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管理
(一)校本教研的标准
1.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一定要从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因校、因人制宜,保证实效,如农村偏远贫困地区的力量薄弱学校,应由乡、镇中心学校或联校组织实施校本教研,切忌不顾实际效果搞形式、走过场。
2.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校本教研要从提高教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角度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实践素质教育。
3.开放灵活,注重创新
校本教研是开放的、灵活的。资源要向内挖掘,又要寻求外援,请进来、走出去;方式要灵活多样;要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校本教研是一个崭新的继续教育形式,有着非常广阔的创造空间,一定要勇于创新,形成百花争艳的校本教研的春天。
4.以人、以校为本,突出发展
校本教研要体现教师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立足本校实际,以学校为本位,以岗位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立足于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既要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又要着眼于长期发展。
5.教、研、训合一
校本教研要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导向,以培训为主线,教、研、训有机结合,整体推进。
6.全员全程性
校本教研的开展应使本校全体教职工都参与其中,主动学习,主动提高,不可把校本教研搞成个别骨干教师的教研。
(二)全程监控管理
校本教研工作应当在教育行政师训教研职能部门的管理下开展。校本教研制度的贯彻落实、校本教研激励机制的贯彻执行、校本教研计划的贯彻实施都需要教育行政师训教研职能部门特别是校长的强力监控管理。校本教研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融入情感,以“情”作为管理的基础和纽带,加强沟通与理解,尊重教师,为教师排忧解难,通过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情感关系,调动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工作积极性,的确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俗话说:“灯不拨不亮,话不说不明。”在制度制定之前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应充分加强与教师的沟通,通过沟通,传达信息,互通有无,交流意见,统一思想,最终达成一致,形成校本教研合力,共同为校本教研目标而努力。尊重老师,激发他们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的主人翁精神和主体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为教师排忧解难,解除其后顾之忧,学校领导应主动地了解教师工作、生活困难之所在,迅速及时地帮助教师协调疏通,热情地为他们服务,成为教师的知心人、热心人和贴心人,激发教师校本教研的工作热情,使他们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校本教研工作中来。
各级教育行政师训教研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培训机构、培训基地、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优势,整合力量,形成多位一体的培训整体,指导和管理各中小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规划和实施意见,包括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的计分办法,认真抓好典型,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校本教研本身灵活、宽泛、多样的特点,决定了难以对其用统一的微观标准来管理和监督。曾经有人戏称“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现在校本教研吃香了、走俏了、时髦了,于是,校本教研也变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似乎每个学校都成了校本教研的典范。这种情况本身也说明了校本教研监督的难度很大。但“难”不等于“不可”。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管理与监督办法,否则,校本教研将面临遍地开花、颗粒难收的尴尬。目前的校本教研可以说已是遍地开花,但对校本教研本身的研究还缺乏宏观的把握,对其运行机制了解不够。在此背景下,不妨对校本教研工作实行“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的核心是基于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教研,将校本教研的责任和校本教研的权力转移到学校层次,给学校以管理的自主权,针对学校实际进行管理,合理分配和管理学校资源,把学校视为自行管理系统。校本管理的宗旨在于增强学校管理的自主性和有效性,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无可否认,校本管理是校本教研启动运行的前提和保障。缺乏校本管理,学校很难启动协作性较强的校本教研。因为校本教研需要制订校本教研计划,拟定教育发展规划以及校本教研制度和措施,同时需要调动校内外各方力量协助进行。
在“校本管理”的基础上,校本教研管理工作应逐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机构应把校本教研作为近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重点,加强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训一体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2)帮助中小学校制订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方案和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并指导其组织实施。校本教研要产生一批骨干力量,使其成长为具有相关学科拓展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科研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型教师,并进一步发挥他们在校本教研中的骨干、带头和辐射作用。
(3)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定校本教研的管理机构统一指导管理本区域内校本教研。各校本教研管理机构要为校本教研服务,提供校本教研的学习资源,加强指导和管理,确保校本教研质量。
(4)校长是学校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负有规划、实施、管理等全部责任。各中小学校可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校本教研工作。要制订校本教研规划和教师年度校本教研计划,明确校本教研任务,加强过程管理,重视检查督促和考查考核。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学习制度,包括考勤、考核、奖惩等,做到目标到位、内容到位、时间到位、管理到位、校本教研到位、辅导到位、提高到位,用科学的管理保证校本教研工作有序而高效地开展。
(三)效绩评估管理
考察校本教研的目的是否直接指向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结起来。而且,评判的最终主体应该是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是学校之外的其他主体。这一点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是说,当学校认为教学研究没有直接指向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时,他们应该在制度上能够很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这并不是否定校外评价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制度上确认校内评价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校本教研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应该由学校师生自己确认,这一点在制度上应该获得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为研究而研究、为“装门面”而研究的现象,是与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
(四)成果应用管理
校本教研本来就是以学校教学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把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的成果当然要直接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因此,建立校本教研经验成果交流与推广制度就非常重要。教科研人员深入基地校,蹲点指导,和校本教研实验教师共同开展研究,创造经验成果,再分阶段面向全校汇报展示,提供案例,以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校的实验滚动发展。教研组坚持定期活动,集体备课,学校定期召开校本教研研讨活动,校际网络片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校际交流;也可以打破常规,通过不定期召开校本教研研讨会、不同层面的校本教研座谈会等形式交流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提出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起到覆盖面广、收效显著的效果。