此,我们要深入开展效能建设活动。
一是加强规范教育和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有章可循;健全学校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并与绩效挂钩,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障学校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二是加强各处室和年级组、教研组的规范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建设一支勤政廉洁、合作协调、务实高效的行政工作队伍,充分发挥中层干部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使之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三是学校党组织切实加强对工会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提高教代会工作质量,推进校务公开及民主评议学校领导工作,保障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及时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维护学校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